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如何落实社会责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落实社会责任教育
摘要:生物学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社会责任素养作为高中生物学科素
养的重要组成,是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基
于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社会责任素养在生物课堂中的落实已经成为
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本论文中,分析了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具体的
课堂教学实践,明确了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关键词:高中生物;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是个人融入集体生活、融入社会实践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
高
中生物新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就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进行社会
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提起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视,做
好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应用自身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相关资源
针对当今社会来说,依然面临着诸多与生物学科相关社会问题,包括:
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人类遗传病、传染疾病等.这些问题恰恰是培
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探究、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生物
科学.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对现行的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与其
相契合的社会问题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对其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做出详细的解释,促使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中,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就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来说,面对新课改下的要求,虽然教
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变革,增加了很多关于“社会责任”的知识点,但这些内容
常常零散地分布在各个章节中.基于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对教材内
容进行深入分析,将散落的“社会责任”知识点进行整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例如,在“人类遗传病”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围绕本章节的教学主线,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教学情境,同时将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内容进行了整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人类遗传病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并对“科技造福人类”进行辩证地分析.如此,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促使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素养,落实生物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二、立足教材内容,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生物知识会变得更加抽象和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这样是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立足现有的教材内容,基于生物学科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引入一些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
社会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应用生物科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解释,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濒危物种的保护、人类遗产等方面。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案例,创建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来进行解释和分析[2],能够关心和关爱生命,提高学生思维层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三、教学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高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时,不应当将其等同于普通的文化常识教育,注重教学形式,局限于课堂。
而是要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关注社会生活,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紧密联系生物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应用生物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同与信心。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平时严禁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源。
同时又因为高考的迫近,使得学生所面临的各学科任务负担加重,平时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凑,压力增大,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来关注
和关心社会热点,课余生活比较单一,缺乏放松和拓展的时间和机会。
鉴于这种
情况,高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合理安排课时,例如,每周抽出一节生物课的时间组
织学生展开话题探究。
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呈现社会动态,
尤其是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热点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
四、深入社会实践,解决现实生物问题
當生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使学生能够密
切关心社会生活中各种与生物有关的问题,完成了课堂上的基本教学工作之后,
在课后拓展与练习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助力学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
来解决现实问题。
生物教师需要结合对当前“双减”政策要求及内涵的把握来优
化和创新课和作业设计,注重作业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引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3]。
在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完“人类器官的移植”这一内容后,生物教师就可以为学生
设计课后活动作业,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器官捐献相关话题的社会调研。
让学生走上街头,展开对路人的采访,了解当前民众对于器官捐献的看法和意愿,并通过对信息工具的应用来收集当前我国器官捐献的案例。
加深学生对器官捐献
定义、作用、制度、流程以及研究和实践现状的了解,使学生形成对这项基因工
程正确而理性的认识,让学生更加关注和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培养,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和社会生
产生活场景进行支撑。
为此就需要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生活化、媒体化、主题化、问题化的教学情境进行有效创设,进而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有
效参与到生物学习之中,以此调动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有效完成这一重要
的发展目标,首先,就需要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
在
实际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紧贴学生实际生活,对教学情境设计进行合理优化,如此
才能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进行全面激发,确保学生对生物学习技能和方法进行
熟练掌握的同时,也对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在对“光
合作用原理及应用”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农业生产中温室种植的案例
场景进行创建,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并进一步对建设种植
温室对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合理开展人工管理、提高作物产量的积极意义有一个
更加全面的认知。
其次,就需要教师将媒体性教学情境设计进行优化。
教师可以
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加直观的媒体教学情境,有效引导
学生深入课堂,并对自身珍惜生命、保护环境、健康生活等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
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
是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强化,更应当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序组织并开展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践,从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生物
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动力和信心,对今后的
学习和发展有更加明确的规划和方向,助力学生成为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瑾.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社会责任教育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2(32):84-86.
[2]张文峰.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育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辽宁
师范大学,2022.
[3]石盛艳.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研究
[D].阜阳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