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德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吴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源自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日常,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批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优化固化,运动会产生的辐射不断延伸。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是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保护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了项目的广泛普及。

在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民族传统体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贵州的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产业十旅游”的发展路径。

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得好,可以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美轮美奂效果传承责任感
B . 精彩纷呈效果继承获得感
C . 精彩纷呈效应传承获得感
D . 美轮美奂效应继承责任感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B .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篮,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C .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D .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B .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它可以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C .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它还能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D . 同时也有利于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二上·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田青
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

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

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知道最简单的物理原理,不能少于三根柱子才能撑起一个物体,所谓三足鼎立。

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

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

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

为什么?汉语中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

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

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

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

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

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

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二十四孝”故事,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道“精忠报国”!他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杨家将,讲岳飞传,他知道赵子龙,知道关云长,也知道秦桧……他爱恨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邻居家有谁不孝顺父母他会谴责,会不齿!请问:他从哪里知道的忠孝廉耻?从哪里知道的仁义理智信?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在这些丰富的,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生动的历史知识,还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就是这些使每一个中国人保持着他的基本人格,他会健康地度过一生,他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5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30年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2015年12月0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历史与传统是一个民族再现辉煌的重要条件,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B .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不仅仅是儒学,认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全面认识它的内容。

C . 佛教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在进入中国的2000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D . 中国人的人格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相融合,缺一不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人看来,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理想中,能够“治国平天下”是最被看重的。

B . 中华传统文化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如诗词等;二是由底层平民创造的底层文化,如戏剧等。

C . 文化的载体有多样性,一类是以文字为载体,如唐诗宋词等;二是以语言为载体口口相传,如民俗等。

D . 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尽管处在“楼下”底层常常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已成为民族的基因。

B . 深层的道德感、生动的历史知识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可以使中国人保持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C .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日益流失。

D .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信与自豪的支点,不再自卑与自残,在不断反思中前进。

3. (12分) (2019高三上·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浮来一棵树
①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②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

它粗壮的树干,我们六七个小伙伴手拉手围起一个圈才能环抱住。

浓荫密布的树下是我们的乐园。

我们坐在爆出地面的老树根上,阳光倾泻如瀑,穿过枝叶花花点点地打在我们头上、肩上。

黔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山那边还出着太阳,树这边却突然下雨了,我们慌忙向树中央靠拢,树撑开它的枝叶,像一把伞,替我们挡住雨水。

春天来了,我们在树下仰着脖子,等待大孩子摘一枚枚树叶扔给我们。

我们将那扇形叶子对折成小鸟,一手捏着叶,一手扯着茎,仿佛一只大雁在不停地扇动翅膀。

秋风秋雨至,吹落一地黄金叶,我们拾了洗净晾干,夹在书里。

一整本书,夹了一个不长的秋天,随手翻翻就到了尽头。

这是一棵野树,没人管它,也没人认领它。

谁都可以扛着长长的竹竿,打树上结的果,但一般没人这样做,也不值得。

累累果实摩肩接踵,悬挂枝头,被风扫荡,被雨痛击,相互追赶着坠落,滚入银杏叶铺成的眠床,深深浅浅地埋入时光中,也被漫不经心的脚步带到四方。

③这棵树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我一同分享着一年又一年青黄相接的记忆。

当我回忆起童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由它出发,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④牢牢扎根在记忆中的这棵树,是我童年的生命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消息树。

从它开始,我钟爱上了银杏树。

它高大雄伟,宠辱不惊,叶黄知秋,长寿古老,是树中的君子、智者与寿星。

大概是记忆中这棵树太根深蒂固了,
我总认为其他银杏树都不如它老,它以强大而顽固的气场笼罩了我。

⑤直到我看见这棵银杏树。

其枝干四下横生,莽莽苍苍;树身老气横秋,褶皱密集龟裂;根系暴露蜿蜒,仰之遮天蔽日。

我承认,眼前这棵树肯定比记忆中那棵树老,不仅因为它是“天下第一银杏树”,更因为它四千年通天入地所承载和记录的历史。

穿过历史的烟云和尘土,我仿佛看见它密如蛛网的年轮间,盘旋着多少兴衰往事……
⑥它也是一棵野树。

它从一粒果实开始,也许是随着一阵风飘浮而来,也许是顺着一场雨漂浮而下,还也许是一只鸟,不知从哪儿衔了一粒银杏果,一松口,让它落了下去……当然,想象还可以有另外一些。

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千年前的一天,一粒银杏果落到了浮来山的山坳间,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根系像一只铁拳,紧紧攫住山石,任由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撼动不了。

浮来山——山也可以浮来吗?像这棵树一样,飘浮或漂浮而来。

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动感十足,禅意也浓,浮来一座山,又浮来一棵树。

这棵树的生长是多么不容易呀,它要忍受和承担一棵树与生俱来的宿命,比如风摧、雨打、雷劈、霜冻、鸟啄、虫咬、火烧、斧砍……这个过程漫长而危险,它不会拔起自己躲避,只能站在原地逆来顺受,一声不吭地往下扎根,朝上和四周扩张。

