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徽州宗族对聚落生产生活空间的营造——以婺南云川王氏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第2期(总第191期)
㊀㊀㊀㊀㊀㊀
黑龙江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
㊀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2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91
历史学研究
历史时期徽州宗族对聚落生产生活空间的营造
以婺南云川王氏为例
豆㊀文㊀凯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ꎬ合肥230039)
摘㊀要:聚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理空间ꎬ大体可以分为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两部分ꎮ历史上的徽州地区ꎬ由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ꎬ聚落营造极具特色ꎬ婺南云川王氏对于世居地中云的营造便是典型例证ꎮ其对生产空间的营造ꎬ主要体现在对村落周围山㊁河㊁塘㊁田的改造上ꎬ尤其是水塘的修建ꎻ其对生活空间的营造ꎬ则主要体现在对园林㊁书院㊁桥梁等设施的修建上ꎮ聚落生产生活景观的营造ꎬ承载着民众对于居住地的集体记忆与感知ꎮ而中云人居环境的优化ꎬ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文人雅士ꎬ使中云本地人开阔了视野ꎬ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云ꎬ扩大了中云的影响力ꎬ从而为云川王氏发展为地域望族打下了基础ꎮ
关键词:徽州宗族ꎻ生产生活空间ꎻ村居环境ꎻ婺南云川王氏ꎻ中云
中图分类号:K901.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2)02-0104-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明清徽州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20BZS122)ꎻ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 徽州宗族历史地理研究 (GXXT-2020-028)
作者简介:豆文凯ꎬ1993年生ꎬ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ꎮ
㊀㊀聚落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聚居区ꎻ它既是人们居住㊁生活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ꎬ又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地方ꎮ中国地理环境多元ꎬ各地的人文环境也不尽相同ꎬ因此聚落环境的营造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ꎬ具有了地域特色ꎬ比如北京的四合院㊁内蒙古的蒙古包㊁黄土高原的窑洞㊁新疆的阿以旺式建筑㊁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等ꎮ而徽州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则造就出了 