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树的根-------《根的神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二模《根的神韵》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榆树的根深立在村头一角。
它把对黄土地的依恋,给了早春的嫩绿,给了晚秋的金黄,给了落在枝头的鸟,也给了树下酣睡的娃。
年复一年,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根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烘干了最后一滴血,还被涂上了一层漆。
它是被一种畸形的欲望,从土里挖出来摆在了这里,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它成为人们的玩物,随之被抛进燃烧的炉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的思路如下:
一、抓住关键词,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老榆树的根依恋黄土地给予 ------- 旗帜化石
关系:条件——结果
展览室里的根立红地毯被扒被涂被摆被屈从被抛 ------欲望所致
关系:结果——原因
两则材料的关系:各有侧重,互相映衬。
正面肯定榆根,展根反衬榆根,两则材料是根的两面性。
二、找好角度,理清材料隐含的态度
从根的角度看,肯定根的无私,博大,奉献,操守;否定根的屈从,屈辱。
从人的角度看,否定人的贪欲。
三、抓住材料中心,明确思想倾向
内涵解读:汲取营养,展示希望不被欲望役使,要接地气
无私奉献,成就永恒不屈从外力,要坚贞
扎根土壤,才有生命力不做玩物,要回归本真
坚定操守,成就自我不炫耀,要坚守人格尊严
明确:材料对根是肯定,赞扬。
否定根的另一面,但是不能责备根,应责备人,对人批评,对人指责。
四、多则材料审题原则
1.整体性。
全面看材料核心意旨,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
例上,要写到根的两面性,可以------,不可以------。
2.多向性。
材料蕴含观点并非唯一,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结论。
例上,无私,博大,奉献,操守,贪欲------
3.最佳性。
选好角度,选取最佳立意。
五、最佳立意方法
1.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
2.具有新颖性角度。
3.适合自己写的角度。
4.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
六、阅卷看学生立意误区
选择感恩自由放弃位置朴实付出回报 ------
(仅供参考,不可拘泥。
)
2013-4-12
原文如下:
根的神韵
张和平
(一)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
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处女地。
(二)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
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
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
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三)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
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
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为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文章采取了第二人称来行文,请结合文章简要说说这种形式的特点及好处。
(4分 )
2.(1)第一部分中划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2分)
(2)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画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的含意?(2分)
3.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语来概括。
(6分)
①,;②,;③,;
4.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叙述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文章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将根拟人化,(1分)把根视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和其直接对话,赋予了各种感情的体验,(1分)这样做,便于感情交流,让读者备感亲切,(1分)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1分)
2.(1)①经历孤独,注定了终身与清贫为伴,忍受孤独,(1分)②饱经风霜或历经磨难。
(1分)(2)因为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1分)树根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老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化石一般有价值。
(1分)
3.(1)顽强,坚韧(或:孤独、清贫、奋斗、拼搏、进取,答对其中两个不同类的即可);(2)无私,博大;(或默默奉献)(3)痛苦,屈辱。
(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但不可偏离太远或概括不全)
4.①人生应该默默奉献(或不求名利于关注,甘受寂寞等),勇于进取(坚持奋斗),不屈服于命运(坚忍不拔),不畏艰难。
②要心底无私,胸怀博大,乐于奉献(或无私付出,宽厚包容,甘于奉献等),热爱故土。
③要保持操守(坚持高贵品格或崇高气节),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为了坚持人格(或生命)的尊严,宁可失去生命。
(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三个部分,一点2分)
朽木可雕随性而教才可成才
杨鹏程
同样是根,立在村头成了旗帜和化石,受人敬仰;立在展馆,却成了玩物,化成了灰烬!为什么同样的出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和处境呢?原来,这其中的不同是人在作祟,是人们畸形的欲望使然!
自然之根,就应该顺其自然地生长。
人为地夺其生命,扭曲其姿态。
不如让它保持生命的本色,自然的初衷!
