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心的市民发现,从国庆节起,在铜陵市诸多景区、广场竖起来一个个小型的“藏书盒”,这个命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向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据了解,“铜都书巢”作为一个迷你的“阅读空间”,是铜陵继城市阅读点、总分馆建设、“图书馆+”、“阅享宝贝”阅读成长计划、“月读公社”等阅读服务品牌______后为打造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个创新举措,旨在______延伸和丰富市民的阅读途径,让市民群众更便捷的享受阅读。

全市首批共投放30个“铜都书巢”,外观设计采用中式简约风格,每个“书巢”能容纳30至100余本书。

尤为______的是,通过“放下一本,拿走一本”的“图书漂流”模式,实现了读者之间的______,让“藏书盒”实现了“常换常新”。

读者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打开“书巢”的智能门锁,(),后台管理者则可以清晰地看见操作人的信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建设进一步值得一提交互B.建立进一步不容小觑互动
C.建立再一次不容小觑交互D.建设再一次值得一提互动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拿走一本心仪的书,放下一本自己的书
B.一本心仪的书被拿走,一本自己的书被放下
C.放下一本自己的书,拿走一本心仪的书
D.一本自己的书被放下,一本心仪的书被拿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命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给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B.这个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给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C.这个命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替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D.这个名为“铜都书巢”的图书漂流微型阅读设施向喜爱阅读的人带来更多的便利。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的生物需要适应地球的自转,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钟来预测和适应昼夜变化。

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分离出了一个调控生物钟的基因。

他们________地观察细胞中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变化,鉴定其他相关蛋白所________的成分,揭示了果蝇生物钟的调控机制。

由此,科学
家们认为,(),也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而进化的结果,它调控着10%~10%的基因表达。

研究生物钟对了解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治疗由于生物节律失常造成的人类疾病有着________的应用价值。

就我们人体而言,如果外部环境与生物钟发生冲突,个体不良行为与生物内在节律__________,那么,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时差综合症”。

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即使我们感到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

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继三位诺奖获得者开拓性的研究之后,生物钟生物学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指导着人们健康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煞费心机包涵不可限量南辕北辙
B.苦心孤诣包含不可估量背道而驰
C.煞费心机包涵不可估量背道而驰
D.苦心孤诣包含不可限量南辕北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物钟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
B.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
C.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D.生物钟是所有生物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有的现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即使我们很疲惫,但是晚上还会失眠。

B.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情况,有时候即使我们很疲惫,但是晚上还会失眠。

C.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我们虽然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

D.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情况,有时候我们虽然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

3、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笑靥.(yǎn)呦呦鹿鸣瓦斧雷鸣妄费心机
B.傀.儡(kuì) 望风披糜山青水秀谈笑风声
C.氛.围(fén)物阜民丰名门旺族甘冒不韪
D.忖.度(cùn) 各行其事莞尔一笑焚膏继鬼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6、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少年乘风破浪
112年夏,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毕业,同年秋考入高邮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年他才十二岁。

他家住在北门外东街的竺家巷,从家到中学可以走两条路。

走城外,因为近得多,不误上课;放学时大多是走城里,走城里可以看看热闹,或是买纸笔,买糖果零食吃。

每天,汪曾祺从竺家巷的家中出来,先是经过越塘。

越塘是挑夫聚居的地方,城里的人对挑夫是看不起的,称之为“挑箩把担”的,但汪曾祺从来没有轻视过他们。

相反,他尊重挑夫们,佩服挑夫们条件再艰苦却仍然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豪放性格。

过了傅公桥然后是一条很宽很平的马路,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这片田因为可以从护城河引水灌溉,所以庄稼长得特别好。

汪曾祺看过割稻子,种麦子。

沿着麦田边走,听微风吹着麦地里庄稼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暖的歌,他在歌声里轻快地走着,心中充满快乐。

放学从城里走是又一番情景。

汪曾祺放学时总是不忙着回家,东看看,西望望。

路过银匠店,他仔细看老银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的虎头帽上的小罗汉。

路过画匠店,他兴致勃勃地看他们画“家神菩萨”。

路过竹厂,看竹匠怎样把竹子一头劈成几岔,在火上烤弯,做成一张一张草筢子。

路过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条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

汪曾祺喜欢边走边看边吃,吃什么呢?豌豆。

他在王小二(这个王小二后来被写入小说《异秉》里)的摊子上用两枚当十的铜元,买一小包炒豌豆和油炸豌豆,一路吃,一路走,一路看。

汪曾祺很珍惜上学的这段课余生活。

当他成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作家之后,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写道:有人问我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

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

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

为了进一步培养曾祺,祖父慢慢觉得,光凭自己肚里那点墨水是不够的,得给他另请老师。

单是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汪曾祺就先后跟过两位先生分别学《史记》,学桐城派古文。