粉砖黛瓦马头墙 的建筑风格ꎮ明清时期是传统徽州社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历史阶段ꎬ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ꎬ这一阶段徽州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ꎬ徽州人对乡村聚落的营造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ꎮ对于徽州聚落的研究ꎬ是探讨徽州地域文化生成㊁徽州区域文化表征以及徽州文化景观建设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ꎮ
徽州聚落研究一直是徽学研究的热点之一ꎬ
目前学界对于徽州聚落的研究聚焦在徽州聚落的空间形态[1]㊁文化意义[2]以及现代启示[3]等方面ꎬ以现代地理学㊁现代建筑学㊁文化史为视角的研究居多ꎬ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ꎮ作为 文献之邦 的徽州ꎬ现存的族谱与文书中收录了较多有关宗族群体对于聚落生产生活空间营造的原始资料ꎮ本文拟以婺南云川王氏为例ꎬ探讨其对生产生活空间的营造ꎬ从而进一步讨论宗族对于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ꎮ不当之处ꎬ尚祈正之ꎮ㊀㊀一㊁婺南云川王氏与其所居地中云
云川王氏是新安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ꎬ云川王氏的始迁祖是唐左散骑常侍㊁江南道观察使王仲舒之孙㊁王哲之子王希翿ꎮ王希翿ꎬ一名云ꎬ号云川ꎬ因逢 黄巢之乱 避居篁墩ꎬ寻徙婺源之钟云后门塘ꎮ其五世孙王翼㊁王异和王偁三人ꎬ分居后门塘㊁三槐岭㊁荷花塘ꎬ遂成三派[4]卷3ꎮ王云自唐广明元年(880)迁居钟云以来ꎬ对钟云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过多次营造ꎮ随着人口的增加ꎬ宗族的聚居地也在不断扩大ꎬ从后门塘到荷花塘再到三槐岭ꎬ成为一个连接起来的庞大聚居地ꎮ
401
钟云即中云ꎬ位于婺源县城西偏南四十里ꎬ地
处县西南部的丘陵地带ꎬ系赴乐平之通衢所经ꎬ自
古有 婺源粮仓 之称ꎮ清代ꎬ其位于婺源丹阳乡
云腾里三十都二图[5]ꎮ该地处于骐山㊁槐岭之间ꎬ横水穿村而过ꎻ横水保证了生活用水和生产用
水ꎬ而骐山㊁槐岭又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寒气ꎬ不
得不说是一个绝佳之地ꎮ
在乾隆«云川王氏世谱»中ꎬ收录有一幅 云
川王氏阳址图 ꎬ为王云第三十世孙王廷榜绘制ꎬ
并有序言曰:
㊀㊀自虹井发光而星源繍锦ꎬ擅胜于新安ꎻ骐麓钟胍而云山屏障ꎬ雄峙于婺南ꎮ我祖云公卜居于斯ꎬ识量规模盖弘远矣ꎮ后门塘其初基地也ꎬ而山下㊁而槐岭㊁而路边㊁而荷花塘ꎬ则后之蕃衍而别派者也ꎮ自唐迄今几千年ꎬ磅礴广址犹有居未悉居ꎬ葱郁王气似有泄未尽泻者ꎬ方来人文鼎盛ꎬ辉映山川ꎬ其可意计量乎?人非地不杰ꎬ地非人不显ꎬ奕世而遥ꎬ勉自振奋ꎬ益笃前烈于无疆焉ꎮ
