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5分)
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2)稳态的概念
2.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

例如:血管平滑肌在收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反应。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分)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的概念
(3)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
2.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
物质转运方式:1.小分子物质或离子的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2.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转运:出胞和入胞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

如:二氧化碳、氧气、酒精、麻药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为易化扩散。

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的特点:(1)物质移动的动力来自高浓度的势能,细胞不耗能
(2)顺浓度差或浓度梯度移动
(3)膜蛋白的参与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1)高度的结构特异性(2)具有饱和现象(3)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1)选择性(2)转运速度快(3)门控特性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只不过是消耗的势能,不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主动转运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入胞作用: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这些物质主要是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大分子营养物质。

出胞作用:细胞把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排出的过程。

这是将细胞产生的蛋白质、激素、酶类、神经递质等物质运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跨膜信号转导:携带生物信息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引发并产生一系列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级联反应,从而使生化细胞改变或发动其生理活动的过程。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3)由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类: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过程:①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②激活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③激活G蛋白效应器④产生第二信使⑤激活或抑制依赖第二信使的蛋白激酶或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是一种与细胞内侧G蛋白的激活有关的独立的受体蛋白质分子。

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具有耦联受体和激活效应蛋白的作用。

第二信使:将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达给细胞内的靶蛋白的小分子物质。

第二信使有:cAMP、肌醇三磷酸、二酰甘油、环鸟苷酸和Ga2+等;
第一信使:就是激素。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5分)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最低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强度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动作电位或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三种条件均达到阈值(临界值),才能引起兴奋。

刺激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细胞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膜电位或跨膜静息电位。

(K+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极性: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产生机理:(1)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和电位差(2)膜选择透过性(3)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致,其大小取决于膜两侧K+的浓度差和膜对K+的通透性。


K+平衡电位(EK):当促使K+外流的细胞膜两侧K+浓度差势能,与阻碍K+外流的电位差势能相等时,K+外流量与回到细胞内的量达到动态平衡,K+的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在某一不再增大的数值。

【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

静息状态下,膜内的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高,结果K+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

故随着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对抗K+继续外移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静息电位。

因此,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特点:(1)全或无特性;(2)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机理: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极化: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反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A.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使膜电位-70mv增加至
0mv,进而上升为+30mv,Na+通道随之失活。

Na+平衡电位(ENa):当促使Na+内流的膜两侧Na+浓度差势能,与阻碍Na+内流的电位差势能相等时,Na+内流量与移动到胞外的量达到动态平衡,Na+的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是Na+平衡电位,也就是动作电位。

去极化(上升支)是刺激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迅速内流的结果,其大小决定于膜两侧Na+浓度差和原静息电位值。

B.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
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到K+的平衡电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它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魔宠图形。

似山峰般,成为峰电位。

C.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

随后,膜上的Na+-K+
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负后和正后电位。

D.峰电位:动作电位曲线第一部分的一个迅速发生和迅速消逝的较大的电位变化。

由上升支和下降支
构成的一个尖峰,又叫脉冲。

后电位:快接近静息电位的曲线甚至还比静息电位还低的这部分曲线。

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点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阈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更确切的说,能引起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叫做阈刺激。

阈电位:是所有可兴奋细胞兴奋性的一项重要功能指标,是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

兴奋在一个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跳跃式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细胞膜上任何一个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

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峰电位,完全丧失兴奋性,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开始恢复,低于正常,较强刺激能引起反应(对阈上刺激反应);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弱刺激能引起反应(对阈下刺激反应);
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正常
局部兴奋:指阈下刺激虽然不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但可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

局部电位的特点:(1)等级性现象;
(2)电紧张性扩布:局部电位可向周围扩布,但随着距离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式衰减。

(3)总和现象(空间总和、时间总和)
第二章血液(10分)
三、血液(10分)
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2)血液的理化性质10
2.血浆(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2)血浆的主要成分(3)血浆蛋白的功能(4)血浆渗透压
3.血细胞(1)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4)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5)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4.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抗凝物质及其作用(4)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白蛋白
血浆蛋白球蛋白
水纤维蛋白原
Na+、K+、Ca2+、Mg2+
血浆电解质HCO3-、Cl-、HPO42-、SO42-
血液溶质营养物质
红细胞小分子有机物代谢终产物
血细胞白细胞激素
血小板气体:O2、CO2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固体和液体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固体部分由血细胞组成,共占血液总体积的45%。