第一位是张仲陶先生,一位很有学问但又很怪的朋友。

他讲课的方法很特别,在曾祺和自己面前各放一本《史记》,讲课时并不怎么看,只是说说,闭着眼睛先背诵一段,然后讲解。

讲至得意处,特别是讲到司马迁对项羽成败的评价时,张先生一改平时轻声吟哦神态,仿佛变了一个人,顿时慷慨激昂起来。

朗诵完了这一段,张先生并不坐下,他不胜唏嘘,仍沉浸在激动感慨之中。

第二位是韦子廉先生。

家中人让曾祺师从韦先生,一是学书法,二是读桐城派古文。

他没有在学校里教过曾祺,只是利用暑假对曾祺进行指点。

教初三几何的顾先生曾刻意辅导曾祺,一心想培养曾祺将来进中央大学。

曾祺画画不成问题,可数学却不行,他的心思、兴趣早被文学被桐城派所吸引,任凭顾先生如何指导,仍无明显效果。

气得顾先生长叹一声,对曾祺说:“你的几何是桐城派几何!”正因如此,直至汪曾祺进入古稀之年后,仍为此专门作诗纪念:绿纱窗外树扶疏,长夏蝉鸣课楷书。

指点桐城申义法,江湖满地一纯儒。

汪曾祺认为:“一个人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跟所师承的语文教师很有关系。

”从小学到中学,
教汪曾祺语文的有好几位老师,其中高北溟先生对曾祺影响最大。

而在他所授的古文中,对曾祺影响最深的就是归有光了。

所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里,读者常常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出其中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高北溟先生对汪曾祺的影响,除了学业上的,更有人格上的因素。

他为人正直,待人以诚,清高而从不与世俗合污,敬业能坚持勤奋终生。

汪曾祺后来把他对高先生的敬爱一一写进题名《徙》的小说之中,只是小说中写高北溟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教书了,是为了渲染高先生悲怆遭遇而虚构的。

(节选自陆建华《汪曾祺传》)
(相关链接)
这种传奇性渗透在以作者故乡大淖为背景的故事里,间或以西南联大或北京为背景的故事里。

汪曾祺也确实在写时显得更为动人与得心应手。

在他的小说中,因自然而真实。

这或者就是作者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谐”,但是,和谐情调并不意味着这纪录下生活的作品光只有柔美与精致,而忽视维持其内在精神的充盈。

汪曾祺的小说,用水来比喻,那是一口就离水田菜地不远的池塘,明净透亮。

(沈书枝《汪曾祺:温柔的午读时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汪曾祺读中学,上学时就走城外,放学时就走城里,前者是为了省时,后者主要是看热闹或买东西。

B.城里的人和汪曾祺对待挑夫的态度完全不同,前者看不起挑夫,而汪曾祺则既尊重又佩服挑夫们。

C.汪曾祺对中学时的课外生活十分珍惜,即使他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作家之后,他对此也不能忘怀。

D.汪曾祺小时候天真活泼,对事物有浓厚兴趣,但他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于是主动跟随名师学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节选部分的材料很典型,主要选取了汪曾祺在读小学和读初中时上学路上的课余生活,以及汪曾祺跟随老师学习的事情。

B.选文第②自然段总领下文,一贯文末,既交代了汪曾祺上学要经过的两条道路,又总括了汪曾祺在上学路上的主要表现。

C.汪曾祺上学生活很快乐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无论上学、放学,都能够看热闹,买东西;二是没有在学校时的学业压力。

D.作为本文传主汪曾祺,人物性格鲜明;而他的四个老师形象描绘不鲜明,是因为写他们只为了突出汪曾祺,属于次要人物。

E.汪曾祺的祖父很有眼光,曾经请了几位老师来教曾祺;而少年时的老师中,高北溟在学业上和人格上对汪曾祺影响最大。

3.汪曾祺小时候只是专注于文学,对数学没有兴趣,很不在行,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微时代、微文化与微批评
张文东
“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已成为当下仿佛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功能性存在。

从文化生产来看,较之一般意义的数字媒体或网络平台,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微平台显然是更自由、自主与随意的文化大院,而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简易快捷,从微信到微博、从微电影到微视频、从微小说到微散文,“微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甚至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或一种方式;再从传播方式看,从“点对点”的传输到“圈套圈”的分享,“微传播”的规模可能越来越小,但半径却越跨越大,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效果更加有效迅捷,其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足的涵容与更多的可能性;而从接受模式看,微看、微赏、微阅等“微接受”似乎愈发成为大众文化体验的主流模式,不仅使审美行为进一步个人化、私人化和碎片化,而且使文化效能更具自娱性、利己性和即时性。

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升级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快,文化产品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不过,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微文化并不值得欢呼。

因为其背后的潜能与动因,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

与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不同,微文化以消费心理为审美理想;以生活碎片为基础构件,既是市场社会的消费产物,又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行为。

