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从不同角度鉴赏景物描写,感受泰山的壮丽雄奇与文化底蕴,揣测作者的主观情感。
2.联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登泰山所寄托的“幽怀远韵”与“隐君子之高风”。
教学重点:鉴赏景物描写,感受泰山的壮丽雄奇与文化底蕴,揣测作者的主观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登泰山所寄托的“幽怀远韵”与“隐君子之高风”。
教学过程
一、文本赏析
1.第一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动静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水为泰山增加灵动。
(3)古长城:历史厚重感
最高日观峰:直言泰山之高峻,也为下文日观峰看日出铺垫。
(4))作者情感:向往
2.第二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1)登山时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腊月,气候严寒)
(2)路线: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自-至于-由-循-越-复循-遂至(过程之艰辛)
(3)路况: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登上泰山的景物描写: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作者在描写泰山景色时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描写,“苍山负雪”可否换成“苍山被雪”?“明烛天南”可否换成“烛照天南”“半山居雾”能否换成“半山有雾”呢,为什么?
——不能更换,在这里使用了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5)作者情感:惊喜
(6)作者惊喜背后,你的感悟是什么?
——历经艰辛,收获惊喜;无限风光在险峰;不走寻常路,一路风景迷人……
3.第三段作者如何描写日出?
——时间顺序、动词使用、比喻手法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4.“戊申晦”,除夕日,冒着严寒、经历艰辛,为了看日出,是否别有深意?——他自京师顶风冒雪,来到泰安,穿越四十五里艰难山路,攀登七千级台阶,就是要看到心中的太阳。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蕴含了作者要扛起“桐城派”大旗的志向,泰山顶上的环境,实际上暗含了作者自己的生存环境。
泰山松,生长在石缝中,却仍然坚强挺立。
(桐城派之祖)
补充资料:
①南归后的姚鼐主要于江苏和安徽一带教学著书,学生满天下,后世闻名的有二十余人。
著有《九经说》19 卷、《三传补注》3 卷、《老子章义》1 卷、《庄子章义》10 卷、《惜抱轩文集》 16 卷、《文后集》12 卷、《诗集》10 卷、《法帖题跋》 1 卷、《笔记》10 卷、《书录》4 卷、《尺牍》10 卷、《古文辞类纂》75 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 卷。
研究领域广阔,涉及文学、哲学、史学、诗学、文章学、书法史等多方面。
②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
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
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
”(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③姚鼐在《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中写道:“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
5.刘大櫆在《朱子颍诗序》中写道:“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
”“幽怀远韵”、“隐君子之高风”在第四、五段如何体现?——第四段:泰山的历史人文景观。
“漫失”:深厚的历史底蕴。
——桐城派散文: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追求“义理、“考据”、“辞章”第五段:“多石”(坚硬厚实)、“石苍黑色”(深沉隽永)、“多平方”(正直)、“多松,生石罅”(坚韧不屈)、“三无”(宁静)、“冰雪”(高洁)——君子之道
二、小结
景:壮观雄奇底蕴深厚宁静深沉
情:向往惊喜
志:责任担当坚强信念(为了心中的太阳)
三、作业设计
1、桐城派散文追求“义理”(深刻思想)、“考据”(事例证据)、“辞章”(语言表现力),请以本文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联系文本进行分析。
(不少于150字)
2、阅读《登泰山记》与《前赤壁赋》,思考人生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设计说明:
文学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读者要善于通过对文字表层含义的咀嚼,去理解其深层意蕴,这就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登泰山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幽怀远韵”与“隐君子之高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这与曙光中学“红色精神培育”的素养是一致的。
这是设计这篇文章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以“问题驱动”、“任务驱动”为方法,设计赏析景物、揣测情感、探究内涵等环节,由浅及深,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阅读文献、讨论交流、教师引导与总结,水到渠成地理解作者登泰山所寄托着的“扛起桐城派这面大旗”的责任与担当,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有一定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