血细胞的颜色为红色,除红细胞外,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或称血浆,则占总体积的55%。

血浆是无色的,主要由水分组成,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蛋白质、食物、养料、无机盐、代谢废物以及气体等。

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二、血量:指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畜体的6%-8%,并且存在种族、年龄、所处环境等不同的差异。

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
贮备血量: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的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1.血液的颜色、气味、密度
颜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氧有关
动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稍,呈暗红色。

密度:1.05-1.06
与血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有关
血液中红细胞数越多,全血质量密度越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越多,血浆质量密度越大。

红细胞的相对质量取决于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血浆的相对质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

腥味:与挥发性脂肪酸有关,肉食动物腥味更重
咸味:含NaCl
2.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粘着的特性,叫做血液的粘滞性。

全血的粘滞性比水大4.5-6.0倍,血浆的粘滞性比水大1.5-2.5倍。

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含量,血浆的黏滞性则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

3.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和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容量。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

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4.血浆酸碱性
血液呈弱碱性,PH一般为7.35-7.45,但以动物种类不同而略有差异。

耐受极限: 7.00 ~7.80——相对恒定
血浆中缓冲对有: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3/NaH2PO4等
肺和肾也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和碱
三、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将采集的血液按5:1的比例与3.8%柠檬酸钠混匀,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呈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因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留在了血块中。

除去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就是血清。

四、血浆的主要成分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组成,约占血液总量的50%-60%,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90-92%)
养分: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维生素等
血浆电解质:Na+、K+、Ca2+、Mg2+、HCO3-、Cl-、HPO42-、SO42-
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胆色素和氨
O2、CO2、和N2等气体
其他:激素和酶等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血浆蛋白球蛋白:α、β、γ
纤维蛋白原
五、血浆蛋白的功能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白蛋白
参与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运输——α、β球蛋白
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γ球蛋白
血浆功能参与凝血、纤溶和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原
营养功能——白蛋白
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六、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和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容量。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

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七、红细胞生理
(一)形态和数量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椭圆形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

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调节等不同而有差异。

幼年动物高于成年动物
雄性动物高于雌性动物
营养条件好的高于营养不良的
高海拔地区的动物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海拔地区的动物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红细胞脆性: 当红细胞可塑变形能力降低以后,细胞挤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日发生破裂,这种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溶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临床意义:衰老红细胞的抵抗力较弱,脆性较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的红细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

某些化学物质,疾病和细菌等,能使红细胞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地引起溶血。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其脆性显着减小;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或血沉。

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活动性肺结核病,风湿病 血沉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3.红细胞的可塑变形: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是的红细胞会发生卷曲和变形,通过后恢复原形,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O2和CO2
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HHb 和HbO2均为弱酸性物质。

组成两个缓冲对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KHb/HHb 和KHbO2/HHbO2
(四)红细胞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条件:①正常的红骨髓造血功能
放射、某些药物 骨髓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机体能提供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铁的供应不足、铁丢失过多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③必要的成熟因子:VB12和叶酸;铜和锰
食物中南的叶酸和VB12缺乏
胃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2.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主要由于衰老而遭破坏;在脾脏和骨髓中被吞噬
(五)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抑制
①爆式促进因子(BPA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③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缺氧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直接因子
机体缺氧 刺激肾脏 EPO 增加 促进造血器官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原血母细胞的分化、成熟和Hb 的合成 血液中红细胞增加 缓解了缺氧
(六)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

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
有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2%-4%):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0.5%-1%):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20%-40%):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2%-8%):吞噬、免疫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

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
淋巴细胞
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成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又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的反应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红色和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红色)和嗜碱性粒细胞(蓝色);无粒细胞则可分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突破皮肤侵入机体时,淋巴细胞将产生大量化学趋化因子,这些趋化因子
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向炎症区运动,并参与防御反应。

特点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

对细菌产物的直接和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

有很强的运动游走与吞噬能力,能吞噬、水解入侵细菌、坏死细胞和衰老红细胞等,可将入侵微生物限定并杀灭于局部,防止其扩散。

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嗜碱性粒细胞: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对局部炎症部位起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 :吸引、聚集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明显。

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
致过敏作用及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它可释放PGE1、PGE2和组胺酶。

①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

白细胞 白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