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简案教案教
学设计
山东省成武县党集中学王聿波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品味文中的语言,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付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猜猜他是谁。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中,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新闻出版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士。
宋庆龄称赞他“精神爱国”,在他去世时,毛泽东同志题词说他“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为他题词说他“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他是谁?
邹韬奋(1895-1944),中国新闻出版界是最优秀、最有影响力者之一。
他被称为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散文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今天我们学习他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
2。
同学交流搜集的邹韬奋的资料。
二。
内容感知
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并阐述
三。
邹韬奋的人格魅力
1。
韬奋在1937年时自己曾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
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
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
2。
韬奋因为做编辑“亡命过,坐过牢,是个穷光蛋,被家族埋怨得要命”,那他为什么还要做编辑?你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努力于大众所要求的事情,无论力之大小,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抗战的胜利)
个人心目中,惟大众的事,务须和大众有益,以前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
(凡事以大众为重)
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
3。
邹韬奋写有一条幅“保卫祖国,为民先锋”,结合课文和和邹韬奋的事迹资料谈一谈,他是如何实践这一诺言的。
四。
邹韬奋和《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
1939年,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出版了一本《蒋委员长
抗战言论集》,这本集子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蒋介石发表过的抗战言论,第二部分是有关国共合作实行抗战以及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和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宣言。
有些人不明白,生活书店是个进步书店,怎么会出蒋介石的书?解放后的非常时期,一些别有企图的人把当年出版这本言论集说成生活书店是黑店的罪证。
其实揭开谜底,这是一个高超斗争艺术的举措。
它的发明人是毛泽东。
毛主席对周恩来说:“在国民党地区还应该出版蒋介石主张抗日救国的言论集,这比我们自己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有时还要有用,因为我们自己的宣传在国民党地区常常是不合法的,而宣传蒋介石的言论则是合法的;国民党顽固派如果反对我们作这样的宣传,那末他们就是非法的了。
”还说:“许多共产党员还不知道去利用蒋介石的抗战言论去作为动员人民和孤立顽固派的武器,应该懂得这个策略。
”带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再版了四次,最后被国民党宣布为禁书。
四。
语言特点
简略,质朴,口语化,多用短句
五。
补充资料
六次流亡,一次入狱,九死而未悔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
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
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
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
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
宋庆龄领导救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营救“七君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
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
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
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
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9月26日宋与董必武等发起召开邹韬奋追悼大会,并在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启事。
10月1日
宋参加重庆道门口银社举行的邹韬奋追悼大会,亲题“精神
爱国”的挽词。
1949年7月24日宋在上海市纪念邹韬奋逝
世五周年大会上致词,赞扬“韬奋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英勇的人民战士。
他的斗争历史,提供了革命知识分子
所走道路的一个最光辉的榜样。
”指出“在我和韬奋先生几
年工作接触的中间,他所发挥的革命知识分子的特点,一直
受到大家的敬仰。
他完全舍己为公,凡是人民革命的利益所在,总是竭尽全力以赴;对于任何反人民、反民主的恶势力,他绝不肯作丝毫的片刻的妥协。
”强调“韬奋先生的一支笔,曾经鼓动了中国无数万爱国民众走上争取民族解放与人民民
主的道路。
”1981年5月12日宋应邹韬奋纪念馆的要求,
为《韬奋手迹》一书题写书名。
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