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哪位人物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A. 孙中山
B. 陈独秀
C. 蔡元培
D. 李大钊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不包括以下哪位?
A. 鲁迅
B. 胡适
C. 蔡元培
D. 康有为
3、下列哪项活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由前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转向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A.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B. 五四运动的发生
C. 《女神》的出版
D.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
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刍议”最主要的主张是什么?
A. 文学革命
B. 批判传统文化的“道德文学”主张
C. 写作内容和生活相结合
D. 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和情感表达
5、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资本主义
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申报》和《新青年》
C.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他们主张“白话文运动”
D.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纯粹的文化运动,与政治无关
6、题干: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是: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周作人
7、新文化运动期间,哪位学者撰写了《狂人日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A、陈独秀
B、鲁迅
C、梁启超
D、胡适
8、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哪一对立概念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A、专制与民主
B、科学与迷信
C、共和与帝制
D、新与旧
9、《二次革命》的实质是一场 ______ 。
A、政治运动
B、思想运动
C、文学运动
D、教育运动 10、1919年北京《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最能体现反封建思想的篇章是 ______ 。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
D、《阿Q的故事》
11、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钱玄同
12、新文化运动期间,哪位作家以“呐喊”为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
A. 胡适
B. 鲁迅
C. 陈独秀
D. 钱玄同
13、下列哪一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A. 《新青年》杂志
B. 《申报》
C. 《民报》
D. 《中外纪闻》
14、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胡适
B. 鲁迅
C. 蔡元培
D. 李大钊
15、题干:《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青年》的创刊号发刊词
C. 《文学革命论》
D. 《觉悟》
16、题干: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五四运动的前夜”的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1919年“五四”运动
C. 留日学生运动
D. 爱国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问题:
1.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题
题目:
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口号。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分析这一口号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三题
题目: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并结合实际谈谈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四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的主张。
材料二: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的口吻控诉几千年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典范之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鲁迅《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分)
《二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哪位人物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A. 孙中山
B. 陈独秀
C. 蔡元培
D. 李大钊
答案:B. 陈独秀
解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该杂志对文学、思想、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不包括以下哪位?
A. 鲁迅
B. 胡适
C. 蔡元培
D. 康有为
答案:D. 康有为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中,鲁迅、胡适和蔡元培等都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虽然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一定贡献,但他并非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代表人物。
3、下列哪项活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由前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转向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A.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B. 五四运动的发生
C. 《女神》的出版
D.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由批判传统文化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如对封建专制、旧道德、旧风俗的抵抗,以及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
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分别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但与题目要求的转向关注现实问题不符。
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刍议”最主要的主张是什么?
A. 文学革命
B. 批判传统文化的“道德文学”主张
C. 写作内容和生活相结合
D. 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和情感表达
答案:A
解析: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文学改良刍议”主要包括反对“文言文”,提
倡用白话文写作;反对形式主义,提倡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反对旧道德文学的束缚,强调文学无罪的观念。
其中,最核心的主张是文学革命,即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表现现实生活和情感表达,反对旧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C、D虽然也与胡适的文学观有关,但并非“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主张。
5、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资本主义
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申报》和《新青年》
C.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他们主张“白话文运动”
D.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纯粹的文化运动,与政治无关
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确实包括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他们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科学、民主的思想,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影响而非主要目标,选项B中的《申报》并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选项D
错误,因为新文化运动也涉及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民主科学的倡导,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
6、题干: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是: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周作人
答案:B
解析: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重要人物。
他主张用白话
文代替文言文,推动文学改革,因此选项B正确。
陈独秀、鲁迅和周作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但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中,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是胡适。
选项A、C、D虽然与新文化运动有关,但不是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人。
7、新文化运动期间,哪位学者撰写了《狂人日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A、陈独秀
B、鲁迅
C、梁启超
D、胡适
答案:B、鲁迅
解析: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撰写了《狂人日记》,这篇作品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危害,促使人们关注传统文化中的问题。
8、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哪一对立概念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A、专制与民主
B、科学与迷信
C、共和与帝制
D、新与旧
答案:D、新与旧
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新”与“旧”、“破”与“立”相结合的理念,重点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革新,这直接挑战并质疑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价值观念。
9、《二次革命》的实质是一场 ______ 。
A、政治运动
B、思想运动
C、文学运动