当曾被鲁迅先生总结并批判的所谓“看与被看”的文化传染病重新借微文化再次流行之时,那些原本可用来砥砺崇高的文化品格便在这个伟大时代里黯然失色了。

环顾周边:微博里除了自言自语就是粉丝营销;微信里不是自娱自乐就是“刷存在感”;朋友圈里不是广告植入就是不假思索的转发;公众号里不是推销自己就是推销别人;微杂志里不是心灵导师就是生活良友,微电影、微喜剧等微视频虽然呈现了载体与途径的新意,但其内容与模式却未发生质的变革;而在微看、微赏、微阅中体现出的种种私人化、即时性、非价值性的选择反而表现出了当前大众文化中某种非理性建构的真实表征。

于是,以视听语言为核心的各色“微制造”在生产、传播与接受模式上趋于同质,因快捷而失之神思,因简单而失之内涵,因随意而失之深度,因日常又失之隽永,折射出浮华背后微文化的困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A.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其产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

B.以自媒体为核心,可自由、自主和随意产生,其创作和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内容。

C.从“点”的传输到“圈”的分享,传播规模趋小,半径变大,灵活多样而有效。

D.以“微接受”为主流模式,审美行为愈加个人化、碎片化,且更具自娱性效能。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散文等“微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B.开放、自由的空间使“微文化”有了更多的涵容和可能性,但也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

C.微文化的审美理想是消费心理,其基础构件为生活碎片,不同于传统文化,而是市场的产物。

D.微文化所体现的种种选择不仅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非理性表征,也折射出浮华背后的困境。

3.作者为什么说当前的微文化“不值得欢呼”?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很难做到了。

能在父母身边当然很好,如果做不到,现在通信很发达,人不在父母跟前,心可以在他们身边,经常联络还是很容易的。

玄学家认为父母子女之间有自然的血缘关系,家庭关系是天伦。

“自然亲爱为孝”,“养不教,父之过”,养儿防老也很常见。

孝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也是这样一代代延续的。

你对父母孝敬,你的子女对你也会孝敬。

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对你也会不孝。

倡导孝是社会伦理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人的要求,如果在西方就可以不讲孝敬父母,而讲对上帝忠诚。

按照西方的生命观,人类是上帝的子女,不孝顺父母,忠诚于上帝在西方是可以的。

当前我们要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呢?是不是也要像西方那样人老了就去养老院呢?最近就有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的养老方式正在向美国的养老方式靠近。

老年人住养老院,鳏寡孤独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需要养老院来收留。

但是,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是一定要去养老院呢?现在确实有些老人即使有子女也愿意去养老院,因为老人在家里根本得不到照顾,更谈不上让儿女去孝敬他们了。

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伦理变化后出现了一些问题,是要倡导子女孝敬赡养父母,还是全部交给社会呢?
很多人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对此表示怀疑,鰥寡孤独养起来,生活有保障是社会的进步,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

但是,有子女的老人为什么不让子女去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呢?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但总的来讲还是要区别对待。

条件好的可以养得起父母,条件不好的养不起父母还有民政部门的补贴,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从“亲亲”开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如果出问题了,身体当然会乱。

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整个社会都会兴旺,家庭的道德伦理建设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

西方社会现在也在回归传统家庭,人们不再认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那种家庭瓦解的状态了,而我们现在似乎正在步西方的后尘,离婚率居高不下。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发扬孝的思想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礼记》里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大孝是让父母得到社会的尊重。

“其次弗辱”是说,下一等的孝是不要让父母受到社会的羞辱。

“其下能养”,即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孝,即赡养父母。

过去我们总批评光宗耀祖,其实传统文化是认同光宗耀祖的。

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如果你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让社会对你的父母和祖先都尊敬有加,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现在是要求最低层次的孝——“能养”,还没要求做到另外两个层次的孝。

一些人连最低层次的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另外两个层次的孝了。

从社会来看,你光宗耀祖了,个人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个人的价值要得到体现,必须要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你的个人价值怎么能体现出来呢?不要把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对家庭、社会做贡献对立起来,只有在做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个人价值,你对家庭、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多,你的价值也就越大。

(选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现在通信很发达,现代人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了。

B.孝会自然延续,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必然也会对你不孝。

C.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家庭瓦解与其上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的思潮不无关系。

D.西方的生命观要求子女不要孝顺父母而必须忠诚于上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立足社会变迁,提出“养儿防老”这一论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文章从社会伦理角度,结合中国国情论证了当前倡导“孝”的必要性。

C.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孝”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性。

D.文章最后从发扬孝的思想的社会意义这一角度将论证推向深入,具有启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养老方式正在向美国的养老方式靠近,这是中国伦理观念的进步。

B.赡养父母,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尽孝。

C.作者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养老社会化使老人生活有保障。

D.传统文化认同光宗耀祖,其实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贡献的认可,对人的价值的认可。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
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
..,言:“治道在于得贤。

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
....,以尽其能。

”上乃下其事问公卿。

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

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嘉竟坐之。

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上问:“谁也?”对日:“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

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

”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

病不呼医饮药。

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