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DEA-Malmquist 模型介绍
自Fare 等将数据包络分析(DEA)与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理论相结合以来,运用DEA-Malmquist 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陈俊聪等李谷成等、潘丹和应瑞瑶、万忠等、方福前和张艳丽、王珏等、车维汉都运用DEA-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过测算分析。
在非参数框架下,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计算不需要投入和产出的价格信息以及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任何假定,只需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信息,这也是DEA-Malmquist 模型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DEA-Malmquist 指数方法采用距离函数(DF)构造最佳生产前沿面,将每个决策单元实际生产情况与最佳前沿面进行比较。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公式如下:
()()1
+1+,,=t t t i t t t i t
i y x D y x D M 公式(1.1)
在公式(1.1)中,t x 表示投入变量,t
y 表示产出
变量,(
)
t
t t
i x D y ,表示以第t 期技术条件为参照,第t 期
的技术效率;()1+t 1+t t
i
y x D ,表示某一决策单元i 以第t
期技术条件为参照,第1+t 期的技术效率。
与此一样,以第1+t 期的技术条件为参照,从t 时期到1+t 时期的
Malmquist 的生产率指数,如公式(1.2):
()()1
+1+1+1+1
+,,=t t t i t t t i t i y x D y x D M 公式(1.2)
为了排除时期选择的随意性所产生的干扰,一般以公式(1.1)和公式(1.2)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数衡量以t 期为基期到第1+t 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如公式(2.3):
(
)
(
)
(
)
(
)
(
)
2
1111111i
1
1,,,,,,,
×=++++++++t t t i
t
t t i
t t t i t
t t
t t t t i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y x M 公式(1.3)如若公式(1.3)的计算的TFP 的值大于1,则说明从第t 时期到第1+t 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的;如若公式(1.3)的计算TFP 的值小于1,则说明其全要素生产率与上期相比是下降的。
此外,Malmquist 生产率TFP 还可以分解为综合技术效率(TC)和技术进步(TP)两个指数。
综合技术效率衡量的是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即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与最佳生产前沿面的靠近程度,越接近则表示对现有技术利用程度越好,效率越高;技术进步则表示生产前沿面向外扩张,体现的是一种增长效应。
如公式(1.4): ()()
(
)
()()()()
T P T C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y x M t t t i t t t i t t t i t t t i t t t i t
t t i t t t
t
i
×= ××=+++++++++++21
1111111111
1
,,,,,,,,, =TC×TP
公式(1.4)
TC 则表示在规模效益固定(CRS)的情况下,从第t 期到第1+t 期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值。
如若TC 的值比1大,说明决策单元i 从第t 期到第1+t 期的综合技术效率上升;如果比1小,则说明综合技术效率下降。
TP 表示从第t 时期到第1+t 时期技术进步,如若TP 的值比1大,说明决策单元i 从第t 期到第1+t 期技术是进步的,如若比1小,则说明技术倒退。
公式(1.4)中,Malmquist 效率指数中综合技术效率(TC)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规模效率可变(VRS)假定条件下的规模效率指数(SEC)和纯技术效率指数(PEC),如公式(1.5):
TC
()()
(
)
()
(
)
PEC SEC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T C VRS t t t i VRS
t t t i VRS t t t i CRS t t t i VRS t t t i CRS t t t i ×=×=+++++++++1111
11111,,),(,,,公式(1.5)
公式(1.5)中第一项表示规模效率指数(SEC),第二项表示纯技术效率指数(PEC)。
当SEC 比1大时,表示第1+t 期更接近固定规模报酬(CRS),以第t 期为参
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韩福才1 丁艳红1 刘玉婷2 韩 玉3(1.商丘工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宜城市商务局,湖北 宜城 441400;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本文对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运用DEA-Malmquist 模型测算出2002-2019年河南省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成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大指标,得出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状态,且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综合技术效率有待改善;其次,运用河南省18个地级市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省域范围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域差距。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21-09-0056
照;当SEC比1小时,则表示第1+t期远离固定规模报酬(CRS),以第t期为参照;PEC表明规模报酬可变(VRS)情况下效率的改善,反之,则表明效率有所退步。
2.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分析
2.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需要采用面板数据,因此文章采用2002-2019年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统计口径一致性等问题,本文选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即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农业产出变量。
农业生产投入指标包括五个方面:以各市农村劳动力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作为人力资本投入;以按照折纯量计算的化肥施用量作为各市每年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投入;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机械动力投入;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土地要素;以各年份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农田灌溉投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2002-2019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变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2-1所示。
表2-1 变量的统计描述