D、教育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二次革命》主要指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涉及思想文化内容的大规模运动,因此选C。
政治运动主要是指特定的政治事件和政治变革,如五四运动;思想运动主要指对某一特定思想领域或思想观念的推广和倡导;教育运动主要指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改革和推进。
10、1919年北京《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最能体现反封建思想的篇章是
______ 。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
D、《阿Q的故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在新文化运动高潮期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对封建礼教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因此选B。
《孔乙己》和《阿Q正传》也都是鲁迅的作品,但在反封建思想方面,没有《狂人日记》强烈。
《阿Q的故事》不是鲁迅的作品,故排除。
11、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钱玄同
答案:B
解析: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文学要“言文合一”,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其他选项虽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但并非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人。
12、新文化运动期间,哪位作家以“呐喊”为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
A. 胡适
B. 鲁迅
C. 陈独秀
D. 钱玄同
答案:B
解析: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呐喊”为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胡适、陈独秀和钱玄同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但他们并没有以“呐喊”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
13、下列哪一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A. 《新青年》杂志
B. 《申报》
C. 《民报》
D. 《中外纪闻》
答案:A
解析:《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由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
它成为宣传民主、科学和新文学的重要刊物,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胡适
B. 鲁迅
C. 蔡元培
D. 李大钊
答案:B
解析:鲁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封建礼教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危害。
15、题干:《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青年》的创刊号发刊词
C. 《文学革命论》
D. 《觉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文学革命论》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反对旧文学,推广新文学的主张,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选择C选项。
16、题干: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五四运动的前夜”的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1919年“五四”运动
C. 留日学生运动
D. 爱国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爆发的,因此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前夜。
辛亥革命虽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但不是本题所问的。
留日学生运动和爱国运动虽然在五四运动前后都有发生,但不是五四运动的前夜。
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问题:
1.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
1.背景:1915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推行独裁专制,反对民主共和。
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解题关键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分析其历史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推行独裁专制,反对民主共和;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历史意义方面,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第二题
题目:
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口号。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分析这一口号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促进了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口号,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这为思想解放、提倡新文化提供
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人们冲破旧文化和旧传统的影响。
2.巩固了启蒙价值观: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启蒙主义价值观,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口号,实则是对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肯定,进一步巩固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引发了文化多样性的讨论:该口号不仅反对专制,还鼓励思想多样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价值,并开始接纳其他文化。
4.增强了自我批判意识:与此同时,这一口号促使知识分子开始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乃至敢于自我认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促进了知识者的自我审视、反思与创新。
解析:
此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口号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分析“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提出背景及其具体影响,可以更加宏观地把握这段历史的全貌。
题目的答案从思想解放、价值观巩固、文化多样性和自我批判意识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逻辑清晰,既体现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又兼顾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题
题目: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并结合实际谈谈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1.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推动了科学与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思想动力。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现代化,启发了民众的民族自强意识,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提高了人民的文学水平和文化素养。
(4)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2.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深远,强化了民主、科学、自由等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的地位。
(2)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成果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3)新文化运动的文化革命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新文化运动中对科学精神的倡导,为当代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
解析:
1.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即从思想启蒙、文化现代化、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分析。
2.接着,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论述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价值观念、教育事业、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3.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相结合,展现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深远影响。
4.点评:本题为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答过程中,考生应结合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全面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
史意义和当代影响。
第四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的主张。
材料二: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的口吻控诉几千年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典范之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鲁迅《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分)
答案:
1.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包括: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2.鲁迅《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借“狂人”的口吻控诉几千年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
意义:鲁迅以文学为武器,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反动和残酷,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标志着新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