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总复习--部编语文阅读理解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总复习--部编语文阅读理解及解析
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1.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一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hé huō)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féng fèng)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jiē jié)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mēnɡ)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暖和________(hé huō)窗缝________(féng fèng)
结结实实________ jiē jié)发懵________(měnɡmēnɡ)
(2)比一比,再组词。
端________ 锋________
喘________ 缝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再仿写两个。
①AABB: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AABC: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选择填空。
省略号表示:a、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b、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①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________
②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整晚都睡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请写下来。
【答案】(1)huō;fèng;jiē;mēnɡ
(2)端正;锋面;喘气;缝隙
(3)端端正正;跌跌撞撞;整整齐齐;真真切切;斤斤计较;津津有味;蒸蒸日上;栩栩如生
(4)b;a
(5)因为冷空气即将到达武汉,老王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他只想到关心自己的儿子,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在关心着他,而老王根本没有想到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
(6)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下一代,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呢。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暖和(huō)、窗缝( fèng)、结结实实(jiē)、发懵(mēn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字音、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①是AABB式结构,如:端端正正。
②是AABC式结构,如:津津有味。
(4)解题时要细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了解省略号的作用,①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断了。
②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5)考查回答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一般都能找到答案,但有的需要加以概括。
(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7)考查对相关彦语,诗句的掌握,在与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能力。
(7)主要考查学生对谚语的掌握,要求学生请教长辈或借助资料收集谚语,平时多记多积累。
2.
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马迎辉
①偶然看到一期电视娱乐节目,竟遇到感人的一幕。
那是一档平民娱乐节目,由女儿和母亲搭档出演。
节目接近尾声,最后一对母女上场。
②台上的女儿花样的亮丽,颀(qí)长挺拔的身姿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竹。
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主持人问观众:“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的几对选手上台时,都是女儿搀着妈妈。
而这对母女却是妈妈小心地扶着女儿?”观众还在一头雾水地猜着主持人的用意,舞台上的妈妈却已泪水涟涟:“大家可能没有看出来,我女儿两只眼睛
的视力加起来才只有0.1,她眼中的世界只是一个个模糊的轮廓。
而在一年前,她的视力还是2.0。
由于视神经萎缩,她的视力可能永远不会再恢复了。
”我惋惜地看着那双眼睛,清澈见底的眼眸中看不出悲苦,而是装满着微笑和爱意,洒向观众,望着妈妈。
③主持人十分痛惜地问女孩:“当初,知道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毕竟,年轻的女孩都是爱美的。
”我理解,主持人是想听一个女孩在不幸的打击中重新振作的心路故事。
没想到,女孩绽出一个甜美的笑:“我觉得生病之后,我依然很美丽啊!”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
女孩说:“我不能天天悲伤,让妈妈为我担心,因为那就不是我了。
”女孩的眼睛始终在笑,这样纯净的眼睛似乎装满了世间所有的美丽。
花开着,云飘着,未来亦是铺满锦绣。
她的笑,却将观众的眼泪笑落了。
最后,主持人问女孩:“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我会帮你实现愿望。
”说着,他望向对面的几位明星嘉宾。
又一次意外,女孩说出的愿望不是在近处看看某个明星,而是“我最想看到的是妈妈住进我为她买的新房子。
我要给妈妈家的温暖和幸福”。
母亲和美丽的女儿相拥而泣。
一向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努力地克制着眼泪,动情地说:“我相信,不管今后眼睛如何,你一定能看到妈妈住进新房子,一定看得到。
因为,只要把心打开,看到的会比眼睛看见的要多。
”
④心比眼睛看见的多!真的是这样啊,我们这些视力正常的人,常常因为心灵蒙尘,让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而这个生活在模糊世界的美丽女孩用纯净的微笑和真挚的爱告诉我们,一个水晶般清澈的心灵能望得见最美的未来。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从文章中找出一句描写女孩眼睛的句子写下来,并结合句子仔细品读,写出女孩的性格特征。
2.文章第③段中:“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
”观众和嘉宾为什么“笑了”却“汪着泪”?
3.文章第③段女孩的两次“意外”回答,透过这两次“意外”回答的背后,你分别读出了女孩怎样的内心呢?
4.文章题目讲“心比眼睛看见的多”,文中的女孩用美丽心灵看到了什么呢?
1.①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向信,纯洁。
②清澈见底的眼眸……望着妈妈。
——乐观、善良、有孝心。
(任选一句)
2.①“笑”是因为女孩的回答很自信,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是欣赏和善意的笑。
②“汪着泪”这是感动的泪,因为这女孩没被不幸击垮,而是乐观向上。
(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回答,让我感受到女孩的乐观、坚强;第二次回答,我读懂女孩的孝顺、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
4.她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对生活的期待,身边人真挚的情感,妈妈的爱。
3.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
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二个卖烤玉米的人只顾眼前利
益。
4.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
酒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
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
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
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
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干水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
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它们拥着父亲在行进。
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
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
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
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
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
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地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沐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
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
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
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过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
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
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
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过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
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
我仿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1.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2)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3.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体会到什么?
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5.别的文章中描绘的父亲的形象都是高大的、伟岸的、严肃的、深沉的,本文的父亲有什
么不同?
1.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父亲终身未能买一双皮鞋产生的心酸、愧歉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身影比喻成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3.拟人。
我能体会到父亲卖鱼的艰辛,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关心和心疼。
4.衬托欢快愉悦的气氛;突出父亲的勤劳品质。
5.父亲是朴实的、好客的、节俭的、关爱儿子的、细腻的。
5.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
己扇些风来,她说:“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
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
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
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
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
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
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孩子做最后无悔的牺牲。
(选自2016年2月《思维与智慧》)
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的?
3.文中前两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喜欢安静,可题目是“睡在噪音里的母亲”,这与题目矛盾吗?为什么?
4.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为了能照顾儿子,改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而且无怨无悔。
身为孩子,你能谈一谈最好的孝顺是怎样的吗?
1.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更紧凑。
2.一向喜欢静的母亲为了“我”,艰难地适应了喧嚣的城市生活,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3.不矛盾。
写母亲喜欢安静的特点,为下文“我”安双层玻璃和厚窗帘的情节作铺垫,也与后文母亲在喧嚣中入睡形成对比,突出母爱的主题。
4.母亲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疼爱孩子的人。
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韧、善良、疼爱孩子。
5.示例:我能想到最好的孝顺可能不是言听计从,而是让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
(本
题可见仁见智,合理即可)
6.
1.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因为本来他们是三人上山的,但是老陈因为救火而牺牲了,老康不愿意回想起伤心往事,所以说只有两人。
3.第○15段画线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这山那天身姿的沉稳挺拔,和前文的“弓着腰”“颤颤巍巍”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老朱要用自己最好的姿态告别守护多年的山,体现了他对这山深深的感情。
第○17段画线句:这里运用外貌描写,写了老康的头发短短一月全白了,表明老朱的离开让他非常悲伤与不舍,一个人的守山生活十分孤独寂寞。
4.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
5.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写作对象,饱含了对主人翁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③含蓄地揭示小说的主旨:美好精神的代代相传。
7.
为了奖品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清用钢笔写字!”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提摸的倔强。
②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
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激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③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
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