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盐碱土形成的中心问题是含盐地面径流的汇集和地下潜水状况的恶化,这是由于地面地形低洼和地下潜水的流速不畅引起的矿化度增加,并在其临界深度以上进行土面和土体的蒸发积盐的结果。

因此,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也必须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以改善地面化学径流和地下潜水状况为主体的改造措施,所以盐碱土的改良是土水环境和潜水的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与改良。

一般具体的改良措施有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两个方面。

一、水利工程措施
要求全面调查与了解改良区的盐碱土形成的地面环境条件和潜水的水文地质——包括补给、流向、水力坡度、埋深与季节变化、水质的矿化度、矿化类型等,进行地上与地下的全面规划设计。

(一)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的目的是控制地表径流的汇水条件和改善潜水水位与水质。

1.主干排水工程—如干排系统,应当是平行于潜水水力坡度,也就是平行于地面坡度,从而有利于排泄地表径流,如排洪、沥、涝水和农渠排水的地表排泄量;而未级固定的排水系统如农排,应当是垂直于潜水的水力坡度。

目的在于增大地下潜水的排水断面,加大地下水的排渗具体如图9-9所示。

2.排水沟的深度与间距:排水沟的深度与间距是控制地下潜水水位的关键。

(1)排水沟的深度:一段控制地下水位的末级排水沟(农排)深度是要求在临界深度以下。

所谓临界深度,就是在干旱蒸发积盐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蒸发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潜水的埋藏深度,具体可参考图9-9。

临界深度(m)一股等于毛管排水强烈上升高度(m)+安全超高(m),毛管上升高度与质地有关。

一般派水沟的深度为:
H=H1+H2+d
为地下水临界深度(m)
为排水地块中部地下水面与排水沟内水面的稳定水头差,一般为0.2~0.3m;
d为排水沟内排泄地下水的设计深度,一般为0.1~0.2m。

(2)排水沟的间距:就是要求两末级固定排水沟(农排)之间所产生的潜水力供面能保证在临界深度以下,如图9-10所示。

在华北地区,末级排水沟的深度与间距设计可参考表9-14。

表9-14 末级排水沟的深度与间距参考表
(二)灌溉工程
灌溉工程是盐碱土改良的引水保证。

1、渠道防渗问题:因渠系渗漏是提高灌溉区地下潜水水位的重要来源,因此应尽一切办法来减少渠道渗漏和渗漏所产生的影响,防渗的手段除水泥板等衬砌以外,就是在大的引水渠两侧挖掘防渗沟以截制向两侧外渗的水流,或在两侧造林以生物措施来降低水位。

2、灌排渠系地排列关系:一般有两种形式:
银川平原龟裂碱土经采取灌排结合、引黄淤灌等措施可种植水稻
(1)灌排相邻:即用挖掘排水沟的土方以作为灌水渠的填方,这样施工比较容易,但引水渠的水位往往在近排水沟一侧渗漏灌溉水入排水沟,不利于淡化地下潜水,且渠道渗漏量较大,如图9-11A,C所示。

(2)灌排相间:即灌水渠设计于两排水的中间,这可利用灌水渠渗漏及灌溉所产生的淡水势头以挤压咸水,加强排咸水和淡化地下潜水的效果,具体可参考9-11B、D。

(三)林带和道路设计
林带与道路设计应当以灌排水系统为依托,即便于交通,又便于农田及水利管理,其设计方式可参考图9-12。

(四)桥、闸、涵洞等配套工程
这是保证灌溉与排水系顺通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对排水系统的配套工程,往往不被重视而影响排水效果,甚至是不能产生排水效果。

