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语文苏教九年级下册第一至第六单元同步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语文苏教九年级下册第一至第六单元同步辅导
形象鲜明个性突显
——《威尼斯商人(节选)》中鲍西娅形象赏析
《威尼斯商人》这场戏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夏洛克的贪婪、鲍西娅的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接下来,我们重点赏析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鲍西娅。
仁慈善良
★犹太人,虽然你所要求的是公道,可是请你想一想,要是真的按照公道执行起赏罚来,谁也没有死后得救的希望;我们既然祈祷着上帝的慈悲,就应该按照祈祷的指点,自己做一些慈悲的事。
鲍西娅崇尚正义,注重友情,面对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恶意报复,她抱着慈悲为怀的心理,劝说夏洛克放弃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那一磅肉,这正是法律条文之外温暖人情的体现。
执法如山
★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情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
在巴萨尼奥企图用金钱偿还的方法来代替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要求鲍西亚修改法律条文的时候,被鲍西娅果断地拒绝了。鲍西娅认为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更不可随意修改,这体现了她的执法如山。
聪明机智
★所以你准备着动手割肉吧。不准流一滴血,也不准割得超过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要是你割下来的肉,比一磅略微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即使相差只有一丝一毫,或者仅仅一根汗毛之微,就要把你抵命,你的财产全部充公。
鲍西娅抓住条约上写的“割一磅肉”中的“一磅”,说明不可多一点,也不可少一点,否则夏洛克的财产便要全部充公,这真是切中了夏洛克的命脉,令他骑虎难下,可见鲍西娅的聪明机智。
能言善辩
★根据事实的发展,已经足以证明你确有运用直接间接手段,危害被告生命的企图,所以你已经遭逢着我刚才所说起的那种危险了。快快跪下来,请公爵开恩吧。
鲍西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原本是被告且处于劣势的安东尼奥成功解救出来,却将本为原告,且处于优势的夏洛克推入了即将失去大量财产的深渊,这足见其能言善辩的功夫。
《泰坦尼克号》学法解析
电影文学已经成为新的文学体裁,受到大众的欢迎,所以这一课,方法上更为灵活,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由于学生接触影视既早又多,所以画面的解读能力、蒙太奇思维能力比较活跃。
阅读法读时欣赏剧本结构,品味人物语言,体会男女主人公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爱情是人类文学的母题,爱情故事用影视文化形式加以表现再普通不过了,可这部戏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可放手让学生探究,不要规定固定答案。
评价法写影评是从诸多话题上探究欣赏电影的有效方法,便于也是对学习电影文学剧本的检验。
观看法先预习课文的“看”,从中感受心动,感受课文里的文字魅力。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部影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在产生了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的效果后,引导学生看书对电影文学的认识,对这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他们对死的态度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赏析《藤野先生》的讽刺艺术
《藤野先生》是一篇鲁迅先生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的散文,作者极尽讽刺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理想。
美丑对照
【原文在线】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将美丽的樱花与丑陋的“清国留学生”放在特定的生活画面中。那烂熳的樱花,如火如霞,可是花丛中却是空虚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发上抹油,误以为“美”;但“油光可鉴”,就未必是美。作者又以“小姑娘的发髻”这一娇美的形象设喻,让男人女性化,揶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美得光彩照人;使丑者更丑,丑得黯然失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巧用反语
【原文在线】①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三句中的“标致”“时事”“正人君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标致”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时事”在这里不是指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作者用反语,讽刺了那些不以救国为己任,只会贪图享乐安逸的子弟。“正人君子”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注重衔接,行文绵密
——《生命与和平相爱》写作手法探究
【问题设置】
从写法看,本文以小见大,从戴维这一“小”的视角透视出“大”的犹太民族,使戴维的成才经历与犹太民族的优秀精神形成鲜明比照。文章在内容衔接上,还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共同探究】
文章讲究衔接技巧。如前后照应,文中两次写“后来一切都好”,突出强调犹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乐观精神。如文题呼应,题目是“生命与和平相爱”,正文有多处与题目照应,使行文紧凑。另外,文章巧妙开头,从“迫害”“杀戮”说起,为下文写犹太人的民族精神设置“历史背景”,同时进行今昔对照,引起读者对戴维成就来源的深层思考。还有过渡句的恰当使用,也使行文流畅而绵密,如第五段开头用“除了汉语,戴维还掌握日语……”这一过渡句,转入表现戴维的各种才能;第六段开头“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使下文转入对戴维才能形成根源的探询。同时,文章也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个人写到家庭再写到民族,取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了“形散”;以犹太人热爱“生命”与“和平”为中心,线索明晰,中心明确,体现了“神聚”。
