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西北的绝唱(戏剧学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西北绝唱
姓名:***
学号:**********
日期:2011/2/18
摘要:通过对秦腔以及秦腔历史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种在大西北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一门民间艺术,并且让大家意识到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慢慢消融。

旨在通过秦腔的过去与未来,表面它和京剧、昆曲等其他戏剧艺术都是我们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从我们出生起就在我们血管中流淌的我们从未意识到的信仰其他中华的精粹。

关键词:秦腔,秦腔历史,秦腔现状
引文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戏剧,是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它是最早起源的戏剧之一,在明末清初也曾达到鼎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秦腔在戏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如它昔日的竞争对手,如容易被广大听众接受的京剧、昆曲。

Part1:秦腔的起源
中国戏剧剧种都因地域而得名,秦腔也不例外。

秦腔起源于遥远的秦代的秦地歌唱,在《诗经》中有“秦风”这一部分,古代的诗又都必须唱出来,因此这是秦腔最早的元祖,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臣窃闻大王好为秦声,请击缶。

”“秦声”即为“秦风”的后续形态,而当时打击成乐,一般都要有歌舞。

可见,秦腔是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

秦腔发展到成熟形态的声腔演出的戏曲剧种,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明末清初,不过,仅凭现有的资料,已可认定它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明代万历间(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清人陆次云在《圆圆传》中云:“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不成惯听吴歌,遂命群姬唱‘西调’(西调音乐范围相当广泛,这里的西调,一般认为是
指西秦腔),操阮筝、琥珀(据考证实为月琴),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说明到明代末年,秦腔已更为成熟。

且魏长生是推动其走上鼎盛的重要人物。

Part2:秦腔的发展高潮
从康熙中叶到乾隆末期这段时间是中国戏曲包括秦腔竞争发展的重要时期。

戏曲研究者用“花雅之争”来描述这一时期戏曲的总格局。

秦腔之所以在明末清初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便是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固定的加班演出,有的是当时戏剧名家的家班,有的是为了生活而登台的江湖班社。

清康熙中叶以前,昆山腔在宫廷中占主导地位,但从乾隆55年开始,以魏长生为代表的秦腔艺人进入北京,凭借戏班扎实的基本功和剧目深厚的生活气息,以及胡琴的“善于传情”,魏长生及其戏班一鸣惊人。

秦腔不仅使雅部昆曲更加落寞,并一度压倒了京剧。

魏长生在北京演出获得成功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3年)带着秦腔班,经河北、天津、山东到达扬州,立即被江鹤亭,演剧一出,赠以千金。

他在扬州连演四年,使扬州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动人局面。

之后他又两次入京,人气旺盛,秦腔在清中叶以后,不但几乎演遍全国,它在广东的支派“西秦戏”,还在清末到新加坡、印尼等国进行演出。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为此它曾和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等同进被誉为全国戏曲的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四大声腔”。

魏长生的一生是漂泊流离的一生,他最后因酷暑晕倒在了舞台上,一病不起。

他虽然倒在了舞台上,但却把秦腔的种子撒播到了各地,发芽开花并结出果实来。

除了魏长生,还有其他秦腔大师如高朗亭等也在这一时期进京,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Part3易俗社与民国时期的秦腔
辛亥革命后,一些领导人认为“人民知识闭塞,国家无进步之希望”,所以在他们的筹措下,一个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易俗社建立了。

1912开始,易俗社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式,进行秦腔艺术教育,培养演员甄别旧剧,编写新剧,进行艺术改革。

培养了大批秦腔艺术人才,先后演出的《双锦衣》,《卧薪尝胆》等新戏,深得群众称赞。

1924年,鲁迅来西安讲学时,曾多次观看了易俗称社演出的《双锦衣》,还亲手写了“古调重弹”四字,制成匾额赠给易俗社,并把他在西安讲学的部分讲学费捐赠该社,以资助戏曲改革。

易俗社一开始就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目为特点,所以那时戏剧的主题一般都是宣扬民主、科学、爱国主义,针砭当时的社会恶习,如女子缠足,吸食鸦片等。

