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背景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返回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 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商品农业出
现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 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从而出现生态环境 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 化、草场退化、土壤污染等。
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
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据此完成(1)~(2)题。
1—耕地
11 33
2—居民地
33 31
3—湖泊
11
11
31
33
31
33
31
31
11
22
12
31
31
31
11
11
11
11
11
11
11 返回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
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 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 年以西部最多)。
返回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
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
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
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返回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及发展方向
返回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问题
成因和危害
农业耕作比较粗放, 土地生产力低,低产田占多数, 耕地破坏严重 开垦不宜耕作的土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二册 (2)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2 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2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 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 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 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1.2 实现双赢的能源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 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第十三单元地理区域研究(选学)13.1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3.2 地理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13.3 乡土地理调查研究。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地理条件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 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 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
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 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
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2)社会经济条件
疑难剖析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拓展深化
(1)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发展
项目 地位
表现
意义
内容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目前,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 万吨,占全国的1/4多(所以最大),商 品率达60%以上,三江平原的粮食商 品率最高(所以比较稳定)
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 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 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 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①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 展草业经济;②推动退耕 、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 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 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 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 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 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 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 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1)地形条件
高原、平原、山地等 地形,利于农业进行 多种经营
地理条件
基础梳理
一、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2) 气候条件 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 气候区, 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 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地理条件
基础梳理
一、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3)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壤肥 沃,利于农业生产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策的支持,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短几十年中,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粮食种植业逐渐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转型,畜牧业、水果种植业和特色农产品等农业产业的发展迅速壮大。
特别是在畜牧业方面,东北地区的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速,养殖业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服务业转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农户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农业庄园经营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东北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突破,尤其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和新型玉米品种,极大地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东北地区还致力于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优势农产品的培育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各类农产品。
结合地方的优势条件,东北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例如,黑龙江省以优质大米、大豆和优质长粒玉米为代表的粮油作物;吉林省以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小麦为代表的粮食作物;辽宁省以黄普和祥云为代表的苹果和樱桃;黑龙江省以松花江大米和龙江甜菜为代表的粮油作物等。
这些优势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国外,为东北地区的农业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
四、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
东北地区通过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东北、南方低山丘陵、华北地区

立体农业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
一、开发背景 1、优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2、问题:旱涝频发,春旱夏涝严重;盐碱 化严重;多风沙灾害;长受寒潮侵袭。
思考:华北盐碱地形成原因
1、成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导致地下 水上升;春季蒸发旺盛水盐运动强烈。 • 2、形成过程: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 影响的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 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 地表积累。 雨季: 土壤被雨水淋洗,表层脱盐。
三、存在问题
• 1、黑土水土流失。 思考:黑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防治? 成因: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土质疏松, 过度开垦、植被破坏。 危害:土地肥力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河湖淤积,引发生态破坏。 防治:加强坡面沟壑治理,植树造林;培 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黑土水土流失
2、湿地破坏
(1)概念: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 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 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 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 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 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3、森林资源锐减
• (1)成因: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 乱伐;森林火灾。 • (2)危害:生态恶化(风沙、旱涝、水 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 (3)应对: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人工 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等。
四、发展方向
• 1、农业:(1)强化种植业,巩固商品粮 生产地位。(2)发展养殖业,搞好农产品 的深加工。 • 2、林业:(1)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2) 林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发展林区副业。
3、社会特征
• • • • 1、地广人稀,地租低。 2、工业基础雄厚。 3、交通便利。 4、政府政策支持。
201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0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6)政策
是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例:我国农业税的取消和农业的补贴、我国商品 粮基地的建设等
知识梳理
一、 农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4、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
↓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知识梳理
一、 农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4)土壤、水源 黑土和黑钙土广布,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注意: 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为 中国东北地区、乌克兰、美 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知识梳理
一、 农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②春旱、夏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
教材P66活动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hm2) 0.31 0.20 0.10 0.02 0.07 0.04 0.10 谷物单产 5 377 7 066 5 929 6 929 6 366 6 427 5 322 2 (kg/hm )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的实施,东北地区扩大耕 地来增加粮食产量受限,保持和提高其商品粮供应地位,可行的 途径有哪些?
第40讲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014-12-12
一、 农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区 域 农 业 发 展
知识梳理
典例剖析
二、 农业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典例剖析
知识梳理
一、 农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1、农业区位因素:
自 然 条 件
气候 气候 土壤
市场
农 业 区 位 科技、机械 交通 政策
高二地理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总结: 总结: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发展的优势主要有: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发展的优势主要有: ㈠ 气候温暖湿润 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气候温暖湿润,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山地适宜林业发展, ㈡ 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山地适宜林业发展, 广阔的平原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 广阔的平原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 工业基础良好。 ㈢ 工业基础良好。
资料二 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统计表
一等耕地 东北区(%) 全国平均(%) 65、20 41、33 二等耕地 三等耕地 31、07 34、55 3、19 20、47 不宜耕地 0、54 3、65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 资料三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其中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耕地面积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0%以上,并且地面坡度多在 度以下,耕地集 以上, 度以下,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以上 并且地面坡度多在1度以下 中连片,非常适宜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其他农田建设。 中连片,非常适宜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其他农田建设。
练习: 练习:
阅读下列有关开发三江平原的不同点,讨论东北地区土地 阅读下列有关开发三江平原的不同点 讨论东北地区土地 资源的开发得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资源的开发得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观点一: 三江平原地处中温带,气候湿润光照充足, 观点一: 三江平原地处中温带,气候湿润光照充足, 降水丰沛,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是农业开发的理想地域。 地势平坦, 降水丰沛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农业开发的理想地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三江平原土 地开的指导思想是向土地要粮,加速开垦,并扩大规模。 地开的指导思想是向土地要粮,加速开垦,并扩大规模。 观点二: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观点二: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湿地主 要指沼泽、湖泊、河流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 ),我国是国 要指沼泽、湖泊、河流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我国是国 际湿地保护公约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政府 际湿地保护公约的缔约国, 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实施有得于保护湿地、 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实施有得于保护湿地、改善农业 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才是三江平原开发的指导思想。 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才是三江平原开发的指导思想。
中国地理中的主要农业区