变量单位观察值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农林牧渔业增加
值
亿元324 6.69569.46173.10127.44第一产业从业人
员
万人32412.50551.22157.0898.21
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32442.632011.98775.17531.73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32463.341468.68529.18342.36
化肥施用量
(折纯量)
万吨324 2.1091.3434.6523.75
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32420.00615.05282.57177.40
2.2测算结果
本文将每个地级市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每年有18个决策单元,18年间的面板数据共构成324个决策单元。
利用DERP2.1软件对河南省各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并分解成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指标。
由于利用DEA-Malmquist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是相邻两期之间的相对比率,是一个环比指数,属于动态指标。
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本文将2002年作为基期,其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均定义为1。
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环比指数结果如表2-2所示。
2002-2019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只有2003年、2017年和2018年的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小于1,其余年份均大于1,说明在考察期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呈现出增长态势。
2003年、2017年和2018年的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分别为0.955、0.995和0.977,其全要素生产率相较于上一年而言分别下降4.5%、0.5%和2.3%。
2002-2019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为1.076,表明在考察期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以7.6%的速度在增长。
从2002-2019年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结果来看,技术进步指数仅在2018年小于1,其余年份均超过1,其变动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动大体一致。
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的绝大多数年份的河南省农业生产前沿面是向外部扩张的,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最佳产出比其上一年的最佳产出更高。
2002-2019年,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指数超过1的年份只有7年,其余年份均呈现下降态势。
测算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指数主要处于下滑的状态。
表2-2 2002-2019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环比指数年份TC TP PEC SEC TFP 2002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0030.931 1.026 0.943 0.987 0.955 2004 1.014 1.297 1.030 0.984 1.315 2005 1.021 1.079 1.009 1.012 1.101 20060.997 1.076 0.997 1.000 1.073 20070.994 1.083 0.996 0.998 1.076 2008 1.006 1.207 1.017 0.989 1.215 2009 1.008 1.011 0.990 1.019 1.020 2010 1.038 1.114 1.029 1.009 1.157 20110.991 1.132 1.012 0.980 1.122 20120.982 1.084 0.982 1.000 1.064 20130.994 1.108 0.993 1.000 1.101 20140.947 1.067 0.982 0.964 1.011 2015 1.007 1.037 0.983 1.025 1.045 20160.993 1.024 1.008 0.985 1.017 20170.915 1.087 0.951 0.963 0.995 2018 1.120 0.872 1.061 1.055 0.977 20190.961 1.1540.975 0.986 1.109 Mean0.994 1.082 0.9970.997 1.076 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解,进一步分析考察期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动趋势,如图2.1所示。
在2002-2019年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7.6%,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8.2%,农业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0.6%,农业技术进步指数走势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走势基本吻合,这意
味着近些年来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生产前沿面的向外扩张,而非决策单元向生产前沿面的逐步靠近。
对于河南省农业生产而言,相关农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地推动效应,但在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改进并不理想。
图2.1 2002-2019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图 将河南省综合效率指数分解,进一步分析考察期间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动趋势,结果如图2.2所示。
2002-2019年间,除了2003年、2017年和2018年,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变动较为剧烈,其余年份变动幅度较小;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的年增长速度均为-0.3%,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以0.6%的速度下降。
整体而言,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虽然呈现下降状态,但变动比较平稳。
因此,河南省在后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规模生产,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图2.2 2002-2019年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分解图
上述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属于环比指数,反映的仅是短期的动态波动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2002年而言的长期变动趋势,文章以2002年为基期,将环比指数相乘得出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累积指数。
计算结果如表2-3所示。
2002-2019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累计累计指数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2018年、2019年略有下降。
