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客观条件与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客观条件与对策建议
未江涛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广东广州510053)
摘要:在简要评述都市农业的起源、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广州市的客观实际出发,重点论述了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历史机遇、可行性和发展方向,针对广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都市农业;广州;客观性分析;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07)07-0117-03
随着全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与工业强大的科技、经济辐射力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农业的渗透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之而产生的现代都市农业逐渐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和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

1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1.1都市农业的起源
关于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由来,理论界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该名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最初表述为“都市农业生产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才明确提出了“都市型农业”一词[1]。

但我国学者俞菊生、张占耕等[2]认为,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只是开始研究,并非首先提出“都市农业”一词,并以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和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为依据,指出日本才是最早提出“都市农业”的国家之一。

综合各种学术观点,俞菊生、张占耕等人的观点显然更具说服力。

无论学术争鸣的结果如何,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朝阳产业。

1.2都市农业的内涵
关于都市农业的内涵,最早提出都市农业学术名词的日本学者青鹿四郎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力的影响[3]。

我国学者周德翼、杨海娟[4]则认为,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市区间隙地带或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生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中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其经营者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完备,在体制上隶属于城市管辖,产业结构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

而孙仲彝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市化地区及其未来的延伸区嵌入城市、服务城市的农业。

尽管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存在争议,但其共性十分明显,即都市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无论在区位布局,还是在生产模式及其功能作用方面,都融入了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并与之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关系。

同时,都市农业又不同于城市中的传统园林绿化业,因为都市农业保留了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性特征,因此,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将是21世纪城市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特征。

1.3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产品消费型和休闲观光型。

前者旨在满足都市居民对高新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后者则旨在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满足都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等的生活需求。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都市农业,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3.1镶嵌式布局现代城市化和都市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进入城市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的一种新型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空间布局不断演化的背景下,合理有效地进行布局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保障。

因此,在实践中要对都市农业的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其自身的类型和特点,在微观方面实行镶嵌式布局,宏观方面构建空间网络结构,使整个城市形成纵横交错的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1.3.2智能化发展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已经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都市农业正是基于对高新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绿色产业,其发展主要依靠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的
收稿日期:2007-05-28
作者简介:未江涛(1982-),男,在读硕士生
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第7期117
推动,将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运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当都市农业逐渐融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潮流后,农业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粗、脏、累”,而是一种全新的“细、净、雅”的高智能产业[5]。

1.3.3多样化功能都市农业主要具备三项基本功能,即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

其中,经济功能主要指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优质农产品以满足都市居民生活需求,并增加农村劳动者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城郊产业结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从而创造出颇具都市特色的乡土文化;生态功能主要是指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从而为未来都市发展预留空间。

2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客观条件
广州市都市农业以其“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轨迹,顺应了21世纪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集约型目标。

同时,都市农业的三大功能即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对于保持和改善广州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提供社区生活景观、丰富城乡社会文明、调节都市居民生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农业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推动下,实现了三次转型:一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传统农业向商品经济转型,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6]。

目前,为适应广州市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2001年广州市政府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提出“山、城、田、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建设适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的规划蓝图,并正式提出城市发展规划的八字战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2006年底召开的广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出把“中调”概念加入到原来的八字战略中,进一步明确了广州市的空间发展战略。

随着城市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广州市农业将面临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大好机遇。

2.2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可行性2.2.1地理位置比较适宜广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端,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农业气候条件非常优越。

在广州市内充分利用闲置用地搞绿化、种庄稼,利用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防风抗寒的条件,在市内发展都市农业,能够把广州建设成为一座生态城市。

2.2.2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广州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目前已初具规模,例如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白云区的鸟类养殖场、芳村区的观赏鱼养殖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番禺生态旅游农庄、增城果林观光农场,以及以社会功能为主的番禺原野庄园劳动实践基地等,都表明广州市已经初步具备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基础。

2.2.3市民迫切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广州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用地,以致带来建筑过密、空间和绿地减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后果。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享受转变为体验田园生活和休闲观光兼备的生态享受。