中国地理中的主要农业区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由于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划分出了几个主要农业区,每个农业区都有其独特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理中的主要农业区。
一、东北农业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农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个农业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同时,东北地区还有较长的冬季,适宜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畜牧业。
东北农业区的发展对于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淮海农业区黄淮海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山东半岛、山东中部平原、河南中部平原、河南南部山地和江苏北部平原。
黄淮海农业区的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充沛。
这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同时还发展了棉花、油料作物和果树种植业。
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长江中下游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四川盆地、贵州高原、江西南部、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份。
这个农业区拥有较长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水资源。
由于气候条件的优势,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
此外,这里还以茶叶、荔枝、柑橘等特色农产品而闻名。
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四、西南农业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之一,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省份。
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富,西南农业区具有多样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特点。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也是中国茶叶和烟草的主要产区。
西南地区还以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著名。
西南农业区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五、西北农业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等省份。
由于干燥的气候和水资源的匮乏,西北农业区以农业综合开发、草畜业和特色农产品为特点。
高三国土整治之东北农林基地

林区经济 效益低 木材外运 导致运输 紧张
发展果园林业 和柞蚕生产, 加强林业基地 建设
综 合 开 发 的 措 施
课堂练习
1.一般情况下,河流 R( D )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2.城市 P 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 基地是( B )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田 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 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B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红松、紫椴
东北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区,森林稀少,风 沙危害严重
白桦林
2、开发现状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面积500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4) *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木材产量约占全国的40%) 东北林区的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发达, 其中森林采伐业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 材基地和木材调出省。
B、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
(农业基地的发展方向) 继续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 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 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 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林业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1、森林资源的分布
林 区 自然条件及森林类型 优势树种
兴安落叶松 红松、水曲 柳 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 大兴安岭林区 寒树种生长,属寒温带针叶 林区 小兴安岭林区 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 适于针阔叶混交林的生长, 长白山林区 属于温带针阔混交林区 防护林带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 125°E 地理背景
东北地区农业

