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论 2

合集下载

最新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精品

最新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精品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综述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是著名的美国人格发展心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1902年出生于德国,祖籍丹麦,1939年加入美国籍。

他是个私生子,生父是丹麦人,继父是德国人。

与很多家不同,埃里克森早年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

18 岁高中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游学欧洲“寻找自我”,曾先后两度进入学校学习,但都没毕业就放弃了。

1927年,埃里克森应同学之邀到维也纳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因此结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在维也纳的六年,是他重要的人生转折期。

这期间埃里克森除了获得精神分析的训练,建立系统的弗洛伊德思想体系外,还谋到了一个心理分析师的职业,被吸纳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常规会员,从此迈入精神分析这扇玄妙而深奥的大门。

1933年至195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逐渐形成了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936年至1939年,埃里克森在哈佛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并被录取为心理学博士候选人,但几个月后他又放弃了。

1939年至1944 年,埃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有关“儿童指导”的纵向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生各发展阶段冲突的解决以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

从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该校的心理学教授。

整个50年代是埃里克森生命的第四个阶段。

1950年,埃里克森离开加州,同年出版著作《童年与社会》,该书论述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1951年至1960年,他居住于马萨诸塞州的斯多克桥,在奥斯丁-里格斯中心(Austin Riggs Center)(情绪紊乱青少年治疗中心)任高级教员,并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讲授精神病学课程。

1960年至197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期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课程,直至1970年退休。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3.把分析重点从本能转移到自我与社会的相 互作用。强调自我的作用,引进了心理危 机的概念,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4.他所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 性混乱”,对于我们研究和解决青春期问 题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局限 理论的论述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罗森评 价说“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理论,而不是 一些事实。” 尽管他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 学证实。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这一 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 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 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 自我抑制的决心”。 •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 爬、走、说话等,并开始“有意志”地决 定做或不做什么。此时儿童出现了第一个 反抗期,在与监护人的互动中,将学会坚 持与放弃。
在这一时期,人们还要承担社会工作, 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 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 质。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到死亡。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 绝望感、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埃 里克森将其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 生活和死亡。” • 这时人生进入到了最后阶段,老年人的 体力和心理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 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接受自我、承认现实, 这是一种超脱的智慧。如果一个人的自我 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比较满意,就 会产生完善感。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不 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产生 厌倦和失望。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 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 第一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 周期。

三、理论评价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1.生理“我”的自我评价生理“我”是指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设计我们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情绪体验。

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信、自尊等自我体验的高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完成以下自测题。

回答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答案,或圈选相应的选项。

1)我有___cm高,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身高。

2)我有___kg重,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体重。

3)我是(男,女)性,我(完全认同,比较认同,无所谓,比较不认同,完全不认同)我的性比属性。

4)相对于其他人,我长得(很漂亮,比较漂亮,一般,不太漂亮,根本不漂亮),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容貌。

5)我最满意的身体部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眉毛、头发、皮肤、胸部、腹部、背部、臂部、手臂、掌、腿、足),或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人对我外貌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良好,一般,有点不好,非常不好)。

8)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感到精力(很充沛,比较充沛,一般,有点不充沛,非常不充沛),思维(很清晰,比较清晰,一般,有点不清晰,非常不清晰)。

9)我(曾经,现在,从未)患过大疾病。

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在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10)我现在(患有,不患有)慢性病。

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在的生活影响(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2.社会“我”的自我评价社会“我”是我们队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识,包括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子在这些圈子里的地位。

通过以下试题,你可以增进对社会“我”的认识。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

青春阶段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 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 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 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 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 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发展阶段论
人物简介
Erik H Erikson埃里克森(1902-1994) 美国朱敏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的 理论忠实于佛洛伊德,并跟随佛洛伊德的女儿安 娜佛洛伊德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是新精神分 析派的代表人物。 1950年,他出版书籍《儿童与社会》,提出了
理论观点
E
N
D
成年阶段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 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

埃里克森提出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强调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发展任务。

本文将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1. 婴儿期(0-1岁)在婴儿期,个体面临着建立信任和依赖的任务。

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快乐和满足的互动,建立起初级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对于婴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它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幼儿期(1-3岁)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探索独立性。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理能力,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尊心非常关键。

3. 学龄前期(3-6岁)在学龄前期,个体面临着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想象力的任务。

