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方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6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采用波立维75 mg和阿司匹林150mg联合治疗,1次/d。
结果显效64例,有效41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3.3%,出现脑出血3例,无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较好,联合用药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波立维;阿司匹林;进展型脑梗死;分析
进展型脑梗死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渐进性加重,在48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1]。
其占脑梗死总数的20%~40%,多与预后不良相关,发病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致病残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进展的时间可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48 h 内为早期发展型,7d内为迟发进展型。
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对收治的126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采用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的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6例,男75例,女51例,年龄50~82岁,平均64.5岁。
病程< 72 h,发病6 h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临床确诊,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或心功能不全等病史。
从发病后6 h~7 d症状进行性加重,排除脑栓塞和脑出血及其他因素所致病情加重。
1. 2方法给予患者脱水、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活血化瘀及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波立维75mg和阿司匹150mg联合用药,1次/d,连用30d,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针对伴发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
在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3],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
在治疗前和治疗30d后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浆,分析凝血指标检测。
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抗凝,行血液流变学检测。
2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及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及全血黏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
显效64例,有效41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3.3%,出现脑少量出血3例,停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后复查头颅CT均完全吸收,未见明确的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其他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凝血指标(PH,PT,TT,APTT,Fib)比较,属于相对相对安全范围。
3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部梗死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起病后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仍在发展的缺血性卒中,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展使神经功能恶化,造成患者瘫痪,多发于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及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进展型脑梗死发病因素较多,主要病因有脑血管狭窄、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脑水肿、血栓的扩展、侧支循环血管阻塞、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缺血区血液量进一点降低、感染及发热也是相关的重要因素。
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療,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在6 h以内的超早期采用溶栓药物可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脑组织,是治疗脑梗死的首选方法。
对发病6 h后的患者不适合采用溶栓治疗,应采用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肝素类抗凝药物由于可改变凝血功能,易引发出血并发症。
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阿斯匹林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进而抑制TXA2合成,单用阿斯匹林治疗常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波立维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属于ADP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酶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
两药联合应用弥补了单用阿司匹林的不足,增强了抗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本组出现颅内出血3例,经停用波立维和阿司匹林后出血消除,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可缩短进展期,加快阻止和逆转脑梗死灶的进一步扩大,是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
由于其病因较多,应确定病因,积极针对性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