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制器尚象”设计思想对陶瓷雕塑设计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制器尚象”设计思想对陶瓷雕塑设计影响
摘要:陶瓷作为一种传统的造物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造物
观念,并将自然科学,文化,教育,审美等观念融为一体,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
传统器物。

在陶瓷的设计和生产中,古代工匠们总是以“制器尚象”的设计理念为
标准。

本文从陶瓷设计思想起源的“象”出发,从“物象”、“意象”、“道象”三个方面分析了“制器尚象”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设计思想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设计价值。

关键词:陶瓷制器尚象设计思想
“制器尚象”是指通过仰观、俯察获得形象的思维方法,以天、地、自身为模
拟对象,概括出一整套的宇宙图示、观念、思维模型和法则,并通过利用这套法
则直接或间接再造、设计器物的过程。

“尚象”就是指造物者运用类比、象征等手法,通过对自然存在的中“物”的模仿而赋予器物有意味的形式,使器物达到“载道”、“传情”的文化内涵。

关于“尚象”确切含义,通常认为存在三个层次,即尚物象、尚意象、尚道象。

制器尚象的设计思想使陶瓷设计具有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
实用与审美和谐共生的造物态度。

抟土为器,几千年间陶瓷设计都在以其对“尚象”设计思想的运用和自身蕴含着的生命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艺术文脉,将陶瓷设计
中具有民族特色、历史重量的传统造物思想,融入中国当代产品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尚象”的三个层次
根据以往文献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尚象”的第一个层次是“观物取象”。

“观物
取象”出自:“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大意为:伏羲氏通过“观物取象”,洞察万物之理、阴阳之道,并在此基础上
创制八卦;然后通过观察卦象的规律变化来预测人事命运。

“观”是设计的储备阶段,古人深知“形”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人造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观察世界
的过程,在这里,“观”不仅有观察、审视的意思,还包括思考与洞见的过程,它
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多方位、多视角(如仰者、俯者、近取、远取)观察的基础上,深入把握、体悟世界万物的本质与品性。

造物者在造物之前,首先要通过对世间
万事万物造型的大量观测来获得造物的思路,接下来根据这个思路赋予器物有意
味的形式,以表达是器物所蕴含的意象,这个过程便是一种人类以抽象手法改造
世界已知事物的创造性的活动。

从“观物”到“取象”的过程,是对自然万物从简单
的模仿进化到进行抽象化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对应“尚象”的第一个阶段“尚
物象”。

“尚象”的第二个层次是“象形取意”。

“象形取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抓住造型的特征,并且依此来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使物象达到“不似之似”的状态,这一
阶段是造物者在取象后的自主创造的思辨过程,是在思维层面进行“尚象”的。


物者在“观物”的基础上获得造型,而后根据形状来探索其文化内涵的独立创造,
该造型与物理图象之间有象拟的关系,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状态。

象形取意是观物取象的发展与进步,它模仿客观事实与造物者的想象能动,主张
造物不受客观形象的制约,而是能将客观事实与人们想象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种
设计理念源于模仿与主观能动的想象结合,对应“尚象”的第二个阶段“尚意象”。

实际上,人们对于器物的内涵(即意象)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在“观物取象”概念的指导下获得的创造性思维,也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象”的内容总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类认识的进步而变化的。

“象”包括“象形”、“象理”和“象德”。

“形”是反映物的外在表现,在这里既可以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形,也可以是人类世界创造形。

“理”即法则、定义等,单独来讲可以指自然界的道理、人生的哲理或者社会的公理,而在造物艺术中,“象理”可以指器物中蕴含的哲理,也可以指造物时造物者的思维方法;“象德”则是指“大道”,即常人理解范围之外
的宇宙运动规律。

这种阶梯式的认知反映了古人制器时观念的改变,将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运用到器物设计之中,创造出“观念器”,则是“尚象”的最高层次“尚
道象”的表现。

二、陶瓷设计思想的尚“物象”
“物象”可以从字面上直观地理解为“具体事物的形象”。

这里的“物象”既包括宇宙天地之间万物的自然之象,也包括市井百态、众生百相、生活生产以及娱乐、
消遣等相关的人造物象等。

尚物象对陶瓷雕塑艺术设计的影响,首先反映在原始
早期陶瓷雕塑作品的造型上。

这一时期出土的各种生活器皿在造型上绝大多数都
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模拟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早期
的陶瓷艺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然模仿,这一阶段,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原始人
模仿描摹的对象,如原始时期常见的动植物、文字和人物等,如原始时期的陶器
人头壶(图1、2)就是典型的“尚物象”设计思维产物。

图1 人头壶图2 人头壶
再比如这一件“蛙形水注”(如图3)由三国时期的越窑烧制而成,水注的主体模拟了完整的动物形象,这是早期越窑青瓷在造型设计上最具特色的形式——在
胎体上捏塑能够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在抓住特征的基础上对物象的基本形态进
行进行提炼、简化,将其浓缩成线韵形式,并且给予象征性的表现。

然而,这一
系列动物造型的陶瓷雕塑并没有因为造型的简化而破坏神韵,反而因为概括和提
炼使神韵的客观形象表现为虎虎有生气。

图3 蛙形水注图4 船型壶
从对自然物的模仿,到对人造物的模仿(图4),祖先以万物的外表特征作
的模仿为创作的起点,进行素材的概括收集,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观察进行
主观处理,达到审美与实用的和谐平衡,人们的学习最初源于偶然,但是随着时
间流逝,当人们发现模仿学习自然的巨大创造力时,他们将积极找寻找可以模仿
学习自然物象的机会。

