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洛川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综合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洛川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购买单价为a 元的物品10个,付出b 元(b >10a ),应找回( ) A .(b ﹣a )元
B .(b ﹣10)元
C .(10a ﹣b )元
D .(b ﹣10a )元
2.如图,实数﹣3、x 、3、y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M 、N 、P 、Q ,这四个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数对应的点是( )
A .点M
B .点N
C .点P
D .点Q 3.若关于x 的方程234k x -=与20x -=的解相同,则k 的值为( )
A .10-
B .10
C .5-
D .5
4.已知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为b ,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a ,若将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对调,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则原两位数与新两位数之差为( ) A .9a 9b -
B .9b 9a -
C .9a
D .9a -
5.如图,直线AB ∥CD ,∠C =44°,∠E 为直角,则∠1等于( )
A .132°
B .134°
C .136°
D .138°
6.观察下列算式,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得出22015的末位数字是( ) 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28=256,…. A .2 B .4 C .6 D .8 7.若(1,2)表示教室里第1列第2排的位置,则教室里第2列第3排的位置表示为( ) A .(2,1) B .(3,3) C .(2,3) D .(3,2) 8.下列各数中,有理数是( )
A .2
B .π
C .3.14
D .37
9.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
A .四棱锥
B .四棱柱
C .三棱锥
D .三棱柱
10.如果韩江的水位升高0.6m 时水位变化记作0.6m +,那么水位下降0.8m 时水位变化记
作( ) A .0m B .0.8m C .0.8m - D .0.5m - 11.如果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6,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
A .6
B .6-
C .6-或6
D .无法确定
12.已知某商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了100 元,其中一个盈利60% ,另一个亏损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
A.不盈不亏B.盈利37.5 元C.亏损25 元D.盈利12.5 元
二、填空题
13.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结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为6个三角形,则n的值是___________.
14.把53°30′用度表示为_____.
15.小马在解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32
3
2
a x
x
-
=时,误将- 2x看成了+2x,得到的解为
x=6,请你帮小马算一算,方程正确的解为x=_____.
16.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个问题:今有三人共车,二车空;二人共车,九人步,问人与车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今有若干人乘车,每三人乘一车,最终剩余2辆车,若每2人共乘一车,最终剩余9个人无车可乘,问有多少人,多少辆车?如果我们设有x辆车,则可列方程_____.
17.将52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
18.A学校有m个学生,其中女生占45%,则男生人数为________.
19.如图,将1~6这6个整数分别填入如图的圆圈中,使得每边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则符合条件的x为_____.
20.某校全体同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统计如图所示,其中评价为C等级所在扇形的圆心角是____度.
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P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从原点出发,第1次运动到
P1(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P2(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P3(3,-2),…,按这的运动规律,点P2019的坐标是_____.
22.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则该几何体是___.
23.观察一列有规律的单项式:x ,23x ,35x ,47x ,59x ⋅⋅⋅,它的第n 个单项式是______.
24.设一列数中相邻的三个数依次为m ,n ,p ,且满足p=m 2﹣n ,若这列数为﹣1,3,﹣2,a ,b ,128…,则b=________.
三、压轴题
25.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
解决如下问题:
(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
(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 (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
26.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 在数轴上运动,点C 在点E 的左边,且CE =8,点F 是AE 的中点.
(1)如图1,当线段CE 运动到点C 、E 均在A 、B 之间时,若CF =1,则AB = ,AC = ,BE = ;
(2)当线段CE 运动到点A 在C 、E 之间时,
①设AF 长为x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BE = (结果需化简.....
);
②求BE 与CF 的数量关系;
(3)当点C 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 从点E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 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 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秒(t ≤8),求t 为何值时,P 、Q 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 27.已知线段30AB cm =
(1)如图1,点P 沿线段AB 自点A 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沿线段点B 向点A 以3/cm s 的速度运动,几秒钟后,P Q 、两点相遇? (2)如图1,几秒后,点P Q 、两点相距10cm ?
(3)如图2,4AO cm =,2PO cm =,当点P 在AB 的上方,且060=∠POB 时,点P 绕着点O 以30度/秒的速度在圆周上逆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 沿直线BA 自B 点向
A 点运动,假若点P Q 、两点能相遇,求点Q 的运动速度.