2002-2006年间增长速度比较缓慢,随后从2007年开始增长趋势显著。
技术进步累积指数变动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累计指数走势相同,在2002-2014年间,河南省技术进步累积指数走势与相同期间农业全要素累积指数走势几乎重合,随后技术进步累积指数增长趋势居于全要素生产率累计指数之上,可以推断出在此期间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很大进步,产生了显著的增长效应。
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累积指数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到2019年底综合技术效率累积指数为0.907,有所下滑,说明现阶段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碍,未来有待提高。
表2-3 2002-2019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累计指数 年份TC TP TFP
2002 1.000 1.000 1.000
20030.931 1.026 0.955
20040.944 1.053 0.912
20050.964 1.365 1.199
20060.961 1.473 1.320
20070.955 1.585 1.417
20080.961 1.717 1.525
20090.969 2.072 1.852
2010 1.005 2.095 1.889
20110.996 2.334 2.186
20120.978 2.642 2.453
20130.973 2.864 2.610
20140.921 3.173 2.873
20150.927 3.385 2.905
20160.921 3.511 3.036
20170.843 3.595 3.087
20180.944 3.908 3.072
20190.907 3.408 3.001
3.河南省各地级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分析
上述主要是针对2002-2019年河南省整体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进行的测算分析,有关河南省省域范围内各地级市之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南省18个地级市在2002-2019年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河南省各地级市2002-2019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指数及排名
地区TC TP PEC SEC TFP排名郑州0.993 1.086 0.993 1.000 1.078 7
开封 1.003 1.075 1.000 1.003 1.078 7
洛阳0.982 1.104 1.000 0.981 1.084 4平顶山0.983 1.080 0.990 0.993 1.062 16
安阳 1.000 1.080 0.997 1.003 1.080 5
鹤壁0.993 1.079 0.997 0.996 1.072 12
新乡 1.002 1.078 0.997 1.005 1.079 6
焦作0.996 1.078 0.996 1.000 1.074 11
濮阳 1.001 1.084 1.001 1.000 1.085 3
许昌0.975 1.083 0.976 1.000 1.056 17
漯河0.989 1.076 0.989 1.000 1.064 14三门峡 1.000 1.122 1.000 1.000 1.122 1
南阳0.985 1.068 1.000 0.985 1.052 18
商丘 1.000 1.077 0.997 1.004 1.077 10
信阳0.999 1.065 1.000 0.999 1.063 15
周口0.990 1.081 1.000 0.991 1.070 13驻马店 1.015 1.082 1.018 0.997 1.098 2
济源0.993 1.085 1.000 0.993 1.078 7
Mean0.994 1.082 0.9970.997 1.076 —
从表3-1的测算结果中可以看出,河南省18个地级市在2002-2019年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超过1,平均增长速度7.6%,说明在考察的18年间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其中,三门峡市稳居第1位,其农业全要素增长率达到12.2%,驻马店市以9.8%的增长速度紧随其后,濮阳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8.5%的增长速度排名第三位。
南阳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仅有5.2%。
从综合技术效率指数来看,只有开封、新乡、濮阳、和驻马店超过1,分别为1.003、1.002、1.001和1.015,安阳、三门峡和商丘的综合技术效率指数为1,其余地级市的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
整体而言,各地级市18年间的综合技术效率基本处于下滑状态,平均下降速度为0.6%,对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很少,甚至阻碍了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考察期间,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技术进步指数均超过1,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2%,甚至超过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从数据的变动趋势来看,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技术进步指数与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动保持高度的一致,说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长。
总体而言,河南省各地级市在2002-2019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主要受益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综合技术效率的贡献并不理想。
同时,河南省省域范围内农业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级市之间应加强交流协作,借鉴经验,以此促进河南省整体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小结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以及18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1在2002-2019年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以7.6%的速度在增长,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8.2%,但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年均增长速度却为-0.6%,这意味着考察期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状态,且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综合技术效率有待改善。
4.2河南省各地级市在2002-2019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各地级市之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差距,区域之间应加强协作,以促进河南省整体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Fare,R.,Grosskopf,S.,Norris,M.,Zhang,
Z.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
[2]陈俊聪,王怀明,张 瑾.农业保险发展与中国农业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农村经济,2016
[3]李谷成,范丽霞,成 刚,冯中朝.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基于一种新的窗式DEA生产率指数的再估计[J].
