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6《麻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16《麻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麻雀》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文章篇幅短小,但情节紧凑,生动地刻画了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形象,通过对它们动作、神态等细致描写,展现出动物间真挚的情感,能够引发学生对亲情、勇气等的思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感悟文本情感以及学习写作技巧的优质范文。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老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母爱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动作、神态等关键语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描写的细腻。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角色
描写特点
体现情感
猎狗
凶猛、贪婪(动作、神态描写)
对猎物的威胁
小麻雀
弱小、无助(动作、神态描写)
恐惧、无奈
老麻雀
勇敢、坚定(动作、神态描写)
伟大母爱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地呈现了课文中三个主要角色的描写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父母的爱。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写的读后感读给父母听,并和父母交流一下对母爱的理解。
设计意图:背诵段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而与父母交流读后感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时也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本次《麻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播放麻雀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初读课文环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为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读课文时,通过对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分别学习,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和特点,并且在小组合作探究老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母爱精神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思考深度,这说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
理解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伟大母爱。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老麻雀的描写,将无形的母爱形象化、具体化的,从而深入理解母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由文中的母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母爱,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教法学法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猎狗逼近小麻雀、老麻雀挺身而出等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直观地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变化。
总体而言,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麻雀》这篇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对母爱这一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30分钟)
1.学习描写猎狗的部分(第1 3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第1 3自然段,圈出描写猎狗动作、神态的语句,如“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猎狗是一只怎样的狗?引导学生通过猎狗的动作、神态来分析猎狗的凶猛、贪婪等特点。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针对老麻雀的行为及母爱体现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麻雀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麻雀的生活习性、活泼可爱的样子等。播放完毕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麻雀有什么了解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对麻雀的认识,比如麻雀的外形、生活环境等。
(四)拓展延伸(2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瞬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是妈妈为自己做饭、照顾生病的自己等等。
2.播放一段关于动物间母爱的视频片段,如母猴保护小猴、母猫保护小猫等,让学生观看后说一说这些画面给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如“无可奈何、拯救”等,让学生开火车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旨在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在回忆生活中母爱的瞬间时,表现得十分踊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无处不在,并且通过观看动物间母爱的视频以及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化了对母爱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朗读指导方面,虽然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难以准确地读出文中角色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究时,个别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由文中的母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母爱,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总结全文(5分钟)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面对强大的猎狗,奋不顾身的行为所体现的伟大母爱。
2.再次强调母爱是无私的、伟大源自,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珍惜父母的爱,懂得感恩。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以及作者通过细致描写所传达的意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动物类的文章有所接触,对描写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在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角色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容易被故事所打动,能够借助故事引发对生活中类似情感的联想,这为理解《麻雀》所传达的母爱主题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麻雀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对麻雀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嗅、奈”等6个生字,正音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读出猎狗的凶猛。
2.学习描写小麻雀的部分(第4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描写小麻雀动作、神态的语句,如“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让学生结合圈出的语句思考:小麻雀此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小麻雀的弱小、无助。
老麻雀面对猎狗这样强大的敌人,它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从老麻雀的这些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伟大母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读出老麻雀的勇敢、坚定以及对小麻雀的爱。
设计意图:精读课文环节通过对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分别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和特点,感受作者描写的细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掌握“无可奈何、拯救”等词语。
能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等方式,找出描写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动作、神态等语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描写的细腻。
问题引导法: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朗读指导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2.学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圈点批注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请学生模仿小麻雀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小麻雀的无助感。
3.学习描写老麻雀的部分(第5 7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5 7自然段,圈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神态的语句,如“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老麻雀为什么要飞下来?它飞下来时的动作、神态说明了什么?
教材分析
《麻雀》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文章篇幅短小,但情节紧凑,生动地刻画了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形象,通过对它们动作、神态等细致描写,展现出动物间真挚的情感,能够引发学生对亲情、勇气等的思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感悟文本情感以及学习写作技巧的优质范文。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老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母爱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动作、神态等关键语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描写的细腻。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角色
描写特点
体现情感
猎狗
凶猛、贪婪(动作、神态描写)
对猎物的威胁
小麻雀
弱小、无助(动作、神态描写)
恐惧、无奈
老麻雀
勇敢、坚定(动作、神态描写)
伟大母爱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地呈现了课文中三个主要角色的描写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父母的爱。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写的读后感读给父母听,并和父母交流一下对母爱的理解。
设计意图:背诵段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而与父母交流读后感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时也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本次《麻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播放麻雀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初读课文环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为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读课文时,通过对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分别学习,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和特点,并且在小组合作探究老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母爱精神时,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思考深度,这说明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
理解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伟大母爱。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老麻雀的描写,将无形的母爱形象化、具体化的,从而深入理解母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由文中的母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母爱,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教法学法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猎狗逼近小麻雀、老麻雀挺身而出等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直观地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变化。
总体而言,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麻雀》这篇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对母爱这一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30分钟)
1.学习描写猎狗的部分(第1 3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第1 3自然段,圈出描写猎狗动作、神态的语句,如“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猎狗是一只怎样的狗?引导学生通过猎狗的动作、神态来分析猎狗的凶猛、贪婪等特点。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针对老麻雀的行为及母爱体现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麻雀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麻雀的生活习性、活泼可爱的样子等。播放完毕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麻雀有什么了解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对麻雀的认识,比如麻雀的外形、生活环境等。
(四)拓展延伸(2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瞬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是妈妈为自己做饭、照顾生病的自己等等。
2.播放一段关于动物间母爱的视频片段,如母猴保护小猴、母猫保护小猫等,让学生观看后说一说这些画面给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如“无可奈何、拯救”等,让学生开火车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旨在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在回忆生活中母爱的瞬间时,表现得十分踊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无处不在,并且通过观看动物间母爱的视频以及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化了对母爱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朗读指导方面,虽然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难以准确地读出文中角色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究时,个别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由文中的母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母爱,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总结全文(5分钟)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面对强大的猎狗,奋不顾身的行为所体现的伟大母爱。
2.再次强调母爱是无私的、伟大源自,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珍惜父母的爱,懂得感恩。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以及作者通过细致描写所传达的意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动物类的文章有所接触,对描写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在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角色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容易被故事所打动,能够借助故事引发对生活中类似情感的联想,这为理解《麻雀》所传达的母爱主题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麻雀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对麻雀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嗅、奈”等6个生字,正音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读出猎狗的凶猛。
2.学习描写小麻雀的部分(第4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描写小麻雀动作、神态的语句,如“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让学生结合圈出的语句思考:小麻雀此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小麻雀的弱小、无助。
老麻雀面对猎狗这样强大的敌人,它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从老麻雀的这些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麻雀的行为所体现的伟大母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读出老麻雀的勇敢、坚定以及对小麻雀的爱。
设计意图:精读课文环节通过对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分别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和特点,感受作者描写的细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掌握“无可奈何、拯救”等词语。
能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等方式,找出描写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的动作、神态等语句,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描写的细腻。
问题引导法: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朗读指导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2.学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圈点批注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请学生模仿小麻雀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小麻雀的无助感。
3.学习描写老麻雀的部分(第5 7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5 7自然段,圈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神态的语句,如“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老麻雀为什么要飞下来?它飞下来时的动作、神态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