28.对于数轴上的点P ,Q ,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 到点Q 的距离为d(d≥0),则称d 为点P 到点Q 的d 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是2,点Q 表示的数是5,则点P 到点Q 的d 追随值为d[PQ]=3. 问题解决:
(1)点M ,N 都在数轴上,点M 表示的数是1,且点N 到点M 的d 追随值d[MN]=a(a≥0),则点N 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点C 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 ,B 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 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 从点C 出发,点B 表示的数是b ,设运动时间为t(t>0).
①当b=4时,问t 为何值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2; ②若0<t≤3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6,求b 的取值范围.
2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从点B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
30.如图,以长方形OBCD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B点坐标为(0,a),C点坐标为(c,b),且a、b、C满足6
a++|2b+12|+(c﹣4)2=0.
(1)求B、C两点的坐标;
(2)动点P从点O出发,沿O→B→C的路线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DC上有一点M(4,﹣3),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PM的面积;
(3)当t为何值时,三角形OPM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面积的1
3
?直接写出此时点P的坐
标.
31.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
1
CD AB
2
=,此时C点停止运动,
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
的值不变;②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
求值.
32.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尺(∠M=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
(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秒,当OM恰好平分∠BOC时,如图2.
①求t值;
②试说明此时ON平分∠AOC;
(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顺时针旋转,设∠AON=α,∠COM=β,当ON在∠AOC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
(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也绕点O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知:花了10a元,剩下(b﹣10a)元.
【详解】
购买单价为a元的物品10个,付出b元(b>10a),应找回(b﹣10a)元.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能读懂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数-3,x,3,y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M、N、P、Q,
∴原点在点P与N之间,
∴这四个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数对应的点是点N.
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同解方程的定义,先求出x-2=0的解,再将它的解代入方程2k-3x=4,求得k 的值. 【详解】
解:∵方程2k-3x=4与x-2=0的解相同, ∴x=2,
把x=2代入方程2k-3x=4,得2k-6=4,解得k=5.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同解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法,关键是根据同解方程的定义,先求出x-2=0的解.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别表示出愿两位数和新两位数,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
解:由题意可得,原数为:()10a b b ++; 新数为:10b a b ++,
故原两位数与新两位数之差为:()()10a b b 10b a b 9a ++-++=.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列代数式,正确理解题意得出代数式是解题关键.
5.B
解析:B 【解析】
过E 作EF ∥AB ,求出AB ∥CD ∥EF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FEC ,∠BAE=∠FEA ,求出∠BAE ,即可求出答案. 解:
过E 作EF ∥AB , ∵AB ∥CD , ∴AB ∥CD ∥EF ,
∴∠C=∠FEC ,∠BAE=∠FEA , ∵∠C=44°,∠AEC 为直角,
∴∠FEC=44°,∠BAE=∠AEF=90°﹣44°=46°,
∴∠1=180°﹣∠BAE=180°﹣46°=134°,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能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此题的关键.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28=256,….
2015÷4=503…3,
∴22015的末位数字和23的末位数字相同,是8.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数字类的规律探索.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数对(1,2)表示教室里第1列第2排的位置,可知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排,由此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1,2)表示教室里第1列第2排的位置,
∴教室里第2列第3排的位置表示为(2,3),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灵活应用,分析出数对表示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有理数及无理数的概念逐一进行分析即可得.
【详解】
B. 是无理数,故不符合题意;
C. 3.14是有理数,故符合题意;
D.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与无理数,熟练掌握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9.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四棱锥的侧面展开图得出答案. 试题解析:如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是四棱锥. 故选A.
考点:几何体的展开图.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明确“正”和“负”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即可. 【详解】
解∵水位升高0.6m 时水位变化记作0.6m +, ∴水位下降0.8m 时水位变化记作0.8m -,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正数和负数,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直接根据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即可求出这个数. 【详解】
解:如果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6,那么这个数一定是6-或6.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绝对值的知识,注意绝对值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设盈利的计算器的进价为x ,则(160%)100x +=,亏损的计算器的进价为y ,则
(120%)100y -=,用售价减去进价即可.
【详解】
解:设盈利的计算器的进价为x ,则(160%)100x +=,62.5x =,亏损的计算器的进价为y ,则(120%)100y -=,125y =,20062.512512.5--=元,所以这家商店盈利了12.5元..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3.8 【解析】 【分析】
根据从一个n 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n 边形分为(n-2)的三角形作答. 【详解】
设多边形有n 条边, 则n−2=6, 解得n=8. 故答案为8. 【点
解析:8 【解析】 【分析】
根据从一个n 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n 边形分为(n-2)的三角形作答. 【详解】
设多边形有n 条边, 则n−2=6, 解得n=8. 故答案为8. 【点睛】
此题考查多边形的对角线,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计算公式.