因此,尚“物象”就这样成为陶瓷设计与生产最初的创作理念,为未来的创作设计之路提供了指导。

三、陶瓷设计思想的尚“意象”
“意象”关注的是想象,这一阶段是设计者开始将思考、感受融入设计造型的
过程,尚“意象”从本质上讲,是从思维的层面进行“尚象”的。

由于不同的创作者
对客观形象的反映不同,当反映物化为具体的作品时,表现为与客观形象就出现
了“真”和“似”的两种表现形式,“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

”也就是说,“似”只是物象外在的形似,而不具有内在的精神意义,“真”则是指“至达”的
最高境界——形神俱备,这时物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实现“真”,就要超越形式,通过对主观精神的概括来处理客观形象,从中提炼
出最精致的部分,抓住最重要的特征(如陶鹰鼎,图5所示),做到“不似之似,脱形写神”。

图5 陶鹰鼎
我们可以将“似”视为客观对象图像的典型特征,而“不似”则是艺术家在造型过程中对客观物象形态的典型特征进行概括化、提炼化的结果,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
突出、更具表现力。

原本自然的物象经过造物者艺术化的处理(如概括、归纳、
联系、比较、提炼)后的形成这种艺术形象是“似与不似”的造型。

他在本质上不
同于客观形象:它虽然源于客观形象,但更为生动、理想、生动。

例如,在晋代
许多动物造型的陶瓷造型中,人们就使了用符号化、拟人化的方法进行了主观处理。

这件青瓷羔羊(图6)。

绵羊的形象栩栩如生。

虽略带夸张却不会失去羊温
驯的特征,形体饱满又显健壮,古朴而充满活力,,体现了先民自然可爱的审美
情趣和主观能动的创造力,可谓“意趣天成”。

图6 青瓷羊
这些陶塑中的意象(包括大自然中的生命气息)是人所不能直观看见的。


们是人们通过经验而产生的想象,将这些想象具体化,让他们能被看得见、摸得着,这个过程就是尚“意象”的体现。

四、陶瓷设计思想的尚“道象”
“道象”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也是制器尚象最深层次的含义。

它是指通过一
种原则和规律,甚至一些哲学思想来制作器皿。

除了在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美学
追求中追求“传神”、“气韵生动”的“不似之似”,更是将物我统一,天人合一,不
着斧痕视作创作的关键。

因此,创作者需要从主体的实现中回归自然,与自然和
谐相处,通过形体的塑造体现事物的精神,最终实现主体与客体在双向交流中的
融合。

图7 宋代白釉虎形脉枕
陶艺设计与生产的“道象”是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人文追求来构思作品,例如含蓄、淡泊和超脱。

希望人性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环境的融合共生在人类灵魂
的深处共存。

以表达作品“气”和“韵”的形式,使观众和作者产生共鸣。

这使创作
者不仅放弃了在实际陶瓷雕塑塑造中真实而直观的对象忠诚度的描述,而且还要
对意象表现方式的增强来表达对象内部的生命力的深入探索。

最重要的是要求刻
画物象的深层性格,表达形象所蕴含和经营的大人文意境。

在这里,造型语言中
的釉色符号和装饰符号都与所表达的主题有关,他往往从现实出发,倾向于给予
人们精神文化上的心理满足。

它不是从生命的内涵中抽象出来的空灵虚幻的形式
主义,而是从现实中衍生出来、从现实中升华出来、在观众心中形成共鸣的钥匙。

从而实现了从陶瓷雕塑“形体塑造”到“意象表达”,甚至“神超象外”的自然意境。


图8 永和窑文官伏听俑
尚“道象”是陶瓷雕塑设计中“尚象”的最高境界,“观念器”是“见乃谓之象,形
乃谓之器”趋向思维的体现,在这种影响下,陶瓷设计的“立象以尽意”原则既不是
对事物的简单模拟,也不是单纯表达生产者主观感受的工具,它具有一定的象征
意义,即“载道”、“传情”的文化内涵。

五、总结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其基本创作原则是表现自然界万物内在的“本象”。

在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是模拟自然形态的造型理念,而是对象的造型意图和内在精神。

通过写意的笔触,将物体的形状塑造成与内在魅力一样生动的表达。

这成为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最高追求和核心内容,也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的共同品质。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从简单的概括、归纳造型入手,将主观的深刻情感与客观的人物,事物,场景和事物融为一体,以达到表现“言外之意”的艺术境界。

造物从最初单纯的对自然不加改造的模仿,到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主观处理、进行有取舍的模仿,再到对造物文化的模仿,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设计能力、一种审美情趣、一种基于文化视角的创造理念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过程。

“制器尚象”设计观念下孕育出来的造物发展到后期,虽然外表仍然是模仿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了“理”和“德”的文化属性。

在这种艺术境界的表现中,最本质的也
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我国当代陶瓷雕塑在创作中,以写意的手法表现对象的内在活力和神韵,仍然是当下艺术创作者所孜孜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陈布瑾. 由“制器尚象”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器物造型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4.
[2]孙亚辉. 基于“制器尚象”思想下的算盘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2]段晓明. 制器尚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6.
[3]朱建宁. 从“制器尚象”到“立象尽意”——以“意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J]. 中国园林,2013,29(05):37-45.
[4]周剑峰. 观物取象虚实相生[D].中国美术学院,2008.
[5]孙亚辉. 基于“制器尚象”思想下的算盘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6]张星. 象生观在陶瓷设计中的体现——以“竹”文化为例[J]. 西部皮
革,2019,41(07):76-77.
[7]王立德,张宽. “制器尚象”造物思想对当代陶艺的价值研究[J]. 包装工
程,2016,37(22):1-5.
[8]庾潍诚. 论《周易》的“制器尚象”[J]. 周易研究,2000(02):39-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