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天灾人祸,直到它足够健壮和强大,一些宿命对它没了威胁,另一些宿命仍然如影随形。

⑦它在与身边的同伴赛跑,在年轮的跑道里跑,跑着跑着它成了浮来山上最老的树。

此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一棵树,活过了许多代人。

他们开始意识到它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是它将纵横驰骋的根系扎入包容他们生死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共同托起了他们。

他们无比信赖它,虔诚地膜拜它,因为他们在它身上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笼统地归之于生命力。

他们生病时取一片它的叶子入药煎服,逢灾时对它祭拜祈祷,没病没灾时系上一条红色福带,朝它说出自己的心事,借助它四千年的寿命,搭起与天地对话的阶梯,也听到了雄浑苍凉的回声。

⑧它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

《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鲁莒两国曾在此树下会盟。

它见证了两国国君笙歌弦舞、化剑为犁的情景。

莒国虽小,“毋忘在莒”之典故,自春秋至西汉,犹如这棵树繁密的根系,在《管子》《吕氏春秋》《新序》等典籍中鲜活地延续,逐渐由臣子规劝君王居安思危、不可忘本,演变为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告诫。

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则有揪出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求安宁、平民愤的意味……这些都发生在它眼皮底下,四千年不过它的四季,由绿转黄,从繁华到凋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它扎根于历史腹地,矗立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历二十朝代,铭记多少成败是非,洞悉多少善恶兴亡。

⑨公元495年,一个叫刘勰的莒地读书人,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的打击,又以一介清贫白衣,在寺院中孤苦伶仃地苦读十年。

而立之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追随孔子南行。

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暗示他要有所担当,遂决心著书立说,树德建言。

此后历经四个寒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之中,终生未娶的他终于有了一生最得意的孩子——《文心雕龙》。

人因文显,自此刘勰名噪一时,他也终于从寺院中走出来,做了一系列小官。

正当他渴盼施展政治抱负之际,梁武帝下诏解除他的职务,敕令他重回寺院编纂经藏。

两年后,完成任务的他“燔发出家”,
改名慧地。

从此,俗世少了一个官,寺院青灯下多了一个孤傲的身影。

通往这棵银杏树的黄泥古道上,常常能够看见他鹑衣百结,飘然而过。

校经楼中,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楼外银杏树绿了黄了,经年不辍……
⑩一千五百年后,我站在这棵银杏树下,才意识到《文心雕龙》也是一棵结满累累成语、格言和警句的银杏树。

这棵树氤氲着千载充沛文气,雕版着千年工笔乡愁。

我绕着这棵树走了一圈又一圈。

我想能够生长如此长寿树的地方,必得吸纳天地之精华。

我要围绕着它,呼吸它的气息,啜饮它的甘露。

临走我还要拾一片它的落叶,我将重温我曾被它荫庇的童年和少年。

归来我仍是中年,但从此,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
(取材于简默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累累果实摩肩接踵摩肩接踵:形容果实密集
B . 树身老气横秋老气横秋:形容年老体衰、缺乏朝气
C . 化剑为犁的情景化剑为犁:与“化干戈为玉帛”意思相近
D . 自此刘勰名噪一时名噪一时:与“声名鹊起”意思相近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②段追忆了夏、春、秋三个季节银杏树带给作者的不同乐趣,富有童趣与诗意。

B . 第⑥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浮来一棵树”中“浮来”的含义。

C . 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

D . 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不仅使银杏树更加可亲可敬,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

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4. (9分) (2019高二上·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徐悲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
①1915年夏天,20岁的徐悲鸿穿着件蓝布长袍和一双戴孝的布鞋,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来到了不夜之城———上海。

②烦闷而炎热的夏季在焦虑中过去了。

为了消磨时间,找不到职业的悲鸿常去商务印书馆门市部站读。

夜晚,他在旅店的昏暗灯光下,忧郁地怀念着家乡,思念母亲和弟妹。

③秋风起了,街道两旁葱绿的树叶渐渐变黄,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地上,寒冷和饥饿开始威胁着他。

他踏着落叶,徘徊在街头,悲伤地感到人生的道路是多么艰难和狭窄。

正在彷徨无计时,忽然接到徐子明先生从北京的来信,嘱咐他去见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先生,请他帮助谋个小职。