14.5°. 【解析】 【分析】
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 【详解】
解:5330’用度表示为53.5,
故答案为:53.5.
【点睛】
此题考查度分秒的换算,由度化分应乘以60,由分化度应除以
解析:5°.
【解析】
【分析】
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
【详解】
解:53︒30’用度表示为53.5︒,
故答案为:53.5︒.
【点睛】
此题考查度分秒的换算,由度化分应乘以60,由分化度应除以60,注意度、分、秒都是60进制的,由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60才行.
15.3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题意得出a的值,再代入原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
【详解】
∵方程的解为x=6,
∴3a+12=36,解得a=8,
∴原方程可化为24-2x=6x,解得x=3.
故答案为3
解析:3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题意得出a的值,再代入原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
【详解】
∵方程32
3
2
a x
x
+
=的解为x=6,
∴3a+12=36,解得a=8,
∴原方程可化为24-2x=6x,解得x=3.
故答案为3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熟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6.3(x﹣2)=2x+9
【解析】
【分析】
根据每三人乘一车,最终剩余2辆车,每2人共乘一车,最终剩余9个人无车可乘,进而表示出总人数得出等式即可.
【详解】
设有x辆车,则可列方程:
3(x﹣2)
解析:3(x﹣2)=2x+9
【解析】
【分析】
根据每三人乘一车,最终剩余2辆车,每2人共乘一车,最终剩余9个人无车可乘,进而表示出总人数得出等式即可.
【详解】
设有x辆车,则可列方程:
3(x﹣2)=2x+9.
故答案是:3(x﹣2)=2x+9.
【点睛】
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
17.2×105
【解析】
【分析】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
解析:2×105
【解析】
【分析】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0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详解】
解:将52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5.2×105.
故答案为:5.2×105.
【点睛】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18.【解析】
【分析】
将男生占的比例:,乘以总人数就是男生的人数.
男生占的比例是,则男生人数为55%,
故答案是55%.
【点睛】
本题列代数式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文中的关键词,从而明确其
解析:55%m
【解析】
【分析】
-,乘以总人数就是男生的人数.
将男生占的比例:145%
【详解】
-=,则男生人数为55%m,
男生占的比例是145%55%
故答案是55%m.
【点睛】
本题列代数式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文中的关键词,从而明确其中的运算关系,正确地列出代数式.
19.2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详解】
解:如图所示:x的值为2.
故答案为:2.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正确掌握相关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解析:2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详解】
解:如图所示:x的值为2.
故答案为:2.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正确掌握相关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20.72
【解析】
【分析】
用360度乘以C等级的百分比即可得.
【详解】
观察可知C等级所占的百分比为20%,
所以C等级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360°×20%=72°,
故答案为:72.
【点睛】
解析:72
【解析】
【分析】
用360度乘以C等级的百分比即可得.
【详解】
观察可知C等级所占的百分比为20%,
所以C等级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360°×20%=72°,
故答案为:72.
【点睛】
本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熟知扇形统计图中扇形圆心角度数的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1.(2019,-2)
【解析】
【分析】
观察不难发现,点的横坐标等于运动的次数,纵坐标每4次为一个循环组循环,用2019除以4,余数是几则与第几次的纵坐标相同,然后求解即可.
【详解】
∵第1次运动
解析:(2019,-2)
【解析】
【分析】
观察不难发现,点的横坐标等于运动的次数,纵坐标每4次为一个循环组循环,用2019除以4,余数是几则与第几次的纵坐标相同,然后求解即可.
【详解】
∵第1次运动到点(1,1),第2次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第4次运动到点(4,0),第5次运动到点(5,1)…,
∴运动后点的横坐标等于运动的次数,
第2019次运动后点P 的横坐标为2019,
纵坐标以1、0、-2、0每4次为一个循环组循环,
∵2019÷4=504…3,
∴第2019次运动后动点P 的纵坐标是第504个循环组的第3次运动,与第3次运动的点的纵坐标相同,为-2,
∴点P(2019,-2),
故答案为:(2019,-2).
【点睛】
本题是对点的坐标的规律的考查,根据图形观察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22.正方体.