地在婺南丹阳乡云腾里三十都二图ꎬ经理系寸阴ꎬ是字号ꎬ离城四十里ꎮ闻昔我始祖云公避乱寓此ꎬ望龙泉井气上腾为云ꎬ凝成采色ꎬ喟然叹曰: 此祥云所钟也ꎬ兹其保世滋大乎! 爰卜居焉ꎬ号其里曰云腾ꎬ水曰云川ꎬ山曰云山ꎬ原曰云阜ꎬ村曰钟云ꎬ以昭卿云献瑞之兆ꎮ后嗣子孙有以地名犯祖讳而议更者ꎬ不知其初实尊始祖之命云尔[4]卷1ꎮ
从中国古代到现在ꎬ凡是带有政治性㊁神圣性的空间布置ꎬ一定有中心与四方ꎬ或者是中轴和两侧㊁四面是对称的ꎮ [6] 云川王氏阳址图 ꎬ以大祠为中心ꎬ体现了宗祠在家族或者说是在全村的重要地位ꎮ全村以大祠为中心向外扩张ꎬ最北是骐山ꎬ最南是文赦山ꎬ最西是福山和总灵洞ꎬ最东是旱塘ꎮ
村落是人类社会在自然和人文双重因素作用
下的产物ꎬ也是人类社会作用于地理环境的重要
表现形式之一[7]ꎮ从 云川王氏阳址图 来看ꎬ整个村子的西边大部分是田地ꎬ村子的东部则为主要的住宅区ꎬ大祠以南是骐阳书院ꎬ东南部为冷水塘ꎬ再往东南是杨柳塘㊁漫塘ꎬ沿着冷水塘再往东依次是玉印塘㊁桂林塘㊁前山塘㊁金家塘㊁荷花塘ꎬ村子南边沿河修建有五座水碓ꎮ全村共有井十七眼ꎻ塘十五个ꎻ桥十六座ꎻ书院四座ꎬ分别是骐阳书院㊁明经书屋㊁骐山书院㊁东壁书斋ꎻ坊三座ꎬ分别是进士坊㊁节妇坊㊁秋官坊ꎻ亭子六座ꎬ分别是映碧亭㊁积翠亭㊁环秀亭㊁宾晖亭㊁燕翼亭㊁麻训亭ꎻ祠堂八座ꎬ分别是大祠㊁表公祠㊁信盛公祠㊁彰公祠㊁英公祠㊁昌盛公祠㊁逢瑞公祠㊁诏公祠ꎻ祠庙九座ꎬ分别是总灵祠㊁天窗洞㊁关帝庙㊁永秀庵㊁境主庙㊁土地祠㊁东光祠㊁孝义祠㊁文昌阁ꎮ村子中有路边上街㊁中街以及庙街ꎻ大河水从图的左上进入村子ꎬ在环绕村子以后又在图的左上角流出ꎻ在图的四周有多条道路通往外界ꎬ左下角是通往镇治和方村的道路ꎬ右边是通往邑治的道路ꎮ除王姓外ꎬ村中还有金姓㊁方姓㊁董姓㊁吴姓㊁汪姓居住ꎮ
«禹贡半月刊»发刊词所说的 历史好比演剧ꎬ地理就是舞台ꎻ如果找不到舞台ꎬ哪里看得到戏剧!所以不明白地理的人是无由了解历史的ꎬ他只会记得许多可佐谈助的故事而已 [8]ꎬ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经典论述ꎮ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环境总是有不同的表现ꎬ此即所谓 历史舞台的多样性 ꎮ北宋著名画家郭熙说: 村落依陆不依山ꎬ依陆以便耕ꎬ不依山以为耕远ꎮ或有依山者ꎬ山间必有可耕处也ꎮ [9]对于地处山谷丘陵地带的中云来说ꎬ整个村子的发展趋势是从山地与山间平原的结合部向山间平原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ꎬ这些生产生活空间的营造记录了人们如何将自然资源为人所用ꎬ使其成为独特的文化创造ꎮ㊀㊀二、婺南云川王氏对生产空间的营造
空间是以自然地理形式和人为构建的环境为基本要素及中介物的ꎬ它同时又是依存于其上的人群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建构的结果[10]ꎮ作为个体的人ꎬ为了获得生产资料ꎬ适应并利用其所处环境的特点ꎬ形成适合自己的生计方式ꎬ总是出于各种目的 创造 各种空间ꎬ以便于与周围的人发生交往ꎬ并逐步产生人际关系和交往网络ꎬ进而形成社会及其结构ꎮ有论者指出: 人们都会夸大自己家乡的范围ꎬ缩小邻居的领地ꎮ [11]王云迁居中云以来ꎬ云川王氏居住范围几经扩大ꎬ并在聚居地营建了一系列的生产设施ꎮ
自然地理环境是制约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核心
501