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会与同伴互动,并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游戏来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4. 小学期(6-12岁)在小学期,个体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努力成为社会一员。

学校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小组和社交圈中的地位,并通过学术和体育成就来塑造自我价值感。

5. 青春期(12-18岁)在青春期,个体经历着身份探索和独立性的挑战。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和目标,并尝试建立个人身份。

他们与父母和同辈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正常的发展现象,这时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来做出决策。

6. 早期成年期(18-29岁)在早期成年期,个体面临着个人和职业生涯的建立任务。

他们开始寻找爱情伴侣、追求事业成功,并做出独立的决策。

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于个体的成年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7. 中年期(30-64岁)在中年期,个体面临着家庭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任务。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成就和遗产,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中年期的发展是一个平衡个人需求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_爱利克·埃里克森曾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训练学习,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而强调文化背景的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顺利解决后,人格就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接下来将重点介绍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的前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8个月左右)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要保持一致,尤其是母亲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便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

比如,婴儿饿了需要吃奶,母亲能及时来到孩子身边喂奶吃,婴儿便会对外界环境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此外,在孩子饥饿的时候能得到奶喝,孩子便能够在不安中看到希望,因此,这一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8个月~3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他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

比如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吃饭、上厕所等,如果家长不能放手让孩子去做并给予支持和鼓励,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成为羞怯的个体。

另外,如果孩子克服困难做到了自己穿衣吃饭,则孩子就能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会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为能够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绪。

但如果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被成年人制止,使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距,则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

比如,孩子想要像妈妈一样采摘蔬菜或者提水,但是却被妈妈制止,如此过多的限制和干涉,可能会使儿童形成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生理“我”是指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设计我们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情绪体验。

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信、自尊等自我体验的高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完成以下自测题。

回答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答案,或圈选相应的选项。

1)我有___cm高,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身高。

2)我有___kg重,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体重。

3)我是(男,女)性,我(完全认同,比较认同,无所谓,比较不认同,完全不认同)我的性比属性。

4)相对于其他人,我长得(很漂亮,比较漂亮,一般,不太漂亮,根本不漂亮),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容貌。

5)我最满意的身体部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眉毛、头发、皮肤、胸部、腹部、背部、臂部、手臂、掌、腿、足),或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人对我外貌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良好,一般,有点不好,非常不好)。

8)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感到精力(很充沛,比较充沛,一般,有点不充沛,非常不充沛),思维(很清晰,比较清晰,一般,有点不清晰,非常不清晰)。

9)我(曾经,现在,从未)患过大疾病。

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在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10)我现在(患有,不患有)慢性病。

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在的生活影响(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2.社会“我”的自我评价社会“我”是我们队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识,包括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子在这些圈子里的地位。

通过以下试题,你可以增进对社会“我”的认识。

1)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与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采纳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在此基础下埃里克森提出了他的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与皮亚杰的观点一样,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8个月):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性格的基础。

获得信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8个月-3岁):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是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

比如能够帮妈妈打扫房间、能帮妈妈洗碗做饭,如果父母为其行为进行夸奖那么小孩就会获得主动感,如果把这些事情搞杂了,父母对其进行批评训斥,那么小孩就会产生羞怯与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如果成人把他们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

第五阶段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请介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

请介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

请介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埃里克森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论(Psychosocial Stage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心理学、青春期心理学和成年心理学的理论。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建立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无法提供安全和满足的基本需求,婴儿可能会形成不信任感,产生孤独、恐惧和不安全等负面情绪。

第二阶段:自主性与怀疑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探索自我和环境,学会自我决策和行动。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过于限制幼儿的行动,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

第三阶段:工具性能力与劳动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学会了使用工具和玩具,也开始学会劳动和完成简单的任务。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对幼儿的能力过于怀疑或评价不公平,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自卑感。

第四阶段:行为准则与责任感阶段(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并且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如果父母或主要抚养者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成就感不足或过度自卑的问题。

第五阶段:身份认同阶段(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并且开始与对等者建立关系。

如果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无法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或者受到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不安全感和冲突。

第六阶段:亲密关系与孤独感阶段(18-40岁)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建立亲密关系,并且需要找到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

如果成年人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或者无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和不满足感。

第七阶段:生产力和无用感阶段(40-65岁)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思考自己的贡献和生产力,并且开始考虑自己的退休和后代的未来。