【解析】
【分析】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
【详解】
解:正方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故答案为正方体.
【点睛】

解析:正方体.
【解析】
【分析】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
【详解】
解:正方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故答案为正方体.
【点睛】
考查学生对三视图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的考查.
23.【解析】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个单项式的系数是;

解析:()21n
n x -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n 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n 个单项式的系数是21n -;
单项式的次数分别是1、2、3、4、5……,第n 个单项式的次数是n ;
第n 个单项式是()21n
n x -; 故答案为()21n
n x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根据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探索规律,熟练掌握,即可解题.
24.-7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题意求出a 的值,再依此求出b 的值.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a=32-(-2)=11,
则b=(-2)2-11=-7.
故答案为:-7.
【点睛】
本题考查探索与表
解析:-7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题意求出a 的值,再依此求出b 的值.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a=32-(-2)=11,
则b=(-2)2-11=-7.
故答案为:-7.
【点睛】
本题考查探索与表达规律——数字类规律探究. 熟练掌握变化规律,根据题意求出a 和b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压轴题
25.(1)4;(2)
12或72;(3)27或2213
或2 【解析】
(1)根据题目得出棋子一共运动了t+2t+3t=6t 个单位长度,当t=4时,6t=24,为MN 长度的整的偶数倍,即棋子回到起点M 处,点3Q 与M 点重合,从而得出13Q Q 的长度.
(2)根据棋子的运动规律可得,到3Q 点时,棋子运动运动的总的单位长度为6t,,因为t<4,由
(1)知道,棋子运动的总长度为3或12+9=21,从而得出t 的值.
(3)若t 2,≤则棋子运动的总长度10t 20≤,可知棋子或从M 点未运动到N 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左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右边三种情况可使242Q Q =
【详解】
解:(1)∵t+2t+3t=6t,
∴当t=4时,6t=24,
∵24122=⨯,
∴点3Q 与M 点重合,
∴134Q Q =
(2)由已知条件得出:6t=3或6t=21, 解得:1t 2=或7t 2
= (3)情况一:3t+4t=2, 解得:2t 7= 情况二:点4Q 在点2Q 右边时:3t+4t+2=2(12-3t) 解得:22t 13
= 情况三:点4Q 在点2Q 左边时:3t+4t-2=2(12-3t)
解得:t=2.
综上所述:t 的值为,2或
27或2213. 【点睛】
本题是一道探索动点的运动规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能力,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注意分多种情况讨论.
26.(1)16,6,2;(2)①162x -②2BE CF =;(3)t=1或3或
487或527 【解析】
【分析】
(1)由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別是-4、12,可得AB 的长;由CE =8,CF =1,可得EF 的长,由点F 是AE 的中点,可得AF 的长,用AB 的长减去2倍的EF 的长即为BE 的长;
(2)设AF =FE =x ,则CF =8-x ,用含x 的式子表示出BE ,即可得出答案
(3)分①当0<t ≤6时; ②当6<t ≤8时,两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1)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
∴AB=16,
∵CE=8,CF=1,∴EF=7,
∵点F 是AE 的中点,∴AF=EF=7,
,∴AC=AF ﹣CF=6,BE=AB ﹣AE=16﹣7×2=2,
故答案为16,6,2;
(2)∵点F 是AE 的中点,∴AF=EF ,
设AF=EF=x,∴CF=8﹣x ,
∴BE=16﹣2x=2(8﹣x ),
∴BE=2CF.
故答案为①162x -②2BE CF =;
(3) ①当0<t ≤6时,P 对应数:-6+3t ,Q 对应数-4+2t ,
=4t t =2t =1PQ ﹣+2﹣(﹣6+3)﹣,
解得:t=1或3;
②当6<t ≤8时,P 对应数()33126t 22
t ---=21 , Q 对应数-4+2t , 37=4t =t 2=12
t PQ -﹣+2﹣()25﹣21, 解得:48t=7或527
; 故答案为t=1或3或
487或527.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健
27.(1)6秒钟;(2)4秒钟或8秒钟;(3)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
【解析】
【分析】
(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330t t +=,解方程即可求得t 值;(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分相遇前相距10cm 和相遇后相距10cm 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由题意可知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由此求得点Q 的速度即可.
【详解】
解:(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
依题意,有2330t t +=,
解得:6t =.