在改良民风方面,西安易俗社过取得过很大的成绩。

Part4秦腔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成立有民众秦腔剧团,边区其他各分区也成立了秦腔剧团,如关中八一剧团。

这些剧团,编演了大量反映当时人民斗争生活的秦腔现代戏如《好男儿》、《查路条》、《中国魂》、《血泪仇》、《一家人》等,和《鱼腹山》、《打虎计》等历史剧,使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解放后,秦腔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怀、爱护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仅挖掘整理出版了《秦腔传统剧目汇编》三十一集(共二百二十多个剧目),而且在推陈出新和反映现实生活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改编整理和新创作的历史剧如《赵氏孤儿》、《法门寺》、《柜中缘》、《拾玉镯》和新编现代戏《西安事变》等,从思想到艺术,比以往都有很在的突破和提高。

1958年,陕西省文化部门曾组织秦腔等西地方剧种汇报演出团赴京演出扩大了秦腔的影响,通过艺术交流促进了秦腔艺术的进一步提高。

1981年西安市还组织赴日秦腔演出团,到日本京都演出《游西湖》、《柜中缘》、《会阵招亲》等戏,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促进了中日友谊的发展
Part5秦腔的现状
一说京剧大家马上能够联想起于魁智先生,一提黄梅戏立马想起韩再芬,一说川剧马上想起沈铁梅……但提起秦腔,我们能想起谁?艺术风格单一,剧本单一,唱腔单一。

秦腔唱了千年,几乎成了绝唱。

现在的秦腔在城里和乡下走了两个极端。

城里人不爱看,乡下人看不到。

城里一场秦腔票价不菲,所以吓走了一部分喜欢秦腔的城里人;好班子懒得下乡去演出,所以乡下人想看却没得看。

草根的秦腔贵族化了,造成的现状概括下来就是农村热情不减,城市走向没落。

并且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

现在的社会竞争太过激烈,很多精神层面的事被迫被搬到物质层面上讲,于是娱乐多元化: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

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秦腔生存的文化土壤迅速流失。

相比秦腔,流行歌曲更加朗朗上口,秦腔的魅力正在逐渐丧失。

东北二人转借春节联欢晚会红遍全国,滑稽戏名扬海外,国粹京剧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昆曲大胆革新,创造出青春版的《牡丹亭》,使受众面大为扩大。

与这些“大戏”相比,秦腔的力量可就太弱小了。

现今的秦腔的另外一大问题就是缺乏交流。

从1958年巡回十三省演出至今再没有跨越五省以上的大型交流活动。

秦腔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总体来说非常不规范,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号召力,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说法,艺术形式得不到统一,导致听众减少,利益减少。

然而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人们的逐利之心愈发强势,从而出现年轻人不再学习秦腔,传承断线,秦腔的传播受到抑制的恶性循环。

总结
任何一个剧种从诞生到现在,其发展道路与形式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一个大体的规律:即都是从最原始形态到一个小的鼎盛时期,但世殊事异,都需要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但其最本质的东西不能更改。

秦腔在这道路上曾经有一段迷茫,不过现在它已坚定地继续前进,希望以后秦腔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将其精华代代相传。

秦腔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演员。

创新意识不仅是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更是演员能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去,形成自家的唱派风格,逐渐拥有自己的代表作品。

其次,一定要加大剧作家的培养。

适应时代潮流和当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剧本,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

再次,扩大听众范围。

以东北小品为例,应当是秦腔在地方先火起来,再由地方扩散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当然,这一切都应该保持秦腔原有形体。

能体现秦腔特色的演唱形式不可滥改,例如基础的行腔,拖腔,过门……这些格式不可更改,改了就不是秦腔了。

不论一种文化是否流行,传承都是重要的,它是现实民族特色的一种力量。

珍惜现存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严肃对待秦腔以及其他形式非物质文化形式的保护问题,否则,秦腔真要成为西北之绝唱了。

【参考文献】焦文彬在《中国秦腔》;百度“秦腔吧”;“陕西省戏曲学研究院网”;贾平凹小说《秦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