就像设计之于树根,教育之于孩童也一样。
草木之根要顺其自然,以利生长。
思想之人更应该随性而教,方能助其成长。
教育的本质,不应是试图改造人格,消弭个性,塑造所谓整齐划一的教育“产品”,而应该是因材施教,赋予每一个不同的生命,成长的机会,发展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随性而教,才可成才。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梁启超一生育有九子,其中有三位是院士,其他的子女也成就非凡,而且孩子们所从事的领域都不尽相同,这样的结果,可谓是教育之奇迹。
缘何有这样的教育效果?
从梁启超对长子梁思成的指导,就可窥见其教育成功的秘密!
1924年,梁思成赴美留学,从事西方建筑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不久,梁思成收到了父亲寄来的《营造法式》。
书的扉页上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
遂以寄思成徽音俾永宝之。
”梁启超言语间是对儿子的殷殷希冀。
这位文化巨子,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触发孩子心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梁思成后来回忆,就是这本书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
此后,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建筑文化而竭尽全力。
与此同时,梁启超发现梁思成在学术上过于专注,而忽略了生活时,他又致信儿子,要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些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
梁启超总能在子女面临事业选择、感情波折、人生困顿之时,及时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温婉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儿女的成长,父母至关重要。
梁家儿女是如此幸运。
他们有这样一位至性至情的父亲,他为儿女们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相反,现在有些父母却不懂得随性而教的道理,生硬地将孩子捆绑在兴趣班、特长班里,一味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与培训。
童年的快乐,人生的丰富,被专断的教育与人为干涉,折磨的支离破碎。
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
让生命的大树,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长,让教育成为普照生命的灿然阳光!
把根留住保护传统
杨鹏程
立在村头的根,用它遒劲有力的根系,滋养了树木,点亮了四季的容颜,荫佑了村庄里的子孙后代。
它成了村庄古老悠久的象征。
留住根,也就留住了村庄。
立在展览馆的根,被现代人畸形的欲望,剥夺了生命。
扭曲了它原本的姿态,成了玩物,抛进了尘埃。
树木可以再生,传统和历史岂能被修复?留住我们传统的根,才能留住我们的民族,民族才能生生不息,繁荣强盛。
无论是对于一个村庄,还是一个民族,象征历史与文化的根,它存在的意义与作用都非比寻常!它是历史,镌刻着我们民族久远的记忆;它是传统,承接着我们民族昌盛的力量;它更是希望,托举着我们民族腾飞的未来。
把根留住,保护传统。
我们才能铭记历史,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1927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一个学者模样的老者,身着中式服装,从清华校园直抵颐和园。
他缓步昆明湖畔,一支纸烟燃尽之后,他举身投湖。
平静的湖面上留下了洁白的水花和圈圈涟漪。
他就是晚清著名的学者王国维。
他在遗书写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
对于他的死,人们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殉国,但我看来,他更是死于一种文化。
1927年,军阀混战,南方北伐军一路凯歌。
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已岌岌可危。
“但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艰!”于是,王国维,用自己的生命,为他挚爱的传统文化奏响了一个咏叹调!
无论是自沉汨罗的屈子,还是慷慨赴死的老舍先生,抑或是卧轨自戕的诗人海子。
他们都是用一种决绝的姿态,极端的方式,去铭记历史,祭奠文化!而我们现在的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方式,大可更理性,更多元一些。
政府的决策者不要唯利是图,一切都以经济为中心。
高喊着“旧城改造、建设开发”的口号,干着破坏文化,悖逆祖宗的勾当!多做一些有利国计民生的好事,真正用富有远见的眼光,去审视国家民族的未来。
把国家和民族建设成既有GDP又有文化软实力的名邦望族!
文化从业者,不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用一些刺激眼球,伪文化,假历史的文化垃圾,去毒害我们下一代。
恪守一个文化人的理想和操守,怀抱着一份良知和责任,把中华优秀的文化传承弘扬,才能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未来!
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要怀着一份温情,去熟悉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恪守一份理性,不盲从,不折腾,不破坏,就已经善莫大焉!
把根留住,保护传统。
上可告慰祖先,下可福佑子孙!何乐不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