如果成年人无法找到自己的生产力或者感到自己变得无用,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无助感和愤怒。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是继弗洛伊德之后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对发展的总看法是,人的发展是一个生物与社会事件所引起的进化过程,发展中包括成熟和偶然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在他看来,人的发展既带有先天的倾向,又服从于个体与社会的需要,发展是一个结合了教育的成熟过程。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这八个阶段分为:1.婴儿期(0~ 1岁):信任和怀疑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 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 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 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 18岁):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 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 65岁):繁殖对停滞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的冲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关于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前几年每个阶段都是考试的重点,而近两年来考试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了学龄期和青春期两个方面,因此本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张杨杨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其中,自我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核心。

自我意识是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一阶段:基本信任与不信任。

当婴儿呱呱坠地之时,孩子的哭声是他们表达的直接语言。

曾经在妈妈肚子里过着无忧舒适的生活:水,食物及时供给,温度保持恒定,任何外界的声音通过羊水得到缓冲,而降生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饥饿口渴,冷热拉尿等各种不舒适感,只能让他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给婴儿提供及时的关照,营造稳定的安全感。

尽管,稍晚才能满足婴儿饥饿的需要,也要通过安抚,交流,带给婴儿延迟满足的希望,当孩子耐心的等待后,应该夸赞孩子:你真棒,饿了不哭,还那么乖!其实,最原始的信任来自胎教,胎教通过父母的声音进行。

其中,父亲的声音是最佳的选择。

胎教时间,应该选择晚上睡觉前9-10点,胎教持续1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胎儿充足的睡眠。

因此,胎儿到婴儿的转型期,便形成了孩子规律性的条件反射和无意识联结!第二阶段:自主与害羞,怀疑。

1.5岁~3岁的孩子处于这个时期。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自主做事的能力。

让孩子自己克服动作上的困难,锻炼自己,培养意志。

而家长只是充当鼓励协助孩子的配角。

比如,我家孩子两周左右,看到大人们用筷子吃饭,非要拿筷子吃饭。

尽管他兼不起菜,你让他使用勺子,但他并不会听你劝说,坚持自己拿筷子吃饭!这时候,我会鼓励他,教他正确拿筷子的方法,他会克服手指的不灵活,而尝试很多次失败后,最终,成功地使用筷子吃饭,这时候,你要表扬并鼓励他说:你真棒,你自己会使用筷子吃饭啦!但如果孩子自主地去尝试危险的动作怎么办?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登高,喜欢探索,尽管在大街上也不会惧怕汽车,尽管是滚烫的热水也敢伸进双手,所以我们要抓住好的教育契机,让他意识到危险而去避免伤害。

比如,当汽车在马路上快速驶过,路上的一节树枝被碾碎,问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假如是人,我们的骨头也会跟树枝一样折断吧!比如,热腾腾的饭菜被端到孩子面前时,他会迅速去触碰,我们可以把一个热但不至于被烫伤的食物放在孩子面前,让他感到烫到疼痛的感觉,他会记住这次教训,不会再摸烫的东西。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在小学教资笔试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这块知识点多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今天本店铺就带大家看看这个理论。

埃里克森指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经历8个有固定顺序的阶段。

在这8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这一任务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

每一任务又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端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就处于两个端点之间,而健康的人格倾向于积极的一端。

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提出了“同一性渐成说”,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影响人格发展的8个不同的年龄阶段。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一阶段是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出生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刚刚起步,各方面都需要护理者对其进行悉心的呵护。

对婴儿而言,健康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安全的、美好的。

如果成人没有给予婴儿这种能够满足其安全感的基本需要,婴儿出生后没能获得很好的照顾,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为其人格的正常发展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二)自主感对羞怯感第二阶段是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婴儿在开始直立行走以后(约1岁),各种活动技能迅速增长。

婴儿开始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处处想为自己的行为做主,如自己吃饭、自己取东西等。

尽管这一时期儿童大量的行为会被成人阻止,但成人须给儿童一定的自主,让其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而不应嫌麻烦而完全阻止或替代儿童,更不能强迫或羞辱儿童,只有这样儿童早期人格发展中的自主感才能够逐步建立起来。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第三阶段是学前期或游戏期,从3岁到6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出现了思想上的“主动”,要求根据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是一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了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论的简述:1. 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这个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婴儿需要建立对主要照顾者的信任感,以便获得安全感和基本的信任感。