要素ꎬ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其深刻影响[12]ꎮ据«婺源县志»记载: 骐山形如三台ꎬ雄峙东北ꎬ屏障一方ꎬ上有龙塘ꎬ雾笼则雨ꎬ旱祷辄应ꎮ «同芦洲叔祖㊁宏远㊁伊静㊁星望㊁怀珍㊁屏玉并二童子登骐山»一诗说: 云梯步步快飞艭ꎬ步到峰头万垒降ꎮ位列三台连帝阙ꎬ名高八骏跨天邦ꎮ 又载: 福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ꎬ中云水口ꎬ又名太极山ꎬ外翕内辟ꎬ若城郭ꎬ厥土左刚右柔ꎮ宋熙宁间ꎬ僧人有仙㊁有权始募建寺ꎮ明嘉靖间ꎬ广东湛若水讲学于此ꎬ建有福山书院ꎬ万历丁未重造ꎮ 总灵洞在福山左侧ꎬ嘉靖间增城湛若水至福山ꎬ与门人讲学于山洞之中ꎬ大书 总灵 二字镌之石壁ꎮ 在«云川王氏世谱»中ꎬ收录有多首与福山讲学相关的诗作ꎬ现摘录两首ꎮ一首是王时厚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聆听王阳明的弟子刘邦采和曾在紫阳书院讲学的翰林院五经博士钱德洪在福山讲学有得所作:
㊀㊀石壑层层锁白云ꎬ白云深处慰离群ꎮ歌声缥缈随风去ꎬ夜半依稀天际闻ꎮ三宿高楼物外谈ꎬ一堂风月伴瞿昙ꎮ总灵洞里无多石ꎬ要与先生取次参ꎮ
另一首是王忠季春同众人游福山有感所作:㊀㊀福山佳麓闻自古ꎬ累累幽奇讵能数ꎮ天生桥上群仙来ꎬ月光石罅玄兔舞ꎮ松间浩浩九曲泉ꎬ草里盈盈三秀圃ꎮ双龙浴坝腾天门ꎬ孤鹤飞来应天皼ꎮ青莲环绕讲经台ꎬ白云掩闭采真坞ꎮ尔特幽胜擅缁黄ꎬ此日雅游集簪组ꎮ讲堂十丈启自然ꎬ庭阶七级辟如矩ꎮ鱼鱼雅雅盛一时ꎬ跄跄济济洗千古ꎮ田里欣逢此唐虞ꎬ东南从来嗣邹鲁ꎮ我来时正值风雩ꎬ咏吟朋更多六五ꎮ芬芳逆鼻有芝兰ꎬ蹁跹举袖同毛羽ꎮ云生日暮归去来ꎬ明朝来路勤记取[4]卷4ꎮ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ꎬ福山是一个重要的讲学基地ꎬ并且有众多学者慕名而来ꎬ可谓胜友如云ꎮ史载: 嘉靖间湛若水及门人为赎山地ꎬ请于邑令创立精舍ꎬ历久颓坏ꎬ只留基址 ꎬ后几经变迁ꎬ 中云㊁横槎一同供课ꎮ乾隆辛卯(1771)重建书院ꎬ东西书舍十一所ꎬ房六十余间ꎮ后为朱子祠ꎮ 原在紫阳书院讲学的明代户部尚书汪应蛟㊁吏部尚书余懋衡㊁兵部郎中汪秉元也都来此讲过学ꎬ众多学者前来讲学无疑会吸引众多学子前来听讲ꎬ这对于中云的发展来说是有极大益处的ꎮ首先ꎬ是地利之便ꎬ中云王氏子弟可以就近听讲ꎻ其次ꎬ外埠学子的到来势必会让中云名声远播ꎻ最后ꎬ众多的外埠学子前来听讲需要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用度ꎬ这为中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ꎮ
生产是指一切能够创造和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13]ꎬ如农民种植稻米㊁蔬果等ꎮ而徽州 地狭斗绝ꎬ厥土骍刚不化ꎮ高山湍旱少潴蓄ꎬ地寡泽而易枯ꎮ十日不雨ꎬ则仰天而呼ꎻ一骤雨过ꎬ山涨暴出ꎬ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 [14]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ꎬ在云川王氏迁居中云后ꎬ对于中云的生产㊁生活设施进行了改造ꎮ从其家谱收录的文献来看ꎬ至少有两个塘是经过王氏家族整修和建造的 冷水塘和旱塘ꎻ并且因为水权问题ꎬ在修建冷水塘和旱塘时还发生过争执ꎬ不同的是修建冷水塘时的争讼者是本族人ꎬ而修建旱塘时则与外族人发生矛盾ꎮ
