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壳里的“道场” - 南通教育博客,南通,教育,南通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丝壳里的“道场”
暑假里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剪螺丝,才“开工”了一会,上高一的表妹来到我身边,看我正忙着,她的劳动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嚷着也要帮忙,并且很快就张罗着去找钳子。
我们边剪边聊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忽然听得我表妹说道:“我家楼下的菜市场上剪好的螺丝8毛钱一斤,要赚这8毛钱还真不容易。
”她接下来还说,首先要把螺丝从河里摸出来,然后还要养几天,让它把自身体内的垃圾排出来以后才可以吃,卖之前还要把尾部先剪掉,这样一斤才能卖到8毛钱,的确很辛苦,赚钱真不容易啊!听到这番话我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就这么一次小小的劳动竟让一个平日里衣食无忧、生活比较优越的城里高中生有这样一番感慨,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如此收获的获得,其关键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深刻体验和积极内化,这种参与、体验和内化在他(她)心灵上激起的波澜比任何大道理、苦口婆心的效应都要强烈,留下的印记都要深刻得多。
感慨的同时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学校德育。
一般说来,德育就真的是“学校”德育,是“学校内”的德育,范围仅限于学校,出了学校大门就没有德育可言了。
难怪乎,社会上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描述学生的品德状况:“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退一步,进入社会退两步。
”得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而唤醒人格心灵的重任,学校德育工作须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来。
所以,学校的德育课程绝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大写的“人”——学生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主体“神与物遇”、“神与物游”的过程中,通过悟解、想象、移情、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交汇,使相对凝固和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活、催化起来,赋予新的意义,产生出更强烈、更深刻、更高妙的生命活力。
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讲的过程,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悟、欣赏,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实,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成为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
在以往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强调得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
今天,我们则较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那种引起个体心灵震撼的、个性化的精神状态。
德性,要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生成,更要在感悟、体验中积累,因此,德育需要实践,需要活动,需要感悟,需要体验。
生活中的小事看起来很不起眼,只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用心观察,用心设计,唤起学生的心灵,往往能够受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因为:一滴露珠再小,它也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