史料翔实笔调委婉
——《贝多芬传》写法探究
罗曼•罗兰以翔实的资料,崇敬的心情描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活动,作家在对贝多芬的评论中有着十分精辟而独具特色的见解,从中能够窥见到罗曼•罗兰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一、史料翔实
《贝多芬传》中,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故事,以明丽而流畅的笔触,描写了贝多芬这位出生在德国篷恩小公国的伟大而杰出的作曲家的苦难童年,抒写了他一生的不幸和痛苦的遭遇,他对人生、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他那“雄狮”般的反抗性格,突出了他那才华横溢的绝世的音乐天才和坚忍不拔不向黑暗社会低头的钢铁意志。作家饱蘸辛酸、同情、愤恨与不平之墨,以其特有的富于感情色彩的笔致,时而如洪峰来临,山呼海啸,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动听。
二、笔调委婉
《贝多芬传》洋溢着反抗的激情和作家对于西方拜物主义的轻蔑。这部作品以它委婉的抒情笔调,刚健的清新的风格和英雄主义气概在西方知识界赢得了热
烈的赞赏。《贝多芬传》可说是罗曼•罗兰写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的副产品。他是为了写克利斯朵夫的童年来到贝多芬的故乡“绿色的莱茵”,获得了许多关于贝多芬的珍贵资料,于是贝多芬的一切如雨后溪水,在作家笔尖下自然流泻。《贝多芬传》的抒情节奏使罗兰自己陶醉,也使读者耳目一新。《贝多芬传》于一九○三年发表之后,罗曼•罗兰一跃而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作家。
百家论坛,意蕴深厚
——赏析《诸子论“和”》的丰厚含义之美
◎谷
《诸子论“和”》一篇是从先秦诸子中节选的关于“和”的论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于“和”字的理解因其视角有别而含义有异,但主要包含自然界中的“和”与社会生活中的“和”两方面。一针见血,直指“和”的本质。
“和”是自然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里的“道”是指宇宙的本原,“一”是指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配合,而“和”则是宇宙中的和谐体,指我们周围的这个大环境。而这个大环境就是由阴阳两气交织交融而自然生成的统一体。对“和”的这一定义体现了道家尊重、适应自然规律的特点。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这里提到了群星、日月、四季阴阳及风雨的规律性行为,目的是告诉我们万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万事万物的存在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一句中的“和”也是“自然规律”的意思。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这里的“和”也是偏指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和”是和谐团结
★畜之以道,则民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几则中,第一则是说人民有了道德畜养,便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民众的团结。“和”是团结友爱。第二则是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是和谐一致。第三则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更是直接点出了“和”的含义。第四则是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和”是自然规律是和谐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这一句中“与人和”中的“和”指和谐团结,“与天和”中的“和”指和谐顺应。前一句说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和”,后一句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
艺术美妙,语言更美妙
——赏析《音乐的和谐之美》的哲思美句
◎潘喜凤
《音乐的和谐之美》一文用诗一般的语言,音乐一般的节奏,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名叫“音乐与建筑”的纯美之门。我们在其间聆听着乐声,欣赏着建筑,恍惚间音乐变成了流动的建筑,建筑变成了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本文的哲思美句。
★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派文学家口里流传着一句话说:“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
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可以从上文中的部分文字入手。歌者奥尔菲斯的故事说奥尔菲斯在空旷处弹琴,空场上竟然出现了市场,等音乐演奏结束,旋律和节奏还凝在市场中的建筑中不散不失。而无独有偶,人们在罗马彼得大教学里散步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感觉音乐就凝在每一片石柱林中。实际上,“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的含义就是建筑的角角棱棱、色彩搭配、图形组合等就像美妙的音乐。
★费得诺斯说:“怪不得它有这般不可思议的窈窕呢!人在它里面真能感觉
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女子的奇花初放,一个可爱的人儿的音乐的和谐。”
此处这座小庙的设计:“四根石柱在一单纯了的体式中”,这设计理念体现的是“我”对那个窈窕女郎的怀念与想往,在“我”心里,这座小庙就是那个女郎。同时,小庙在比例、匀衡与节奏的设计上,还用其代表了那个女郎动人的音乐和那个女郎的个性人格,将建筑与音乐与生活关联在了一起。这里再联系前文中的一句话“音乐是流动着的建筑”来理解,就是音乐内部的严整形式、间架和结构等都像建筑一样内在逻辑谨严,音乐从另一种意义说就是建筑。因此,我们说小庙就是女郎,小庐就是音乐。
举例说明,鲜明具体
——赏析《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说明方法