2. 自主对羞怯和怀疑(幼儿期):18 个月到 3 岁,儿童开始发展自主感,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行动,但也可能因为父母的过度控制而产生羞怯和怀疑。

3. 主动对内疚(学龄前期):3 岁到 6 岁,孩子开始积极探索环境并与他人互动,他们尝试主动行为,但也可能因为失败或错误而感到内疚。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 岁到 12 岁,儿童进入学校,面临学习和社交的挑战。

他们需要通过努力和成就感来建立自信,否则可能会感到自卑。

5. 身份对角色混淆(青少年期):12 岁到 18 岁,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尝试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6. 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18 岁到 40 岁,个体建立亲密关系,寻找伴侣和朋友,否则可能会感到孤独。

7. 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40 岁到 65 岁,人们关注于生育、培养后代以及对社会做出贡献,否则可能会感到生活停滞不前。

8. 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65 岁到死亡,个体回顾自己的人生,接受自己的成就和失败,实现自我整合。

否则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挑战,成功解决这些任务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发展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这些阶段并不是严格按年龄划分的。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每个人从婴儿到童年,都会经历八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心理危机,这些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每个人天生具有社会属性,并在社会生存中挑战一个又一个危机。

本质上是由于人自身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对人的需求是不同的。

成功完成每个阶段的人可以获得健康的人格和基本的美德。

而美德是解决后续其它社会后续问题的关键力量。

如果未完成某一个社会阶段,会导致完成下一个社会阶段的能力不足,继而导致不健康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但是,这些问题在以后是可以解决的。

信任与不信任是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从出生开始一直持续到18个月大。

在这个阶段,婴儿对所处的世界一直处于十分不确定的状态,非常希望照顾者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如果对婴儿的照顾是稳定的、一致的、可靠的、可预测的,婴儿就会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在孩子发展与别人的关系时陪伴其中。

即使受到了威胁,孩子仍然是有安全感的。

如果这个阶段的需求无法始终如一地被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猜疑和焦虑。

这时,孩子对周围世界和他自己的影响力没有信心、没有希望感。

第一阶段的成功与失败这个阶段的成功会带来希望感的美德,通过培养这种信任感,婴儿遇到危机的时候,会有希望感出现,婴儿会感到社会其他人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如果未能得到希望感的美德,则会导致恐惧感的发展。

婴儿会把这种基本的不信任感带到其他关系中,这可能会导致焦虑、高度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过度不信任。

埃里克森与后来的鲍尔比等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个人早期的依恋质量贯穿人的一生,甚至对晚年与他人的关系都产生重要影响。

自主与羞耻/怀疑是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18个月到3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发展对身体技能的控制感和独立性。

这个阶段的成功会带来意志力的美德,如果一个孩子在越来越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能力就更有信心和安全感。

爱利克.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简介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

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

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

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

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

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爱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

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

由此想来,为什么“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

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1927年是爱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

那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

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弗洛依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

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

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其实挺有趣的,想想看,咱们每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长长的旅程,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老当益壮的长辈,经历的事情真是五花八门。

埃里克森把这整个过程划分成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挑战和任务,就像一款游戏,每过一个关卡,咱们就能解锁一些新技能,真是让人期待呢!在第一阶段,咱们还是个小宝宝,主要任务就是学会信任周围的人。

爸妈如果能好好照顾你,给你温暖,哎,那个时候的你就觉得这世界是个甜蜜的地方。

可要是爸妈忙着工作,没时间哄你,那可就糟糕了,可能会让你对人产生怀疑,以后可就得在这信任上多下功夫了。

再往下,到了第二阶段,咱们开始学会独立。

走路、说话、自己上厕所,这些可都是一大步啊!这时候的父母要是鼓励你,就能让你信心满满,成为一个勇敢的小探险家。

反之,要是一直在旁边担心,“小心啊,别摔倒!”那可就得多一份小心翼翼,容易变得依赖。

咱们进入了学龄期,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上学,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竞争变得激烈。

成绩好坏、游戏胜负,都能让小朋友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失败的苦涩。

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能帮助小朋友建立起自信,慢慢地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可要是经常被批评,那自信心可是得小心翼翼地捂着,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再往前走,到了青春期,事情就复杂了。

这个阶段充满了探索和身份认同的挣扎,大家都在试图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叛逆、试探,甚至是一些小风波,都是在寻求自我的表现。

