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题及答案(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题及答案(通用)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盔.甲(kuī)确凿.(zuó)人迹罕.至(hǎn)
B.感慨.(kǎi)倜.傥(tì)一日三省.(shěng)
C.啄.食(zhuō)一箪.食(dān)博学笃.志(dǔ)
D.搓捻.(niǎn)绽.开(zhàn)恍.然大悟(huǎng)
2、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寨陡俏案椟颠沛流离
B.简陋循环撵走悔人不倦
C.迷茫监督竹蔑如释重负
D.排解恳切累赘任重道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是当之无愧
....的。
C.市民秩序井然
....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雷锋是家喻户晓
....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
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
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5、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D.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2)《观沧海》中叙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子曰:__________,不亦乐乎?(《学而》)
(5)默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楚有养由基者①,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②曰:“善射,可教射也矣③。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④。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⑤,少⑥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⑦,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
(《西周策》)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
②过:经过。
③可教射也矣:可以教他射箭了。
④支左屈右:支起左臂,弯曲右臂。
⑤而不已善息:却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
已,通“以”,因。
⑥少:过了不久。
⑦弓拨矢钩:弓身不正,箭杆弯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惟.手熟尔惟: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
(3)左右皆曰“善.”善:_____
(4)子乃.曰可教射乃: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3.(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技术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
史峰
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
“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
“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
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
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撞碎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
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
目前的
...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
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
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
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
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
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l,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
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
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
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比普通物质硬100倍。
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
⑦其实,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
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
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
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
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4期,有删改)1.文章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作用?
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
...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3.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介绍“水滴”,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夸克”?
2、军装
周海亮
①1937年。
南京。
②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子弹和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
③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
他们就像在丛林里狩猎,动作越来越熟练,神色越来越悠闲。
突然一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本兵猛然栽倒。
④躲在楼房里的,是最后一支战斗着的守军,只有三十多个人,只有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命令。
(A)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
他的左边挤着强子,右边挤着死去的连长。
强子的手里紧攥着一挺机枪,那机枪严重变形,弯弯扭扭,好像一根天津麻花。
机枪“哒哒哒”地响起来,子弹激起远处的尘烟,切断日本人的喊叫。
他认为强子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一名合格的士兵。
⑤可是他呢?他是兵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他参军没几天,他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军装。
他跟连长说过,连长说,哦,寻一杆枪给他,就指挥士兵摞沙袋去了。
那些沙袋摞得很高,摆成了怪异的阵式。
连长说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
可是当战斗打响,那些沙袋,霎时同兵的尸体一起飞上了天。
⑥他跟连长说过三次。
他说他得有一身军装,有军装,才有兵的样子。
连长终于恼了,他说那你随便从哪个死人身上扒下一套!他试了试,终于没敢。
他想那样的话,那些死去的战友,就不再是兵了。
他们战死了,却不再是兵,他不能这么干。
……他在死人的缝隙里坚守,就像坚守在隆隆战车前的螳螂。
后来他们撤进了城,躲进那栋随时可能坍塌的小楼。
连长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咱们就
可以散了——追上队伍,或者回家。
然后弹片划过,他的脑袋仅剩一半了。
他用仅剩一半的脑袋冲他微笑,他的笑容凄惨并且绝望。
⑦日本人迅速将他们包围,他们腹背受敌。
甚至有日本士兵冲进屋子,他的枪筒几乎捅进日本人的嘴巴。
子弹清脆地击穿日本人的后脑,那是他的最后一颗子弹。
拖着血丝的子弹飞向天空,天空与天空之间,尸体,尸体,尸体……他们跑向广场,他们知道战斗结束了。
突围的过程异常惨烈,三十多个人,也许仅剩他一个。
⑧广场上挤满了人,老人,女人,医生,孩子,学生,士兵……士兵们慌慌张张将枪扔掉,又慌慌张张地脱掉自己的军装。
有人将军装埋进花坛,那些花儿全都失去了头颅;(B)有人将军装投向烈焰,它们很快燃烧,如同一面面战败的旗子,却裹起阵阵腥风。
脱掉军装的士兵马上挤进人群,缩着脖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他们试图用参军以前的职业来救回自己的性命。
⑨军装染上鲜血。
军装熠熠生辉。
军装五彩斑斓。
军装坚硬如铁。
军装躺在地上,缩在火焰里,沦为尘土,或者化为青烟。
一座城沦陷了,一起沦陷的,还有军装。
⑩他跑过去,泪飞如雨。
他从火焰里抢出一套军装,动作迅疾滑稽。
那是一套几乎全新的军装,没有枪眼,没有鲜血,没有褶皱,甚至没有灰尘。
他将军装抖开,浓重的草绿色刺伤他的眼睛。
他向火焰跪下,向城跪下,向废墟跪下,向军装跪下。
他说,我还是兵。
⑪仍然有人胡乱地脱着自己的军装。
他却胡乱地往身上套着陌生的军装。
一模一样的军装,几个小时以前,它们还在战壕里并肩作战。
连日本人都愣住了,他们赶过来,端起枪,眯起眼,却忘记扣动扳机。
终于他穿戴整齐,他甚至有时间整理一下衣襟,然后他“啪”的一声立正,向火焰和废墟行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
⑫枪响,军装上多出两个圆圆的小洞。
他号叫着伸手去捂,牙齿将舌头咬断。
⑬他想捂住的不是鲜血,而是军装上的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情节。
开端:南京失守,日军扑进了城,射杀每一个活动的目标。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广场上的士兵将军装脱掉,他却从火中抢出一套穿在身上。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⑥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⑧~⑪段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写法,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意表述作用。
1.发展:最后一支战斗着的三十多个守军顽强地阻击日军,突围后只剩下了他一个。
结局:日军枪响,他临牺牲还号叫着伸手去捂军装上的枪洞。
2.插叙。
交代了这支守军的经历,突出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表明了他对拥有一身军装的渴望,为下文他从火中抢出一套军装穿在身上的情节埋下伏笔。
3.示例:A 将挤在一起的三十多个人比作“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他们处境的危险,突出了他们不怕牺牲、精诚团结的精神品质。
4. (示例一)对比:将众多士兵与他对军装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对军装和国土的热爱与崇敬,赞美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示例二)衬托:用日军发愣的表现衬托他的精神之伟大,甚至令敌人侧目。
四、写作题(40分)
岁月匆匆,十四五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
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
请以“十四岁,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1)用真实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
(2)把故事写完整,书写要工整。
(3)字数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
D
D
A
C
A
D
终古高云簇此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有朋自远方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
1.只是轻视好竟然
2.(1)当时没有人能和他比,他自己也凭借这一点自夸。
(2)别人看了我射箭后都说好,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去射百步之远的柳叶呢?
3.【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技术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甲】文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意思相近即可)
三
【答案】
1.①引出下文对“水滴”及“水滴超硬”原因的说明;②增强了科普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目前的”从时间上进行限定,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作比较、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进行比较,更加突出“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的物质坚硬无比。
4.因为“水滴”是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而其硬度由多夸克复合粒子的特殊性质决定,只有先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解释“水滴超硬”的原因。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