◎潘喜凤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一文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语言风格朴实严谨。文中主要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重大危害,举例说明,鲜明具体。
以森林中的动物为例
★森林中昆虫数量一般能够维持正常,正是由于有鸟类和其他动物吃它,受到自动控制,才不致繁殖过多而发生灾害。但如大量消灭鸟类等食虫动物,昆虫繁殖过多就会危害森林,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这里说的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昆虫、鸟类及其它动物与森林的关系。它们的生物链是这样:昆虫有一部分会被鸟类和其他动物吃掉,如此以来,昆虫便不会对森林造成威胁。而如果人为地消灭食虫鸟类,昆虫则会过度繁殖,而会造成森林危机。以此为例,具体地说明了森林生态系统类虫、鸟、木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锡林郭勒盟西部的草原为例
★在我国大多数气温低、水分缺少的草原上,如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西部的草原,就不一定适宜。那里自建国以来曾发生两次滥垦和乱垦,结果正如当地牧民所说:“粮既长不起来,草场也被破坏了。”草场退化为鼠害和虫害提供了条件,还会引起土壤的沙漠化。这是滥垦草原,破坏生态平衡所造成的恶果。
这里说的是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地与耕地之间的微妙关系。它们的生物链是这样:过度地变草地为田地,鼠类、虫类则会过度繁殖,土地也会逐渐沙漠化,最终导
致田地荒芜,草地稀少。这里通过锡林郭勒盟西部的草原为例,具体地说明了气温低、水分少的草原不一定适宜变草地为田地。
似真亦谐妙趣横生
——探究《送行》中的幽默手法《送行》是一篇含有喜剧成分的散文作品。真正送行者尴尬不已,扮演的送行者却大动真情。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调侃生活中的窘事,把一件几乎不可思议的事写得一本正经,让人感到了幽默的魅力。
巧用词语
★到滑铁卢车站给一位去伏克斯豪尔的朋友送行,那该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我们从来不会被请去表演这种小技。
“该”字说明这样的送行不是容易的事,幽默与讽刺的味道就这样被词语“渲染”出来了。后面的“表演”“小技”不禁令人产生联想,想象送行时送行者如“舞台小丑”般忸怩作态的可笑场景。
★我们在“制造谈话”——就这样没话找话。我们明知昨天晚上刚和这些朋友道别,他们也清楚我们没变模样,但表面上,一切都不同了,我们是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制造”一词使用贴切,这说明“我们”彼此已没有话可说,实在是没话找话。“紧张”和“盼”“结束”等词连用,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幽默效果。试想,送行当场,双方故作紧张,然而心里都盼着车警吹哨让送行马上结束,可眼神上还得表达出不舍之意,真是滑稽至极。
巧用对比
★朋友越亲,路程越远,分别越久,我们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得可怜。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
非常亲近、时间与空间上分别又久远的朋友,送行时却笨拙得可怜,这里“至拙”与“甚亲”形成鲜明的对比,“笨拙”又与送别场合的隆重和感情的深度形成对比,令人感到不解的同时,也觉得可悲,作品的讽刺性表现出来了。
★①又一个人一阵咳嗽,打断了又一次沉默,显然,那是故意做作的,不过也能挨点时间。
②“先生,请往后站!”他听从了,但马上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
真情送客气氛很尴尬,不是有个人闲说句无用的话来打断沉默,就是一个人咳嗽来挨点时间。勒罗是职业送客,然而他将真情投入其中,真切地关怀被送的那个陌生女人。真假送行者看似颠倒的送行氛围烹出了讽刺味道。
文字鲜活童趣盎然
——赏《呼兰河传(节选)》的童趣美
【问题】课文记叙了“我”和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字里行间包含着童年意趣。阅读全文,回答:文中的童趣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探究】
景物描写中有童趣。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因为作者是用儿童的视角去写自然景物,于是景物上都染上了孩童的色彩,这些鲜艳的色彩,奇怪的声音,有趣的形态均充满了孩子的欢愉。
对话描写中有童趣。比如这一段对话——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在这里,祖父并没有因为“我”将苗铲掉而生气,而是耐心地询问“我”的想法,一个慈爱、懂孩童的老人跃然纸上;“我”呢,一板一眼地回答祖父的疑问,还回屋拿谷穗来说明,活脱脱一个纯真、可爱的孩子。
行动描写中有童趣。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在祖父的小园里,“我”尽情地享受着最自然的童年生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闹就怎么闹。诸如上面举例中的这些行为无不透露着童趣。
曹刿的担当与才智
——《曹刿论战》中曹刿的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一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政治上,有着卓越见地;军事上,有着非凡的谋略。
★强烈的爱国热情
【剪辑一】①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战则请从。
曹刿当时无官无职,但大敌当前之际,却要去进见鲁国国君,这是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使然,从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好传统。“战则请从”一句态度坚决,不容置疑,充分体现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卓越的政治见地
【剪辑二】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④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①句既是曹刿进见鲁国国君的原因,同时也反衬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②、③、④句是曹刿政治远见的具体表现,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才是作战与治国最重要的一点。这无疑是正确的。
★杰出的军事才能