小结
商品粮基地建设
人口密度 小,土壤 肥沃
商品率 高
地形平坦、
集中连片、
耕地面积
广
地理条件
内部分异
大规模机 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 化生产
商 品 粮 基 地
活动题P66 1.(1)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机械化水 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
(2)有道理.全国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 化步伐加快,耕地减少,影响粮食总量的增 长,而东北人均耕地多,后备耕地资源 充足,潜力大。
2.水稻种植多选择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 地区。自然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 重自然规律(顺应)。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
了水稻的生长期。由于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 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然资源条件的潜能(改造)。
小结: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
林业和 特产区
大、小兴安 岭和长白山 地区
兴安落叶松、白桦—大兴安岭 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鹿茸、人参—长白山区 柞蚕茧—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 陵区 苹果——辽南
农业生 产区域
畜牧业 区
主要分布地 区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 部及部分林 区草地
主要作物、树种、畜种等分布
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 三河地区
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
大农业生产区域。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 辽河平原
林业和特产区——山区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地
畜牧业区——高原 西部高原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突出特点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3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3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地理背景(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①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②热量条件: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冬季寒冷,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③农作物品种:喜凉作物。
④农作物生长时间:4-10月。
(2)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布局的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茧、苹果等。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2.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①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②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三、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的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2.农业发展遵循的原则(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的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微点1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优劣(1)劣势:热量不足致使作物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防寒问题。
考点37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一)自然条件1.气候——制约着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优点: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较多;雨热同季;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缺点: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发展林牧业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三类地形,为农业多种经营提高了条件3.土壤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层浓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二)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良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源与消费市场2.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3.历史与人口开发时间晚,人口密度低,生态环境较好,人均耕地多[两个问题]1.东北大米为什么质优?2.云南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二、东北农业三大生产区域(一)耕作农业区1.分布——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河区盆地[问题] 为什么水稻种植能扩展到50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二)林区和特产区1.分布——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2.品种与分布我国最大林区——大小兴安岭人参、鹿茸——长白山区柞蚕茧产区——辽东低山丘陵、辽东半岛苹果——辽南(三)畜牧业区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部分林区草地三、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生产的主要特点: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四、东北农业发展的方向——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农业专业化(一)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退化原因——人口激增;高强度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表现——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加剧;环境污染等(二)发展方向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三大平原)方向:强化商品粮、大豆生产重点:发展优质、专用、适应加工的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东北农业现代化进程遇到哪些挑战

东北农业现代化进程遇到哪些挑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农业大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气候条件的限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无霜期相对较短,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品种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一些喜温作物的种植受到限制,而且冬季的严寒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如温室大棚等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也是一大问题。
尽管近年来东北地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投入,但与农业现代化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例如,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老化,灌溉效率不高,在干旱年份难以保障农作物的需水量。
农村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电力供应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也存在不稳定的情况,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推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东北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虽然东北地区拥有一些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有待提高。
农业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也使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阻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也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困扰。
东北地区存在着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合同纠纷等问题,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是东北地区面临的又一挑战。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化建设,市场竞争力不足。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不够,农业的多功能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接受能力较弱。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常见问题的分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1)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纬度高,跨度大。
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作物、树种多。
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②海陆位置:东北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为林业和农业,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③相互位置: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
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农业。
(2)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积温不足(低温冻害)。
②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北部寒温带以林业为主;中部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甜菜、亚麻等;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
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
东部山区降水多,以林业为主;河谷盆地种植水稻。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发展种植业。
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3)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利于多种经营。
山地以林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平原以耕作业为主。
(4)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5)土地条件: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益农益林益牧荒地丰富;(耕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
(6)生物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优良;南部海域辽阔,滩涂面积广大,水产资源丰富;还有许多淡水湖和水库。
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的影响(1)工业基础:重要的工业基地,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2)交通条件: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人口与环境: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
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经营;生态环境和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二、东北地区发展林业(或者林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生长缓慢,材质优良;夏季温暖,雨热同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3
例1 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例2 针对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 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AC )。
A.商品粮基地 B.商品棉基地 C.林业基地 D.牧业基地
2020/3/3
例3 左图是吉林省西部改造沙漠荒地的“林一草一田”复合生态 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 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读图右完成下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
A.增加粮食产量 B.喂养牛羊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 殖(质2)该D系.统提的高建经立济效,益减轻E了.当粪地肥受__极__地__大__陆_________气团控制时 的__风___沙__、__暴__风__雪_____等灾害。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背景 一、区域概况 二、土地资源优势 三、森林资源优势 四、农林基地建设
2020/3/3
一、区域概况
1.范围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 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2.位置
东北区位于我国的 东北部,东北、西面 分别与朝鲜、俄罗斯、 蒙古接壤。东北区所 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 度最高的地方。
2020/3/3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广大
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2020/3/3
2020/3/3
东北大部平原地区 分布着肥沃的黑土、 黑钙土,是世界三大 肥沃黑土区之一
另两个黑土区是 亚欧大陆北部的 保、匈、罗、乌、 俄境内黑土带, 北美洲美国中部 黑土带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4.宜农荒地最多
2020/3/3
重要方向是:发挥。。。。加速。。。。。
2020/3/3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集中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2020/3/3
四、农林基地建设
1.条件和成就
2.需要注意的问题 搞好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的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 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这 就要求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发挥现有 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
2020/3/3
3.气候 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 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水势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 本区南北热量状况不同,作物分布也有差别:
2020/3/3
4.地形
5.经济特征 东北区是我国第广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东北区是农、林、牧、
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的农业基础区;东北区也有以钢铁、机械、石 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