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仙游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球各国加速5G商用的趋势下,5G在中国的落地。
中国通信行业引领全球的技术积累促成了这种结局。
从1G落后、2G追随、3G突破、4G同步,到如今5G领先,中国通信技术行业的进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就在5G领域,中国企业已埋头进行了近10年的创新布局和持续投入;它并非,而是源于几十年的追赶和全球化历练。
最终,5G牌照的发放可谓瓜熟蒂落。
人们对此也有足够的信心:2019年作为中国5G商用元年,将成为5G应用的良好开端。
让5G发挥好新引擎动力,关键要做大做强产业,发挥产业作用。
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5G将带动我国直接和间接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300万个新增就业。
()如同工信部负责人所说,企业要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积极推进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为更多的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此外,面对旺盛的5G行业应用需求及5G商业合作模式的改变,需要各方进行深入协作和沟通,优化网络体验,健康、完整的产业生态。
5G标准是全球业界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5G技术是全人类倾注心血和资源的创新之作。
就像中国企业的5G技术服务全球一样,中国的5G牌照发放,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也是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参与中国5G市场的机会,因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水到渠成一挥而就支撑培养
B . 顺理成章一蹴而就优势构建
C . 水到渠成一蹴而就支撑构建
D . 顺理成章一挥而就优势培养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B . 这会成为一个事实吗?
C . 这一美好前景将成为现实。
D . 如何将美好前景变为现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也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机会,因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
B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成果,也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机会,进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
C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也是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参与中国5G市场的机会,进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
D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成果,也是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参与中国5G市场的机会,因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三下·莆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
逻辑的对象是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
换句话说,逻辑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
此外,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的人。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逻辑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
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
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作为理性精神的一种象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多数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圣贤、宗教和法典,而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
逻辑在希腊文化中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立不仅仅在于它为人类产生了一系列实用而美妙的定理,更主要的是它孕育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的知识形态:由几条相对简单自明的公理演绎地椎论出数百条定理。
人类知识仪靠推理就能获得,而且还精确无误,这还是第一次。
受这一成就鼓舞,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其他领域,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纷纷仿效,从此演绎的公理化方法作为表达、组织和构造人类知识的典范形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都可以看到演绎的公理化的理论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逻辑是一门以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为对象,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的科学。
B . 逻辑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它可以判别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是否正确、有效。
C . 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中可能会做出不正确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D . 逻辑的理性精神促使人类的思维走向完善,激发人们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逻辑公理的选择,逻辑规则和定义的确定,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这些都是逻辑理性精神的体现。
B . 一个理论一旦确立了逻辑有效性,那它就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从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
C . 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独特的逻辑,可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仅靠推理获得准确知识的范本,它由几条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这是逻辑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逻辑的特性之一。
B . 自在的理性存在先天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借助逻辑来克服它,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达到完善。
C . 一个理论是由论证和描述性语句构成,其中论证决定了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 . 直到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哲学、数学等其他领域,演绎的公理化方法才成为人类表达、组织和构造知识的典范形式。
3. (9分)(2017·新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
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
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
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这一时期,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
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选自《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香药的输入数量、品类,保证了中国香药市场的供需稳定,使寻常百姓有机会接触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
B . 由于香药输入途径、使用人群以及香药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的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C . 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误将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的事说明唐宋之际人们对香药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D . 关于香药的记载,明代史籍比唐宋时期的史籍更为准确详实,这与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日用类书记载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说明人们已经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而已忽略香药的治病保健功效。
B . 对香药特性了解的局限性使香药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而香药扩展到饮食领域表明人们对香药的特性已有深入的了解。
C . 《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书籍能够对香药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是由于书籍的撰写者熟知香药产地、贸易等情况。
D .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代关于记录香药特性及应用的书籍已扩展到日用类书等,不再局限于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香药不仅具有药用、食疗保健等功能,还具有调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就有不少关于香药应用到饮食中的记录。
B . 早在汉代已有部分香药传入中国,但直到明初香药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时,香药的消费重点也由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C . 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记录香药的书籍与前代相比具有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香药应用的记录更为丰富及撰写者日益增多等特点。
D . 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说明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4. (12分) (2019高二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
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
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
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
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
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
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4)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一上·石家庄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
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
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
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
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
”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
德宗立,崔祐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
改詹事,听致仕。
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
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
”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潞州幕府。
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
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
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岨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
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
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
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
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
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
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
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桡,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
”承宗大震惧。
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
以疾召拜工部尚书。
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
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
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选自《新唐书·士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九龄、李邕数称之数:多次
B . 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不回:正直
C . 未冠为阳翟丞冠:帽子
D . 出禀钱市物自给市物:购物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B . 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C . 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D . 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
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
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 . 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
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 . 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
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 . 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
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将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斩首,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②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6高一上·重庆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
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诗借沙漠雪原、月下秋霜等边地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了将士们愁惨凄凉的心境。
B . 高诗用“雪净”“月明”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寒冷萧瑟的气氛,与李诗环境氛围较为相似。
C . 高诗第三句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D . 高诗三四句描绘出了梅花开满关山,花瓣随风飘落,洒满整个关山的奇异景象。
(2)
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8高一上·扶余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词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博大的革命者胸怀。
(2)在《荆轲刺秦王》中,与成语中“怒目而视”和“怒发冲冠”都形容非常愤怒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康桥的柳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在《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2017·曲靖模拟) 下面五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送给赵东来一本外国诗集《雏菊》,赵东来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那我就笑纳了。
”
情境二: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情境三: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央广新闻广播稿:近期的多场暴雨,造成泸沽湖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
情境五:收到曹文轩著作后的短信回复: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定当惠存。
...
9. (5分) (2016高二上·通渭期中) 下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2016猴年邮票中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
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
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体特征鲜明;③要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