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崇仁一中高二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语文)+答案解析(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崇仁一中高二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
试(理科)(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
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
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
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
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
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
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
即使在熟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
例如关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奴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
每种见解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哪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
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
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结论。
目前这些意见都有,而且都从历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据。
因此,确定材料的性质以及所反映的时间,便成为讨论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
这一点对于研究他的政治见解尤其重要。
孔子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发表的政见自然也有复杂的背景。
不了解他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便不能正确判断他政见的是非。
而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们可据此进行精确判断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
的结论尚不可能。
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不断缩小分歧,以期最终通过争论来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摘编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体系》)
1. 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到清代中叶,学者们的倾向。
论证角度。
判断逻辑不同,但都认同圣贤创造了社会秩
序。
社会动荡不安是坏事。
B. 孔子编次的《春秋》一书,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儒家。
道家。
法家等诸家认
为这种动荡不安不是好事。
C. 依据“圣贤创造社会秩序,崩溃是非圣无法的结果,古代学者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
的结论,法家观点有所不同。
D. 受进化论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春秋时代的动荡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的变动
很可能就是社会进化的表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近代接受进化论的学者认为,后代先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认识要成熟。
进步,社会制度也因此改变。
B. 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了唯物史观,他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 并试图找到当
时的观念形态存在的基础,这为客观评价孔子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C. “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这两种观点虽然不相同,但是它
们都受到了唯心史观的影响。
D. 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由于种种原因,对春秋
时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
3. 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定春秋时代社会性质四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完全正确已经很难,分析孔子在复杂的社会背
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难。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有确定观念存在基础,才能进而分析观念本身,因此应对春秋
时代的社会性质有一准确定性,才能对孔子的政治思想给予肯定。
否定还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实际立场。
C. 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话的时间。
场合和对象,不能精确判断他政见的
对错,学者们的结论就不可能一致。
D. 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就有可能通过争
论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
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
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
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
既登陛,连称善。
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
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
”正顿首受命。
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
”问为谁,帝曰:“岳正。
”两人阳贺。
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
”帝默然,遂命以原官入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
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
”帝许焉。
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
”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
”因劝吉祥辞兵柄。
复诣亨,谕令自戢。
亨、吉祥揣知正意,怒。
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
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
帝怒,谪钦州同知。
道漷,以母老留旬日。
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
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
”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
”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
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
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嗛之。
成化元年四月,出正为兴化知府。
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
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
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B. 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C. 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D. 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5.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
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B.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
C. 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D.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的总称。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正颇得皇帝喜爱。
皇帝召见岳正,远远地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心中很是喜欢,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鼓励他尽力辅佐自己。
B. 岳正秉持正义,但处事不够严谨。
当时石亨。
曹吉祥非常骄横,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离间二人,却被识破,最终遭到皇帝的斥责。
C. 岳正渴望受到重用,但时运不济。
官复原职后,他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还伪造了岳正弹
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岳正因此得罪了李贤。
D. 岳正为官勤政为民。
他出任兴化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
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7.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
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
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
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
既登陛,连称善。
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
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
”正顿首受命。
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
”问为谁,帝曰:“岳正。
”两人阳贺。
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
”帝默然,遂命以原官入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
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
”帝许焉。
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
”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
”因劝吉祥辞兵柄。
复诣亨,谕令自戢。
亨、吉祥揣知正意,怒。
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
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
帝怒,谪钦州同知。
道漷,以母老留旬日。
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
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
”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
”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
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
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嗛之。
成化元年四月,出正为兴化知府。
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
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
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8. 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但在诗中主、宾地位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
不同。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曾在河边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感叹时间如流水昼夜不停的逝去。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
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
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
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
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
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
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
《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
当时很多国文教材
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
叶圣陶决心改变
这种现状。
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
念背道而驰。
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
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
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
新中国成立后沿
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
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
1978
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
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丰子恺画过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
画面上有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认真地把一个个泥团
往模子里按,“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叶圣陶对此极为赞赏,说:“受教育的人绝
非没有生命的泥团,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失败是肯定无疑的。
”在他看来,应该强调学
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
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
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
关于教育,叶圣陶思考最多的,就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在他看来,现代教育要培养出一
个个自由的人,不能再以圣经贤传为教,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即“中学教育的目标不
外乎教给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
公民”。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任何功课,最终
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应试教育刺痛了叶圣陶。
1979年,高考刚恢复,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知道逼学生做功课。
叶圣陶又听到文理分科消息,他对此很不赞同。
不久之后,重点学校也在全国流行起来。
对于许多文件和通讯报道都在鼓吹“必须把重点学校办好”,叶圣陶说,这似乎含有这样一层意思——对非重点学校可以要求从宽,办好办不好都无所谓。
对此,叶圣陶指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要,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
让叶圣陶遗憾的是,他于青年时期提出的“教育为人生”的理想,在他步入老年后,仍然如此遥远。
(摘编自俞水《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相关链接:
①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上虽然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构建,但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等,以及他对怎样做教师的论述、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紧贴教育教学实践,平实而深刻,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
(摘自《对话:他提醒我们回到原点》)
②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
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
(摘自彦火《与读者交心的叶圣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草桥中学开设的各种课程,极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甪直镇的工作经历也为他一生
都为之努力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基础。
B.叶圣陶的一生都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
他在从事出版行业时,编辑出版了很多国文教材;任职于教育部时,推动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C.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对待出版的各种书籍都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以免“误人子弟”,他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D.叶圣陶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工作。
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并且倾
尽全力打造了今天仍被人热捧的《开明国语课本》。
E.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更注重在实践中的运用。
他认为,既要教给学
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叶圣陶为什么要编写《开明国语课本》?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圣陶对中国教育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圣陶所倡导的“教育为人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1)昔日稳定、文明、富足的香港因为愈演愈烈的所谓“占中”运动而变得。
(2)在的漫漫长夜,鲁迅的黎文成为号召革命者向黑暗势力抗击的檄文。
(3)季羡林先生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A. 风风雨雨风雨飘摇风雨如磐
B. 风雨飘摇风雨如磐风风雨雨
C. 风雨如磐风风雨雨风雨飘摇
D. 风风雨雨风雨飘摇风雨如磐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学生倘若身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能力,更可能拙于理性表达。
B. 教育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有利于基础教育。
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系统改革。
因此,高考改革定会借助更多专家的力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才出台。
C. 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D. “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
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14.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
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 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 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 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 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
人,是社会的群居物。
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
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
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16. 下面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文字话语间充满了卓绝的智慧,为后世人们治国修身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根基。
例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你对孔子的这句话有何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A、B、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A 项理解错误,“逻辑判断不同”不当,原文为“相似”。
故选A。
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和筛选文本内容信息的能力。
要确定筛选范围,即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在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过程中,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B项“为客观评价孔子思想奠定重要基础”不当,依据:“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以及“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
故选B。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B 项“因此应对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有一准确定性,才能……”理解不当,依据:“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结论。
”故选B。
4~6.【答案】D、C、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参考句意:岳正也厌恶了做官。
成化五年觐见皇帝,于是辞官。
五年后去世,享年55岁。
岳正没有儿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是他的女婿。
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最近几年大型考试也常考。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而且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
C项中的“出”,指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故选C。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