家谱中收录的«云川冷水塘记»ꎬ不仅记载了修建冷水塘的过程ꎬ而且对于中云的地理环境以及景观也有描述:中云土地平旷ꎬ四周高山环绕ꎬ南边有泉ꎬ且溪水与泉水距离村庄皆里许ꎬ而人口稠密之地只见山而不见水ꎬ所以人口生产㊁生活用水不足是该地一大弊病ꎮ而距离中云 数十武 (古代六尺为步ꎬ半步为武)有一大池ꎬ池上有石路ꎬ颇有几分西湖的景致ꎮ其水不仅 利灌溉ꎬ资浣濯 ꎬ而且还可以 借游泳ꎬ备临眺 ꎮ名冷水塘ꎬ系取 渊然而冷 之意ꎮ冷水塘北岸为祠宇ꎬ南岸则为低矮小丘ꎬ刚好可以用来营造景观ꎮ但是在修建过程中ꎬ本族人为了争夺水权和土地ꎬ几讼于官ꎮ其 一祖两支ꎬ因有内外两门ꎬ内门学八公裔也ꎬ外门学六公裔也ꎮ乾隆庚申内门始筑北岸ꎬ外门亦筑南岸ꎬ互争广狭ꎬ其少年好胜者ꎬ相持而不下ꎬ幸老成人力解其事 [4]卷4ꎮ同年十月ꎬ大祠管理王士琏㊁王士管㊁王锡缨㊁王清庚ꎬ两门祠首王起乔㊁王起和等人 各自秉公照税分业ꎬ当立议墨ꎬ力为调和 :
㊀㊀云祠畔有阴字六百四十七号ꎬ土名冷水塘ꎬ共税一亩三分一厘四毛ꎮ鳞册注王文亨一亩二分四厘三毛ꎬ外仍税七厘一毛ꎬ原系天存公支孙元琛公已业ꎬ于嘉靖年间批八大祠ꎮ
601
故鳞册注有王永存七厘一毛字样ꎬ内外两门各该三厘五毛五丝ꎮ今因两门各建书馆ꎬ公议照税分业于塘内ꎬ各自抱旁ꎮ其天永公三厘五毛五丝ꎬ扒入锡永堂户下ꎬ听其东边塘内从便抱旁作地ꎬ自建书馆ꎻ其天存公塘税三厘五毛五丝ꎬ扒入存著堂户学八户下ꎬ听其西北角便于学八公己田边抱旁作地ꎬ自建书馆ꎮ永存共塘七厘一毛ꎬ各抱旁ꎬ迄并无存留ꎬ其来水去水两门不得阻塞ꎮ其余所存之塘计税一亩二分四厘三毛ꎬ具系天存公文亨服清业ꎬ与天永公无涉ꎮ其祠规注有阴字六百四十一号ꎬ照鳞册原注土名杨柳塘ꎬ祠规错注冷水塘ꎬ于日前笔墨一并不再行用ꎬ两门子孙毋得异说ꎮ今欲有凭ꎬ立此议墨ꎬ一样二张ꎬ两门祠首各执一张存照[4]卷4ꎮ
总结起来ꎬ双方的争执就是源于冷水塘一亩三分一厘四毛的税田分配和占有问题ꎮ最终王文存得税产七厘一毛ꎬ王文亨得税产一亩二分四厘三毛ꎻ并且约定来水去水不得阻塞ꎬ而由于鱼鳞图册上的杨柳塘在祠规上错注为冷水塘ꎬ故祠规此后不再使用ꎮ而由于此事冷水塘也被赋予了别样的诗意: 知人之所以欲争者ꎬ争此美也ꎻ即争而和ꎬ让此美也 塘之泽可以利用而资生ꎬ塘之清可以蠲污而激浊ꎬ塘之静可以释躁而平矜ꎮ [4]卷4双方系因水源问题而产生矛盾ꎬ又因矛盾的解决而彰显出礼让之风ꎮ而从冷水塘的功用来看ꎬ其不仅浇灌了物质世界ꎬ还洗涤了精神世界ꎬ也显示出其对于中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 自有斯塘ꎬ水至足矣ꎮ彼溪之过于其西ꎬ泉之涌于其南ꎬ水之远而环于外者也ꎮ斯塘之溶漾潴蓄ꎬ水之近而裕于中者也ꎮ [4]卷4
家谱中收录的另一篇是«旱塘记»ꎮ旱塘的面积几乎是冷水塘的三倍ꎬ不过旱塘所在地的条件更差ꎬ所谓 土性坟赤多石而少泉ꎬ而东南土尤燥ꎬ岁常病旱 ꎻ而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阻塞河道ꎬ遂使此塘难以利用ꎮ于是王云峰想治理此塘ꎬ尽管人人皆难之ꎬ但据其推算ꎬ在治理过后ꎬ可灌溉田地五千四百余亩ꎬ每亩所产稻谷亦当可观ꎮ据载ꎬ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六日开始疏浚ꎬ十月初九请于官ꎬ十一月凿石筑堤㊁购田治圳ꎬ 逆塘坑之流而入 ꎬ次年三月又花费五百金㊁雇佣工人三千进行了疏浚ꎮ此后四年间ꎬ每年春天水满池塘ꎬ 鱼沉鸥浮ꎬ不可弋钩ꎮ决则水淙淙从口出ꎬ顺流而西下ꎮ灌木黍稿者㊁兴秀者实无机事而功倍于桔槔ꎬ其波及可彂硙十日ꎬ居人乐之ꎮ 但好景不长ꎬ康熙三十三年ꎬ寄居中云的程氏率众破坏了旱塘的东堤ꎬ但因堤下有大石ꎬ不可移动ꎬ遂作罢ꎮ康熙四十年ꎬ齐氏㊁方氏㊁程氏因此事讼之公堂ꎬ得到的回复是:水塘可以共用但不可以毁坏ꎬ判给十余亩公置田之后此事了结ꎮ此后数十年间旱塘尽管水量不足ꎬ幸而没有发生大的旱灾ꎬ旱塘之利也算得以惠及众人ꎮ至乾隆二十年