都市农业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后广州市居民对新时代生活质量的渴求,这表明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内在需求。

3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广州市就开始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致力于开发都市农业的三大功能,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建立了种子种苗开发、绿色食品开发、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生产信息化等相关产业基地。

为了实现都市农业布局的优化,广州市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该从广州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特点出发,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3.1中心区为城市的核心地带,区内大部分土地已经开发为城市用地,预留的农业用地面积非常有限,应主要集中发展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以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适当发展健身、休闲、体验型农业,为人们提供洁净优美、亲近自然的良好生态环境。

3.2近郊田园地带,主要包括天河、芳村、海珠、黄埔的边缘地区,以及城市规划中界定为广州主要城市发展密集地带的番禺大部分地区及增城新塘一带,应按照种养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

118
4物理防治
每公顷果园挂电子杀虫灯1盏,连片挂灯,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杀虫灯日关夜开,终年使用,诱杀柑桔吸果夜蛾、金龟子、蝽象等害虫。

此外,还可以在果园挂桔小实蝇性诱剂瓶诱杀桔小蝇雄虫,减少桔小实蝇危害果实。

据调查,柑园采用柑桔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每667m2果园年可节支增收500元以上。

该项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捕食螨捕食量大,1头捕食螨每天可捕食红蜘蛛6~8头或锈蜘蛛60~80头。

捕食螨最喜欢取食害螨卵块,解决了化学农药杀不死卵块的难题,而且对害螨不会产生抗性。

(2)减少施药次数。

柑园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后每年喷药次数在5次以内,比常规施药管理减少10次,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节约成本。

(3)提高果品品质。

生产的果品色泽光亮、鲜艳,不会出现虫害果、药害果,从而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商品价值高。

(4)减负避险。

减轻果农喷农药的劳动强度,避免农药中毒事故发生。

(5)平衡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果园害虫天敌,改善果园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抑制柑园害虫发生危害。

3.3远郊田园地带,主要包括花都、增城、从化南部及南沙部分地区,主要为农业土地利用区,平原地形广阔,可以发展名特稀土特产、反季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重要产业。

至于广州北部的山区,应充分利用其天然生态屏障,大力发展果、林、茶等生产基地,开发森林公园、果林、茶园等生态型休闲观光项目。

4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
4.1改变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农业的功能和作用农业融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于一体,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人们只强调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则以全新的理念打造现代型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用较少的耕地创造较高的效益,实现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统一。

广州市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把广州建设成为一座矗立于田园的生态城市。

4.2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广州市的都市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都市农业的支持,而都市农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广州市产业发展的合理规划。

因此,广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认真规划、周密安排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进程,形成强有力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

4.3拓展农业发展范围,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都市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其功能逐渐由原来的单一生产功能迅速拓展为多功能性,并把农业的功能由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

广州作为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先行城市,应利用产业融合的良好时机,大力开发旅游农业和休闲农业,将都市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融合到一起,构筑广州市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4.4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实行倾斜式发展
结合广州市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加大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对都市农业的产业投资给予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减免税收等政策,为其提供政策服务。

4.5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在当今信息时代,广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以全球化视野寻求农业发展的新捷径。

同时,要把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引入到广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及销售,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薛艳杰,吴永兴.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内涵及特征[J].江苏农村经济,2007(3):65-66.
[2]俞菊生,张占耕.都市农业一词的由来和定义初探—日本都市农业理论考[J].上海农业学报,1998(14):79-84.
[3]孙宏滨,孙世芳,乔敬图,等.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01(4):37-41.
[4]周德翼,杨海娟.城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村观察,1997(4):77-79.
[5]赵晨霞.都市农业内涵、特征和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3):14-16.
[6]马小明.广州农业三次转型的成因与思考[J].南方农村,2003(4):46-48.
[7]陈文君.广州都市农业旅游深度开发探讨[J].热带地理,2005(3):263-282.
!!!!!!!!!!!!!!!!!!!!!!!!!!!!!!!!!!!!!!!!!!!!!!!(上接第110页)
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