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问题要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口素质(权重 18% )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4、精神生活(权重 10% )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5、生活环境(权重 14% )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 标的时代内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 三、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 标的基本路径的探讨
十六大给我们描绘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图景是: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 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 更加殷实。
邓小平赋予“小康”概念新的内涵。他在思 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时,用中国百姓对“天下为 家”小康社会的追求,将“小康”作为现代化过 程中的一个阶段。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认识 起源于对实现四个现代化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 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目标,“翻两 番”就是要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的 途径。
2、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政策安排
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
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
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
3、我国现代化必须采取“运河战略”
什么叫运河战略?如果把人类文明进程比作一 条长河。有的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河 段”,有的国家仍然航行在第一次现代化的“河 段”。为了赶上前者,后者必须在两个河段之间开 凿一条“运河”,沿着运河航行才有可能迎头赶上。 “运河战略”的实质是一种选择科学的赶超战略方 式。 未来50年内我国的现代化必须跨过城镇化、信 息化和知识化三道坎,才可能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 化。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必须跨越城镇化和信 息化两道坎。采用“运河战略”我国落后区域应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缩小与发达地区 的发展差距,尽快进入第二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何在? 2、简述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 3、我国为什么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思考题:
1、谈谈你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的理解?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何在?为什么? 3、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二)从贫困、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人类社会大体要经历贫困、温饱、小康、富裕、 富有等阶段。我国社会长期处于贫困阶段,上世纪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生 活”“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设想,这一设想 后来作为党的战略目标写进了十二大报告。从1990 年开始,对小康水平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国务院制 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对小康社 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的临界值。 全国人民的小康标准共五个方面,16项指标。
(二)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研究发展中国家 的工业化进程时,提出了一个概括世界经济和历史 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式。他把经济成长过程划分为 六大阶段。
前工业化阶段
① 传统社会阶段——主导部门是农业,大部分资源用 于农业,农业产值占大头的农耕社会。家庭和社会宗 族关系发挥很大作用。 ② 为经济起飞准备阶段——主导部门是基础材料、原 材料的生产。砖、瓦、水泥等发展迅速。新型企业家 群体开始出现。
⑥ 追求生活质量和品味的阶段——主导部 门转为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有关部门。特别是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教育、市政建设、保 健设施、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
六个阶段中最关键的是“起飞”和“追求生活 质量和品位”两个阶段。起飞是工业的开始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阶段则是工业社会中人们 生活的一个真正突变。按照罗斯托的解释,起飞是 指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起飞阶段相 当于一国工业化的初期,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 转变时期,一般在20-30年左右的时间。一国经济 要实现起飞,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较高的积累率。 第二、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 第三、要建立一套能保证“起飞”的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就是我国要实现 “经济起飞”的20年,这20年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 设的关键阶段。
(二)突破重点:大力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共同富裕 1、积极发展生产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发展生产力,以年 均保持 7.2% 的增长速度,为全面小康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2、大力强化制度建设 解决“农民”问题可考虑从“多予、少取、放活”上设计制度
框架; 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侧重在改革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上; 解决地区差距的问题,主要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信贷制度 等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搞好西部大开发。 3、着力推行共同富裕
全国人民小康的基本标准
1、经济发展水平(权重 16% )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 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9)恩格尔系数50%; 2、人民生活水平(权重 42% )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
(一)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 大雅· 民劳》中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 礼运》记 载的“小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模式。在那里“小康”是比 “大同”低级的社会。“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描 述的是原始共产制时代。整个社会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孤寡废疾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 闭。”“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世人“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 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小 康社会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 仪的社会形态。“小康思想”在民间影响深远。人们将经济比 较宽裕,薄有资产,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小康”就 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已成为好生活的代名词。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1、“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成为热点的背景;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 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农”问题面广量大,产生的原因 根深蒂固,它制约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 和整个现代化进程,至今尚未找到有效出 路。
2、收入差距的扩大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 不同阶层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扩大; 低收入群体在扩大; 贫困户得到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较低; 全面小康应是覆盖我国全部人口的小康, 而不是部分人的小康,必须从源头上制度上解 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3、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地区差距明显,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 颈”。下面三种分析方法都表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 突出。 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存在着三大发展阶梯 胡鞍钢提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看法;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南 沿海的省区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但中、西部地区的 17个省、自治区尚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近年来中西部 欠发达地区在知识传播、生活质量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在拉大。 全面小康的建设就是要改变总体小康的低水平、不 全面、不平衡的发展状况。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时 表述的“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同心、 远近兼顾、松紧适度”的方针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重点、难点问题
(一)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具体内涵
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内涵丰富的目标体系。它至少包含下内容。
1、经济目标
① 经济总量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 再翻两番,达到35.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32万亿美元。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 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 口比重的持续上升。 ③ 三大差别扩大趋势逐步扭转目标。即工农、城乡、地区差距 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用改制和政策调控等 手段积极遏制三大差别的扩大。 ④ 人民生活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比较充分,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三、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的探讨
(一)抓住机遇: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报告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 1、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宁期”。 2、可能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腾飞的“推进期”。 3、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高水平调整我国 经济结构的“成熟期”。 4、可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 的“磨合期”等。
工业化阶段
③ 经济起飞阶段——主导部门是非耐用消 费品的生产。如纺织工业、食品、饮料、 各类加工业等发展迅速。 ④ 向成熟社会推进阶段——主导部门是重 型工业、制造业、重化工业等部门的发展。 铁路、建筑、钢铁工业、采矿设备、化工 设备等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
后工业化阶段
⑤ 高额公众消费阶段——主导部门是耐用 消费品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是汽车、住房的 发展。公民的消费在十几万、几十万元以上。
2、政治目标
① 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 ②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目标。 ③ 公民权益的尊重和保障目标。
3、文化目标
① 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目标。 ② 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 ③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4、社会和谐发展目标
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能 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资源利用 效率显著提高,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更多地转向贫困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更多帮
助落后地区;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扶持贫困群体; 政府创造让不同经济主体平等进入社会、平等参与竞争的机遇; 积极培育中产阶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三)选准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特征
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 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 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 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 二是在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 任务推向未来; 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 治理,先破坏后建设; 四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的失业。
按上述标准,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 2000年为96%,到2000年,从总体上看还有三个指 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 实现了84.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3克,实现 了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为83,实现 了80.4%。这样经过20年的努力到2000年,我国总 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从贫困、温饱向小康 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