目的论视角下看章回标题翻译策略的选择——以《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视角下看章回标题翻译策略的选择——以《红楼梦》
两英译本为例
叶扬帆
【摘要】从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版本,从章回标题的翻译中,探寻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从而揭示H的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指导作用及其广泛应用,也为英译本的比较与评判提供新的视角和标准。
%In this essay, the translations of chapter titles have been selected from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David Hawkins, and compared to se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versions in their strategy in translating this book. This comparison is based on Skopostheory to unveil the guiding role of purposes in deciding which translating shed interesting lights on critical reviews of Chinese-to-Eng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4
【总页数】2页(P89-90)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章回标题;翻译策略
【作者】叶扬帆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生动的文字描写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广大学者及译者对《红楼梦》的研究和翻译实践从未间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国牛津教授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ins)的译本《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两个英译本对《红楼梦》为世界所认识与欣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两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却不尽相同。
笔者旨在于以两个英译本的章回标题翻译为例,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出发,体会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
功能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德国,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其形成过程可以大体分
为三个阶段。
“目的论”作为功能派的代表,强调翻译活动要从原文的局限中跳脱出来,它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人类活动。
Nord在其《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一书中提出,翻译是一种交流行为,并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得以实现。
这些符号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但都与译者、读者或者两者共有的概念或意义有关,并以实现某个目的为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译者和读者都应该对这些符号的含义有一定意义上的共识。
所以,根据目的论,译文的翻译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改动和增删都应该以译文的目的为出发点,即翻译的首要准则为目的[1]9-10,35-3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作,在其庞大的故事框架下,每个章回的标题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小标题凝练了每个章回里的关键情节并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章回标题的语言结构及音韵上的美感也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和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所以,对两个英译本章回标题翻译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两个译本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选择。
如原文: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十二回)[2]166,461
杨译:Xifeng Sets a Vicious Trap for a Lover
Jia Rui Looks into the Wrong Side of the Precious Mir-ror of Love[3]110,317
霍译:Wang Xi-feng sets a trap for her admirer
And Jia Rui looks into the wrong side of the mirror[4]112,343
在这个标题的翻译中,两个版本的不同处理主要体现在“相思局”和“风月鉴”两个地方。
对于“相思局”,杨宪益夫妇将其处理为“a vicious trap for a lover”,而霍克斯的译本译作“a trap for her admirer”。
“trap”本身就是陷阱的含义,所以符合了原文的“局”字,而杨宪益夫妇译本的“vicious”则是出于对原文“毒设”的一种忠实。
而在“风月鉴”的翻译上,杨宪益夫妇的翻译依然是以忠实原文作为出发点,将“风月”这个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以“love”形式翻译出来,而相比之下,霍尔斯的译本则跳过了“风月”这个含有文化含义的信息。
但是从句式结构和韵律上看,霍尔斯的版本则长度更加一致,兼顾了对称性,以及句子的韵律。
如原文: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第三十四回)[2]166,461
杨译:Moved by Affection,Baoyu Moves His Cousin
A Wrong Report Makes Baochai Wrong Her Brother[3]110,317
霍译:A wordless message meets with silent understanding
And a groundless imputation leads to undeserved rebukes[4]112,343
这个标题的翻译转化过程中,一个重点是如何将原标题3-2-3的结构美尽可能传
达出来,同时又不失标题本身凝结章节大意的作用。
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原文结构对应及语言上的巧妙,以忠实原文为首要原则来翻译本章标题,并且对“错”字的含义进行了增补,换译做“a wrong report”。
而霍尔斯的版
本在结构上更加对称,也起到了激起读者好奇心的作用,但在对原文的忠实度上却
不及杨宪益夫妇的版本。
从上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在对章回标题的翻译上,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加追求对文化信息的保留,且在尽量呈现语言美的同时,以“信”为主要原则。
而霍尔斯的译文更好地兼顾语言结构和韵律上的美感,并在追求语言形式美的同时,通过对一些文化含义信息的省略及对原标题的一些增删来使译文更加能被普通的大众所接受。
通过分析两个《红楼梦》英译本对于同一个章回标题的不同处理,我们体会到两个译本的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
提及这种差异,我们有必要回溯两组译者在翻译活动开始时的背景初衷以及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和定位。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是在1964年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开始着手《红楼梦》的翻译,所以,对于杨氏夫妇而言,整体定位是要向西方社会系统地介绍中国作品和中国的文化。
所以,出于再现中华文化的风貌这个目的,杨宪益夫妇以较保守的直译为主要原则,从而达到对原文的较高忠实度,传递源语信息[5]。
这也就解释了在一些标题中,他们为了保证对于原文的忠实,以及对文化信息的保留和准确传达,对句式结构上的一些舍弃。
而霍尔斯则有所不同,其译作的主要对象为英语的文学爱好者。
他曾在《红楼梦》译本的前言中表示:“我恪守的原则就是力求翻译‘每—样’东西——甚至是双关。
因为这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之作’,但却是由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以他的全部心血写就,因此,我认为书中的任何细节都有其目的,都应该进行处理。
我不能说每一处翻译都很成功,但是,如果我能够将这部中国小说带给我的欢乐表达出一小部分,我也就不枉此生了。
”[6]由此可见,传递这本书的“阅读欢乐”是霍尔斯翻译过程中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而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其译本更为通俗易懂,且更加追求语言的结构美的特性。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研究两个英译本章回标题的翻译,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两组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选择。
通过目的论的指导以及对两
组译者翻译活动背景和目的的回溯,使我们看到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作用。
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对翻译的策略选择及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从而进一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关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曹雪芹,高鄂.红楼梦(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JYang Xianyi&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4]David,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s.1-3[M].London Penguin Books,1979.
[5]毛新耕,杨婕.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红楼梦》节选部分“黛玉吐真情”的两个译本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3-45.
[6]闫晓磊.试析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J].新课程,2011,(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