(1755)冬ꎬ王士鉴对旱塘又进行了整修并扩建ꎮ中云王氏与齐氏㊁方氏㊁程氏三姓持续十几年的水利之争ꎬ最终以 水可共堤不可废也ꎬ官如判既公置田十余亩以善后 而告终ꎮ为了得到旱塘的使用权ꎬ四个宗族不惜花费十余年时间来争夺ꎬ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水利设施对于中云生产的重要性ꎮ根据 云川王氏阳址图 ꎬ冷水塘位于村子的中央ꎬ周边既有大祠㊁骐阳书院㊁西园㊁丽泽山房㊁境主庙㊁土地庙这样的建筑又有小块的田地ꎬ而且有多条水圳通往王氏的主要居住区ꎮ可见冷水塘是日常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水源ꎬ并且具有防火㊁蓄洪的作用ꎮ而旱塘位于村子最西边的山地ꎬ四周为田地及大片的山间平地ꎬ其主要作用应该是灌溉ꎮ之所以旱塘的争夺要比冷水塘激烈ꎬ是因为在村中的居住区有水塘数处及十余口水井ꎬ且有大河穿村而过ꎬ生产生活用水并不单单依赖于冷水塘ꎻ但是在村子的西部ꎬ只有两个水塘ꎬ另一个为西南部的结竹塘ꎬ该塘能灌溉的范围极小ꎬ而旱塘则基本可以灌溉整个山间平原的田地ꎮ㊀㊀三、婺南云川王氏对生活空间的营造
空间不仅仅是人类活动发生㊁发展的舞台ꎬ而更多的是由人类设计㊁制作并改造的生存场所及生存方式[15]48ꎮ在 云川王氏阳址图 中ꎬ除了山㊁河㊁塘㊁田这些生产空间以外ꎬ更多可见的是生活设施ꎬ比如祠宇㊁园林㊁书院等ꎮ云川王氏对于生活空间的营造也是不遗余力ꎬ这些营造系以福山㊁文赦山㊁横水㊁旱塘㊁冷水塘等为依托ꎮ
八景文化 ꎬ是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的ꎬ当地人更是耳熟能详ꎮ八景文化空间的意象ꎬ不仅由
701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理场景所构成ꎬ也由众多的
相关诗文绘画及其想象所构成ꎮ这样一种空间ꎬ
是审美的空间ꎬ也是地方乡土文化集体记忆的空
间[16]ꎮ云川王氏自始祖王云由篁墩徙居中云后ꎬ传人中出现了参议公王昺㊁教授公王允恭㊁司
法公王度等较为杰出的人物ꎬ而王氏家族将 人
杰 的原因归结于 地灵 :此地 灵气磅礴ꎬ结而
为嶙峋ꎬ閟而为泉石ꎬ衍而为陵谷ꎬ麓而为草木 ꎮ
于是王氏家族营造出 中云八景 ꎬ以承先志ꎬ以
昭地灵ꎮ其八景:
㊀㊀一曰骐山耸翠ꎮ盖骐山起自浙岭ꎬ转豸峰抵龙潭ꎬ尾为马鬣ꎬ首为马首ꎬ脊为马腹ꎬ巍然华盖之独撑ꎬ阁阁薨薨ꎬ噌噌哕哕ꎬ群宅于其下者皆吾族也ꎮ而龙井㊁玉塘㊁碧屏㊁海眼诸景必宗焉ꎬ识者以为繁ꎬ一方之望信矣ꎮ
二曰海眼呈波ꎮ盖海眼如海ꎬ控清引浊ꎬ沃日荡云ꎬ夏凉而冬燠ꎮ混混之泽ꎬ溉田千余亩ꎬ旱暵视至ꎬ禾稼独全ꎻ夹岸数千家ꎬ怒涛不兴ꎬ永无沦溺患ꎬ视尾闾则过之ꎮ
三曰龙井丼泉ꎮ盖井中巨石森立ꎬ泛泉逼出ꎬ厥形惟渫ꎬ厥味惟丼ꎬ取而勿幕ꎬ汲者甚便ꎮ泌可疗饥ꎬ晹可祛烦ꎬ苏耽可以愈疠ꎬ灌婴可以占祥ꎬ殆与兴云雨㊁济万类者同功ꎮ
四曰玉塘奇石ꎮ盖玉塘发自龙泉ꎬ乘溢则逝ꎬ遇竭则止ꎬ瑜瑕不掩ꎬ与玉何殊ꎮ奇石粼粼ꎬ或起或伏ꎬ或纤或洪ꎬ咸可为砺以攻金ꎮ五曰碧屏齐护ꎮ盖屏山二座ꎬ多峭石ꎬ上屏端重庄严矗然为骐山藩蔽ꎬ下屏稍倾倚若有佐于上屏而莫之犯ꎮ干如底柱ꎬ夷如棋局ꎬ偃如牛饮ꎬ呀如虎关ꎬ天窗洞可以纳约ꎬ洗心泉可以荡嚣ꎬ游人眷恋而不肯去ꎮ
六曰横水来朝ꎮ盖横水之侧为横山ꎬ仰碧屏而塞漏ꎻ前为曲涧ꎬ拱骐山而抱流ꎮ吾叨甲第时ꎬ奔如劲卒ꎬ涌而怒雷ꎬ声动岩壑ꎬ响振林木ꎬ昼夜不绝者弥月ꎬ土人以为神ꎮ
七曰槐岭清阴ꎮ盖岭畔古槐数株ꎬ绿绕墙隅ꎬ阴垂学市ꎬ今虽伐尽而犹不忘明世泽也ꎮ郁郁遗芳ꎬ将弗动承庇者之仰欤?
八曰桂林馥郁ꎮ盖地多平圹ꎬ桂绽甚茂ꎬ秋期将至ꎬ余馨满道ꎮ茗人采之ꎬ足为茶经之助ꎻ文士过之ꎬ未必不起郗林之想ꎮ噫!是可
以易视哉[4]卷1!