【剪辑三】①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在作战的过程中,曹刿懂得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齐人三鼓之后)和追击时机(齐师败退,辙乱旗靡之时),并能够条分缕析地讲出作战胜利的缘由,这些无不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才能。
自身取譬剪裁精当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艺术美品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讲述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自身取譬
本是庄重严肃的谏君大事,作者却从邹忌在家中与徐公“比美”一事写起,而且极尽铺排:先问其妻,复问其妾,再问其客,“不自信”“自以为不如”“窥镜”“又弗如远甚”。一代名相斤斤计较于“孰美”之事,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然而文章妙就妙在“比美”之后着一“思”字——从闺中小事悟己之蔽,然后把自己的“思”说给齐威王。原来,看似与讽谏无关的“比美”,却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前提。于是,邹忌由此正面设喻说理,表明齐威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即他身边的宫妇、朝臣、四境之内的官吏百姓,正如邹忌的妻、妾、客一样,因为“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进而蒙骗齐王,说理深入浅出,易于被人接受。总之,文章由悟己之蔽推及齐王之蔽,寓严肃的谏题于谈笑风生之间,充满了理趣。
★剪裁精当
文章在处理“比美”与“纳谏”的关系时,作了精心安排,并在关键处点上一笔、议上两句,使文路清晰明了。对“比美”的描述,作者写了三问三答,细节生动而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邹忌的“孰视之”“窥镜”“暮寝而思之”形神毕肖,意在突出一个“比”字,表面上是在写“比美”,实际上却为写“讽谏”而运气。邹忌朝见齐威王的过程、进谏的准备与他的心理只字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一笔带过,完全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向齐威王直言其事,可谓惜墨如金。而进谏时的设喻、类比说理则由己及君、由小到大,写得非常详细,很好地照应了文题中的“讽”字,凸显了文章的主题。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了一个“善”字,后面的“三赏”“进谏三阶段”却是对这一“善”字的最好解说,真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一词探微
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一文的结尾说:“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在本文中到底有怎样的标准呢?
一、大丈夫要有光明正大的形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立”“行”三个动词概括了大丈夫傲立于世的生存准则,“广居”“正位”“大道”则规划了大丈夫生存准则的具体范畴或标准,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宽大的住所,中正的位置,还是治世的原则,都包含在一个“正”字中,这就是大丈夫光明正大的形象。
二、大丈夫要有高洁伟岸的情操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与“不得志”,写出了大丈夫的两种生存状态:实现志愿与没有实现志愿;一“由”,
一“独”则展现了大丈夫在这两种生存状态下遵循民意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操,其君子之风显露无遗。
三、大丈夫更要有大义凛然的骨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贫贱”“威武”写出了大丈夫面对的人生抉择,三个“不能”表现了大丈夫大义凛然、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排比的句式,掷地有声的判断句,是对大丈夫光辉形象的最好赞颂。
类比推理,由浅入深
【课文回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阅读思考】
这两段文字,一是谈个人的成才,一是谈国家的管理,这两者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共同探究】
这里需要说到的一种写作方法便是“类比推理”。本文先后谈了两个话题,一个是个人的成才,即选段一和选段二的第一句;一个是国家的管理,即选段二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前者所占篇幅多,后者所占篇幅少,只有一句话,然而,本文的主旨却不是两个,而是论国家,即后者。那么,前面写这么多的文字,用来谈个人的成才有什么用呢?我们想一想,如果开篇先谈治理国家的大问题,这问题大而繁,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先来谈个人,谈一个人如何成才。一个人在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考验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而得出结论“困境出人才”,说明个人成才需要压力与考验。如此,再类比说到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是相仿的,需要“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者”,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深入浅出巧说理
——《鱼我所欲也》论证技法浅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探讨人的生死观的一篇代表作。通篇言简意赅,论理透辟,富含浓浓的雄辩色彩。
一、巧用比喻,深入浅出
文章开篇,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进行比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的论证,成为古代论说散文的经典之例。
二、善用对比,凸显主旨
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对而出,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对比关系。如道理对比,“生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