这飞来的希望使悲鸿振奋起来。

他立即挟上自己的画和徐子明的信,来到恽铁樵先生的办公室。

悲鸿恳切地向他说明自己的境况十分窘迫,有燃眉之急。

恽铁樵留下了悲鸿的画,答应尽力帮忙,嘱他过几天来听回音。

④稠密的秋雨绵绵不断地下着,仿佛要给大地织起一个阴冷的密网。

悲鸿没有雨伞,只好冒雨去打听回音。

这时,街上锣鼓喧天,到处扎着五彩缤纷的牌楼,许多人在欢天喜地迎接国庆。

悲鸿被雨淋得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当他站在恽铁樵面前时,雨水沿着他浓密的黑发直往下流淌。

恽铁樵先生见到悲鸿,便立即快活而兴奋地说:“事情已经办成了! 商务印书馆同意让你担任给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的工作,日内便可以搬到商务印书馆宿舍里住宿。


⑤一阵温暖的感觉顿时涌到悲鸿的心里,他觉得呼吸变得均匀了,血液又开始在他身上畅流。

当他踩着湿漉漉的街道走回旅店时,虽然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寒风卷着冷雨扑打着他的头发、面孔和全身,但他却满意地、几乎是快乐地望着这风雨的帘幕,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他已暂时忘记了饥饿和寒冷。

⑥当他迈着轻快的脚步回到旅店,正打算脱衣休息时,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叩门声。

他慌忙打开门,看见恽铁樵先生站在门前,手里拿了一个纸包,神色仓皇地说:“事情绝望了!”
⑦悲鸿接过纸包,急忙打开,只见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附有一份批札:“徐悲鸿的画不合用。


⑧悲鸿感到全身都在颤栗,心好像突然裂开了,血不断地涌出来。

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了他,他不顾一切地狂奔到黄浦江边。

沦落上海的苦闷,找不到职业的烦恼,饥寒交迫的痛苦,已经把悲鸿折磨得精疲力竭;而这一次,突然降临的希望又这样突然破灭,使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再也忍受不了。

⑨他濒于绝望,准备在这滚滚不息的黄浦江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⑩奔腾而混浊的江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发出沉重的响声。

外国商船和兵舰遍布在远近的江面,汽笛尖锐地吼叫着。

悲鸿感到呼吸困难,浑身像着了火,有一种燃烧般的痛楚。

他猛力扯开衣襟,让无情的风雨打在他的胸脯上。

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他的脚跟,慢慢传布到全身时,他才清醒过来。

他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教导,想起了自己的责任和曾经有过的壮志,也想起了母亲和弟妹 他低声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1 他徘徊在潮湿而阴冷的街头,异常苦恼地想着:现在,我到什么地方去呢? 他茫然四顾,包围他的,只是
一片沉沉的黑夜。

他的脚步本能地向故乡走去。

12 屺亭桥畔那所小屋依旧顽强地屹立在风雨之中,但是,这个家却更加贫困了。

弟妹们都失学,在田地里劳动,母亲那裹在粗布衣服里的身子也更加瘦削了。

悲鸿不愿对母亲说出自己的苦恼。

然而,悲鸿那颗年轻的心没有屈服,犹如路边被践踏的小草一样,它仍旧要向广阔的天空,向着阳光和雨露探出头来。

他把自己的悲哀与忧郁,向镇上一位和善的民间医生法德生先生倾诉。

善良的医生十分爱惜悲鸿的才华,他邀集了镇上的一些朋友,那些朴实的小手工业者,拼凑了一些钱,送给悲鸿。

13 鸿含着眼泪接过这些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深知这些乡亲们的生活也十分艰难,但是为了他,都慷慨地伸出了援助的手,他应当怎样刻苦努力,才能报答乡亲们的关怀与爱护呢? 他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摘编自«徐悲鸿的一生»,作者廖静文,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本文记叙了徐悲鸿在遭遇家庭不幸后到上海谋求出路结果以失败告终的经历,塑造了主人公不屈从现实的鲜明形象,文字朴实而又饱含深情。

B . 第③段关于秋风、落叶、街景的描写,使他感到“人生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和狭窄”;烘托了徐悲鸿求职而不得的烦闷、痛苦。

C . 第④段中,徐悲鸿冒雨去打听回音,与锣鼓喧天、人们欢天喜地迎接国庆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徐悲鸿处境的艰难和对这份工作势在必得的信心。

D . 文章最后写悲鸿含着眼泪接过乡亲们凑起来的钱,感觉到了民风的淳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暗示悲鸿已经走出失败的阴影。

(2)本文展示了徐悲鸿复杂的心路历程,请把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悲伤———接到推荐信的振奋———等待回音时的忐忑———① ________———遭到拒绝后的痛苦———②________ ———面对未来的茫然———回到家乡后的悲哀忧郁———③________(3)徐悲鸿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联系文本加以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6高一上·湄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 . 共其乏困共:供给
C .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D .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2)烛之武的话中能够体现外交辞令的委婉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A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不仅撤了兵,还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 . 秦退兵之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遭到了晋文公的强烈反对。

C . 晋文公认为秦穆公有恩于己,因为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就不会有今天,即不能回国为君。

D . 晋文公还认为,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