要是这时候能有个能聊的朋友或者理解的家长,那可是太重要了,让人觉得不是孤军作战。

不过,要是家里一直在施压,或者给出过多的期望,孩子们就容易迷失自我,真是让人心疼。

紧咱们成年了,面临的挑战是建立亲密关系。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这都是一段旅程的开始。

建立信任、分享快乐、共同承担责任,这个过程充满了甜蜜也伴随着挫折。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受伤而选择独处,而有些人则会勇敢追求,体验那份温暖与支持。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学与教育产学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资格笔试以及教师招聘笔试常考的内容,该理论的知识点较多,理解起来有复杂度,学习起来不太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因不能化解而趨 向負極方向。
心理社會八期表
� 信任與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0-1 周歲前嬰兒生活所需完全依賴成人照顧, 才能獲得需求的滿足。 嬰兒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社 會關係,是以後與他人建立良好社會關係 的人格基礎。 發展不完整者,則易對世界產生敵意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論
心理社會發展論主要內容
� 發展危機 個體在社會適應上產生心理上的困難 � 調適 調適自我之後,危機得以化解,個體的人格獲得 進一步發展。 � 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危機 前一段危機化解後,才能順利發展到下一階段 若前一階段發展不完全,後面階段也會不完整 � 個體能力經驗條件不同
� 整合與絕望(integrity vs. despair) 面臨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察覺生命有意義, 不會因生命結束而感到絕望。
心理社會論的教育意涵
� 發展中危機重重,自我養成不易 � 教育是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 強調自我概念,教師應盡力提升兒童自我概念和認同感。
教學技巧
� 學齡前教師應提供年幼孩童獨自表現的機會 � 教師應培育孩童發展自我認同的能力,讓孩童對學校事物能自己作決 定 � 教師應對提供青少年正常的模範和對認同角色的尋求。
� 進取與罪惡感(initiative vs.guilt):3-6 1.學前兒童,語言發展成熟,喜歡問問題, 對自己、別人和環境充滿好奇。 2.逐漸培養出自主意識。 3.偏好團體遊戲,從團體遊戲中學到團體 規範,以及各種角色所負的責任。此階 段父母與幼稚園教師應鼓勵兒童培養進 取意識和責任感。 4. 通過者較能為自己設下努力方向
批評
優點是對人類生命期嘗試作完全的解釋。 � 欠缺實證資料來支持理論, 亟需進一步檢驗 � 理論上強調獲得新能力解決心理衝突可以提升發展層次,但各種心 理衝突面向終生都可能存在。
討論
� 請從您自己的生活中舉一例說明Erikson「人生發展八階段」概念中 的危機(任一階段皆可)。
� 認同與角色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1.接受中等教育或選擇就業的年齡階段 2.是人生八段中最重要的時期 (自我統合 ) 自我認同( 自我統合) 3.自我認同 個體嘗試把自己有關的多個層面統合起來, 形成協調的自我整體 4. 未通過者易對自己的定位產生混淆
4.認同感的形成與「個人是誰」較無關,而 與這個人「可以成為何種人」較有關。 5.青年對自己的思考層面有六個: 身體狀貌、父母和老師的建議與期望、以 往成敗經驗、目前情況 (學業和人際)、現 實環境條件與限制 (家庭經濟)、自己對未 來的展望。
� 親密與孤立(intimacy vs. isolation) 反應成人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需求。 � 生產與停滯(generative vs. stagnation) 負起對別人的責任,如社會責任、工作責 任、社區責任。通過者覺得自己對社會有貢獻。
� 勤奮與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6-青春期
1.就讀國小階段 2.兒童需與同儕互動及尋求他們的接納 3.求學過程中,經驗成功多於失敗,將養成勤奮進 取的個性,反之則會自卑,不敢面對現實困難。 4.學校教師應回應兒童的努力,用認可和讚美的方 式培養良好的自我概念。 5.通過者較勤奮且能遵守學校秩序
� 自主與羞慚(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1-3 1.能否適時學到最低限度的照顧自己的能力。如:吃、穿、大小便等 2.父母若過於溺愛或過於嚴苛,包辦一切, 或者孩子有差錯就施以懲罰,會使孩子感 到羞怯、喪失信心,對自己能力充滿懷疑 3.照顧者要容忍孩子所犯的錯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