答:经过6秒钟后,点P Q 、相遇;
(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由题意得
231030x x ++=或231030x x +-=,
解得:4x =或8x =.
答:经过4秒钟或8秒钟后,P Q 、两点相距10cm ;
(3)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
则点P 旋转到直线AB 上的时间为:
()120430s =或()1201801030
s +=, 设点Q 的速度为/ycm s ,则有4302y =-, 解得:7y =;
或10306y =-,
解得 2.4y =,
答: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应用解决第(2)(3)问都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注意不要漏解.
28.(1)1+a 或1-a ;(2)
12或52;(3)1≤b≤7. 【解析】
【分析】
(1)根据d 追随值的定义,分点N 在点M 左侧和点N 在点M 右侧两种情况,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2)①分点A 在点B 左侧和点A 在点B 右侧两种情况,类比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计算即可;②
【详解】
解:(1)点N 在点M 右侧时,点N 表示的数是1+a ;
点N 在点M 左侧时,点N 表示的数是1-a ;
(2)①b=4时,AB 相距3个单位,
当点A 在点B 左侧时,t=(3-2)÷(3-1)=
12, 当点A 在点B 右侧时,t=(3+2)÷(3-1)=52
; ②当点B 在点A 左侧或重合时,即d ≤1时,随着时间的增大,d 追随值会越来越大, ∵0<t≤3,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6,
∴1-d+3×(3-1)≤6,
解得d ≥1,
∴d=1,
当点B 在点A 右侧时,即d>1时,在AB 重合之前,随着时间的增大,d 追随值会越来越
小,
∵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d≤7∴1<d≤7,
综合两种情况,d的取值范围是1≤d≤7.
故答案为(1)1+a或1-a;(2)①1
2

5
2
;②1≤b≤7.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动点问题.
29.(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
(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
∴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t>0)秒,
∴点P表示的数为10-5t;
故答案为-20,10-5t;
(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
∴MN=MP+NP=AP+BP=(AP+BP)=AB=15;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
∴MN=MP-NP=AP-BP=(AP-BP)=AB=15,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
(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①点P、Q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
②点P 、Q 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5t-4=30+3t ,解得t=17.
答:若点P 、Q 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30.(1)B 点坐标为(0,﹣6),C 点坐标为(4,﹣6)(2)S △OPM =4t 或S △OPM =﹣3t+21(3)当t 为2秒或133秒时,△OPM 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 面积的13
.此时点P 的坐标是(0,﹣4)或(83
,﹣6)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得a ,b ,c 的值,即可得到B 、C 两点的坐标;
(2)分两种情况:①P 在OB 上时,直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结论;②P 在BC 上时,根据面积差可得结论;
(3)根据已知条件先计算三角形OPM 的面积为8,根据(2)中的结论分别代入可得对应t 的值,并计算此时点P 的坐标.
【详解】
(1)∵|2b +12|+(c ﹣4)2=0,∴a +6=0,2b +12=0,c ﹣4=0,∴a =﹣6,b =﹣6,c =4,∴B 点坐标为(0,﹣6),C 点坐标为(4,﹣6).
(2)①当点P 在OB 上时,如图1,OP =2t ,S △OPM 12
=
⨯2t ×4=4t ; ②当点P 在BC 上时,如图2,由题意
得:BP =2t ﹣6,CP =BC ﹣BP =4﹣(2t ﹣6)=10﹣2t ,DM =CM =3,S △OPM =S 长方形OBCD ﹣S △0BP ﹣S △PCM ﹣S △ODM =6×4
12-⨯6×(2t ﹣6)12-⨯3×(10﹣2t )12
-⨯4×3=﹣3t +21. (3)由题意得:S △OPM 13=S 长方形OBCD 13
=⨯(4×6)=8,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4t =8时,t =2,此时P (0,﹣4); ②当﹣3t +21=8时,t 133=,PB =2t ﹣626188333=-=,此时P (83
,﹣6). 综上所述:当t 为2秒或
133秒时,△OPM 的面积是长方形OBCD 面积的13.此时点P 的坐标是(0,﹣4)或(83
,﹣6).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主要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的坐标,动点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还考查了绝对值、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解一元一次方程,分类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1)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2)
1
3
;(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
线段AB上的1
3
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
1
12
AB.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
(2)如图:
∵AQ-BQ=PQ,∴AQ=PQ+BQ,∵AQ=AP+PQ,∴AP=B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