(五)竖井排水问题
为了加快地下排水效果,在一定排水沟的基础上可设计配置浅井群实行竖井排水,一般排水与淡化地下潜水效果较好。

而且减少田间排水沟的密度,增加土地使用面积,但这需要地下有足够的电力支持和地层下有足够厚的沙砾层的条件。

二、农业生物措施
盐碱土改良仅靠水利工程来控制地下潜水位是不够的,必须有农业生物措施相配合。

森林冠的蒸发量极大,营造生物排水林,把生物排水与工程排水相结合,功省效宏,事半功倍。

苏北滨海盐土经采取水利工程与农业生物措施改良后种植的棉花
黄淮海平原瓦碱经采取井沟渠结合的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改良后种植的小麦(-)农、林、牧综合发展
因为盐碱改良是一个综合的生态改良,要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考虑,这就要求农、林、牧同时发展,不能单纯购发展农业,更不能简单的种植粮食,一定要根据区域和土壤的特点而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经营。

特别是林带既能减少田面蒸发,又以强大的根系吸收和树冠蒸腾而进行生物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二)土壤培肥
这包括绿肥种植与秸秆还田两个方面,其共同目的在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熟化土壤。

也只有增加土壤肥力来增加氮、磷等有效养分与对Cl-、SO42-等阴离子颉颃性,以加强作物对盐碱的抵抗能力,才能使盐土改良与作物丰产真正结合起来。

(三)特殊农业措施
1.种植水稻;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借种植水稻米改良盐碱土在国内以及国际上都是极为成功的。

我国在滨海盐土的大面积种稻改良与东北地区的碱土种稻改良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但是一定要有周密的设计,千万不委因为种植水稻而抬高四邻地的潜水位而产生更大面积的次生盐渍化。

2.种植牧草:这也要根据土地条件而定,如土地面积宽,土壤条件差等,只宜于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就得选用适于当地土壤条件的牧草种类和种植方式。

三、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在农业利用中,由于没有注意到土壤盐渍化的自然规律,在半干旱和干旱区,由于盲目引水漫灌而不注意排水措施,引起大面积的地下水位抬高到临界深度以上,产生大面积的土壤次生盐渍化,60年代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所谓次生盐渍化,包括原来非盐化的土壤而产生盐化,以及原来较轻盐化的土壤变化成重盐化,以致变为盐土而弃耕。

这是世界土壤资源五大退化类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我国在近年来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种盲目性已明显下降,大面积的盐化土壤改变为非盐化土壤,滨海盐士进行垦殖淡化等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华北的黄淮海平原、西北的银川平原、淮噶尔盆地等都是很好的例证,但是,次生盐渍化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绝不可掉以轻心。

四、碱土的化学改良问题
碱土与重碱化土壤由于PH值太高,一般的水利与生物改良措施均难以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因此,在改良中往往要配合施用~些化学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硫酸亚铁、酸性风化煤等,以形成一定的硫酸等酸性物质来中和土壤的碱性,称之为化学改良。

国际上改良碱土多提供施用石膏,但价格昂贵,我国在吉林省郭前旗灌区试行种稻与施用石膏相结合已取得明显的土壤改良效果,使土壤的交换性钢明显降低。

其它如江苏徐州地区在改良区碱土中施用硫酸亚铁(黑矾)、酸性风化煤(含腐殖酸60%,PH4.7)等与种稻相结合均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应当指出,这些措施都必须与一定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土
壤改良相结合,方可达到全面的土地改良目的。

本章小结
盐碱土是土壤中可溶性盐类或代换性钢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而作物难以生长的土壤。

其中可分盐土、盐化土;碱土与碱化土等两大类,两者有相同之处,即一般都发生于比较干旱的、蒸发大于降水的地区;并具有盐、碱聚集的地球化学条件;仅不同者,即两者对作物的危害机制有所不同,因此,在改良上应有所相同也有所差异。

相同者,都应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生物措施,不同者,是碱化土壤的改良还不仅限于洗盐排水,而有化学改良等特殊问题。

当前不幸的是对一些大型灌区一方面是对其宏观排水条件认识不够,控制不力;另一方面是水利灌溉管理不够,因而灌区的地下水位控制不够,次生盐渍化有所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