位列中云八景之首的是 骐山耸翠 ꎮ骐山自浙岭起ꎬ转豸峰而抵达龙潭ꎮ这里将此山比喻为一匹骏马ꎬ而 海眼 龙井 玉塘 碧屏 正依托此山ꎮ其次是 海眼呈波 ꎮ此地位于村子西南ꎬ泉水冬暖夏凉ꎬ可以灌田千余亩ꎮ传说时值天旱ꎬ一童子赶群鸭至此ꎬ遇见一老叟ꎻ老叟用杖插田ꎬ水随之而出ꎬ又将秕糠撒于水中ꎬ顿时鱼虾成群ꎮ第三是 龙井丼泉 ꎮ井中巨石林立ꎬ取水十分方便ꎮ第四是 玉塘奇石 ꎮ第五是 碧屏齐护 ꎮ以山为屏ꎬ旁有洗心泉ꎮ第六是 横水来朝 ꎮ此景位于村子南边ꎬ涛声雷动ꎬ弥月不绝ꎮ第七是 槐岭清阴 ꎮ此地位于三槐岭下ꎬ古树参天ꎮ第八是 桂林馥郁 ꎮ此地平旷ꎬ桂树成群ꎬ所结桂花则可入茶ꎮ中云八景ꎬ集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ꎬ可谓是乡土文化的综合载体ꎮ除中云八景外ꎬ云川王氏在村中则建有宗祠㊁书院㊁园苑等生活场所ꎮ其中ꎬ大祠位于村子中央ꎻ书院有四ꎬ骐山书院位于骐山脚下ꎬ骐阳书院位于大祠南边ꎬ其他两所为东璧书斋和明经书院ꎻ西园位于大祠西部ꎬ达观园位于骐山书院东边ꎬ云樵轩位于达观园的东北ꎬ披梅村堂室位于村子南边的汤家塆ꎬ文昌阁则位于村子东边通往邑治的路口ꎮ
«礼记 曲礼下»有云: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ꎬ厩库为次ꎬ居室为后ꎮ [17]云川王氏大祠修建于明中叶ꎮ明嘉靖年间曾下诏ꎬ允许民间聚族而居者建立始祖祠ꎮ于是云川王氏先是在荷花塘卜居ꎬ做准备工作ꎬ至嘉靖二十二年ꎬ遂创建大祠ꎮ据载: 乡人有梦巨厦自天际翼云而下ꎬ鼎于斯址峨然ꎬ一坊牌上书 孔光 二大字ꎮ梦卜神圣所不废ꎬ谓之积而发也ꎮ [4]卷4于是王氏族人在 梦 的指引下ꎬ寻得此地ꎮ族人王炜圭㊁王时用㊁王炜灱㊁王炜桂㊁王时魁㊁王德槚㊁王德仕㊁王德芳㊁王元玫㊁王德恕等赞助经费ꎬ王昌盛㊁王时建㊁王元璟等先后负责建造事宜ꎬ大祠最终得以建成ꎮ大祠为五间两进建筑ꎬ有叙伦堂㊁议事厅等ꎮ
骐阳书院位于大祠南边ꎬ其西边为善山和恶山ꎬ是为本村水口ꎬ并有洗心泉等胜迹ꎮ王云裔孙王允恭曾有诗称赞洗心泉: 心珠本圆明ꎬ昼夜光闪闪ꎮ赴感沙界周ꎬ退藏一毫敛ꎮ世俗多外驰ꎬ中
801
甚山川险ꎮ不误客尘侵ꎬ刚被迷云掩ꎮ直需鉴此泉ꎬ方熄三毒焰ꎮ洗濯见灵源ꎬ自然无污染ꎮ [4]卷4根据族谱记载ꎬ宋代熙宁年间ꎬ有僧人在此修建寺庙ꎻ绍兴年间ꎬ王云九世孙王昺归隐后刻石立于此ꎻ宝庆年间ꎬ斌公与黄公湘在此 拥皋讲«易» ꎬ并请寺额于朝廷ꎮ到了明代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㊁
甘泉学派 的开创者湛若水在此建立书院ꎬ并为 六邑讲学之所 ꎻ万历年间书院毁ꎬ后族人王登三㊁王作霖㊁王廷桂相继讲习于本里文阁中ꎮ清代ꎬ乾隆十五年合族重建书院ꎬ并祭祀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ꎬ安徽掌教太史喻炜题额 骐阳书院 ꎮ在光绪«婺源县志»中ꎬ丹阳司训王作霖季子王求宷建造的明经书屋㊁王钜建造的达观园㊁王尚衍建造的西园㊁王尚玘建造的桂苑等ꎬ也被列入书院一类ꎮ