农业技术经济,2013
[4]潘 丹,应瑞瑶.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
产率增长研究[J].资源科学,2013
[5]白 林,万 忠,罗其友,林伟君,方 伟.中国农业
全要素生产率构成及区域趋同性分析——基于1996-2010年Malmquist指数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 [6]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
[7]王 珏,宋文飞,韩先锋.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0
[8]车维汉,杨 荣.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全要
素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10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溢出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12400410210)。
(下转第139页)
139畜牧·水产·蚕桑
往往造成损失。
导致鱼类生病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来自病原、环境、寄主这三方面。
若这三方面发生失衡,则会大大提升了鱼的发病率,严重则会导致鱼类大批量死亡。
因此,预防鱼病重点在防,主要采取清塘,放养鱼种进行消毒,鱼体防止受伤。
首先是对鱼池进行清淤改造、冻土晒塘,以扩大水体容量,铲除鱼类寄生虫及中间寄主、治病微生物的生存土壤,减少有害物质和耗氧因子;同时使用生石灰,在苗种放养前10天左右进水10~20厘米,按150~200千克/亩的用量化水趁热迅速泼洒。
放养后每半月左右用漂白粉泼洒,使池水成1ppm和生石灰每亩10~15kg化水泼洒等防病措施的基础上,对容易发生的肠炎病、烂鳃病可定期用中药大黄防治。
用量,每100kg 鱼用0.5kg磨成粉末拌精料制成饵料投喂,连喂3天;同时每10~15d用漂白粉溶液对食场消毒1次。
如发现鱼病应及时诊断治疗,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症治疗。
5.加强日常管理
“管”是八字精养法的最后一个字,一切养鱼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都要通过鱼塘的日常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其作用。
池塘水产养殖必须确保生产和养殖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严格遵守水产技术部门规定的池塘建设标准,并实施“绿色生产”概念。
在管理过程中“防”字当先,做好防逃、防洪、防害、防病、防泛池等工作。
始终要坚持巡塘制,每天分为早、中、晚三次,早晨巡塘在日出之前,此时应仔细观察鱼塘周围有无浮头情况的发生,以及浮头的程度。
中午巡塘的时候,主要是检查鱼的吃食活动情况,同时察看水色,判断投饵与施肥量是否适当。
傍晚巡塘的重点,则是检查有无残留饵料,鱼缺氧浮头预兆,有无病鱼的出现,发现鱼有浮头预兆,或已发生浮头时,应立即采取增氧等措施。
天气闷热时半夜采取应急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妥善解决。
预防严重浮头及泛池。
每天清晨有轻度浮头是正常的,若水质恶化,阴雨光照差,天气闷热无风,鱼群吃食下降,有严重浮头预兆就应注意,以防发生死鱼或泛池,可开动增氧机注入含氧量高的新水等办法急救。
同时认真防范洪涝灾害。
谨慎捕鱼,目前养鱼池塘多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七八月份鱼已经达到了成鱼的重量,适时捕捞,以便减少鱼塘内鱼类的密度,起捕成鱼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拉网时动作要小心,因为拉网时有可能会直接损伤鱼体,使鱼类感染病害,而且拉网时会搅动池塘底泥,造成有机物分解消耗水体的氧分,同时有可能会导致鱼类发生应激反应,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从而造成鱼类死亡情况的发生;二是起捕后要及时调节好池塘水质,同时应做好药物消毒工作,避免鱼类发生疾病;三是因为水温升高以后,鱼类的活动量增加,耗氧量也随之增加,因此起捕时间应选在早晚天气凉爽时,避免在天气闷热及中午水温过高时起捕,以减少鱼的伤亡。
参考文献:
[1]王文彬,朱 丽.池塘养鱼“六早”管理技术[J].科学种
养,2016
[2]赵全东,刘艳辉,祖岫杰,李改娟.池塘养鱼健康管理
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
[3]高文轩.山区池塘健康高效饲养管理实用技术[J].基层农
技推广,2015
[4]刘宗进,崔荣珍.池塘养鱼综合管理技术要点[J].内陆水
产,2007
[5]吴德喜.池塘养鱼四季管理技术[J].福建农业,2000
[6]王晓庆.池塘养鱼注意事项[J].致富天地,2019
[7]徐其虎.池塘养鱼疾病防治与养殖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
科技信息,2019
[8]单 红.浅谈池塘鱼病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7
作者简介:徐成勇(1966-),男,大专,水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基层水产技术工作。
作者简介:韩福才(1972—),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金融教学及研究
丁艳红(1981—),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金融教学及研究刘玉婷(1991—),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投融资研究
韩玉(200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从事金融经济研究
(上接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