桥梁㊁假山㊁溪泊㊁树木等景观ꎬ也被赋予了生命ꎬ从而得以承载历史记忆㊁寄托情感ꎮ达观园位于骐山书院以东ꎬ原为方氏所有ꎬ后转卖给王氏ꎬ王钜遂对该园进行了翻修ꎮ达观园东为月山ꎬ西为云林ꎬ南为同山ꎬ北为骐山ꎬ即坐落于四山之中的山间平原ꎮ达观园西门为小门ꎬ这一带绿树成荫ꎬ阴气袭人ꎮ北转而为中门ꎬ有石鼓两面ꎬ勒铭一章ꎮ中门外有月池一曲ꎬ崇七尺㊁广四尺ꎬ既可养鱼也可养荷ꎮ月池上行五十余步至复室ꎬ复室后为学山仰海台ꎮ东有春郁亭ꎬ西有秋馥轩:春郁亭前为藏书竹房ꎬ藏书竹房前为骐山书院ꎬ骐山书院前为切切庵ꎻ秋馥轩前为揭虔室ꎬ揭虔室前为龙泉祠堂ꎬ龙泉祠堂前为恋恋所ꎮ东西两隅各有房屋三楹㊁田若干亩ꎬ收租所得可供祭祀㊁训读㊁修葺之需ꎮ达观园虽名为园ꎬ但是其内部包含祠堂㊁书院㊁藏书阁㊁庵堂㊁荷池㊁公田等ꎬ可称蔚为大观ꎮ«秋日达观园即事»一诗评价说: 幽谷平台小阮深ꎬ穿云背日此登临ꎮ连天叠巘涵秋色ꎬ引露繁枝带晚阴ꎮ风送蝉声醒野梦ꎬ石浮池影动微吟ꎮ地偏心远浑闲却ꎬ细把遗编静处寻ꎮ [4]卷4可见达观园之幽雅宁静ꎮ
云樵轩位于骐山之上ꎬ是王云十七世孙王仲渔隐居之所ꎮ王仲渔曾祖王松庄㊁祖王儒一㊁父王巨川都是文士ꎬ王仲渔生于元末ꎬ精通风水ꎬ为乡邑所重ꎮ因值乱世ꎬ群雄并起ꎬ于是独入山林ꎬ隐居云樵轩ꎬ取 担云束雪ꎬ樵以供炊 之意ꎮ及朱元璋 扫除腥膻 ꎬ平定海内ꎬ王仲渔回到原来的住所ꎬ以耕读为务ꎬ并著有«云樵轩诗集»ꎮ滕以静的诗对云樵轩有具体描述:
㊀㊀骐山耀晴翠ꎬ乔木清阴踈ꎮ前朝奉文宅ꎬ夏屋何渠渠ꎮ闻孙尚修洁ꎬ端服戛鸣琚ꎮ雅意剧追古ꎬ云樵目其庐ꎮ瞻云意何远ꎬ会此心神舒ꎮ养疴北园中ꎬ乐趣诚有余ꎮ经笈宝遗墨ꎬ有子令劬书ꎮ畴平便观稼ꎬ溪清可窥鱼ꎮ虽云逼孔道ꎬ俗子宁回车ꎮ佳哉悟宴息ꎬ陶然慕清虚ꎮ既非烂柯仙ꎬ又匪桐江渔ꎮ悠悠念尔祖ꎬ所志求其初[4]卷4ꎮ
从 骐山耀晴翠ꎬ乔木清阴踈 句可知云樵轩的地理位置ꎬ从 畴平便观稼ꎬ溪清可窥鱼 句可知王仲渔的生活环境ꎬ从 经笈宝遗墨ꎬ有子令劬书 句可知王仲渔的日常生活ꎬ从 虽云逼孔道 所志求其初 可知其不慕名利的高洁品质ꎮ
«孔子家语»曰: 祖有功而宗有德 ꎬ后世学者谓: 祖一而宗无数ꎬ朱子深然其说ꎮ苐此为王礼ꎬ非士庶所得ꎬ议然ꎮ 乾隆八年ꎬ云川王氏在后门塘墓园之后ꎬ创建了云川环溪公祠ꎮ该祠 负乾亥面巽巳ꎬ门庑堂寝ꎬ有严有翼ꎬ奇峰秀石ꎬ四列环拱 ꎮ相传傅闻璇公在汤家塆时ꎬ每日早晚远眺ꎬ辄见此处间有光气腾上ꎬ王氏族人遂于此建祠ꎮ 始之殖储公库ꎬ王蕴㊁王节等八人相继捐输ꎬ王信盛㊁王兆祉㊁王兆祥等六人总理ꎬ王成㊁王并㊁王芬㊁王颖四人助工膳匠ꎬ均敷于丁力绌者 ꎬ春季开始建造ꎬ秋季落成ꎬ其额曰 本仁 ꎮ
古人常以虚构的物质空间来表达精神理念ꎬ而 披梅村堂室图 就是这样的精神理念表达ꎬ即所谓 纸上园林 ꎮ纸上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形态ꎬ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园林的虚拟性ꎬ更在于园为表象ꎬ实为作者之心印[18]ꎮ披梅村位于骐山南边的汤家塆ꎬ汤家塆原为汤氏所有ꎮ明嘉靖时ꎬ王炜耀以父王汝良之命ꎬ结庐而居ꎬ更号披梅村ꎬ披梅村堂室就修建于此时ꎮ王炜耀应是恐后世不能知悉披梅村堂室的构造ꎬ于是绘有 披梅村堂室图 ꎮ堂室外ꎬ紫阳山脉和梅岭南来西折ꎬ蜿蜒数里ꎬ而回陵和骐山则呈对峙之状ꎮ如果由北向南俯瞰ꎬ则金盘之山㊁横曲之水都可谓披梅村堂室的屏障ꎮ左边麓石如印ꎬ横当溪流ꎬ游鱼不时可见ꎬ其间有大马石ꎻ稍右有自海眼流出的水流所形
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