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单元检测(提高,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有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 AC=____________ m/s.
【来源】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v=s/t小0.033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利用速度公式v=s
t
.(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
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中知
s AC=10.0cm,t AC=3s,v AC=AC
AC 10.0cm
3s
s
t
==3.3cm/s=0.033m/s.
【点睛】
(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s
t
测量;(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每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2.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m/s,比较AC段与CD段的平均速度得v AC_____v CD(选填“>”“<”或“=”);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_ m/s。

【来源】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评价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加速 1.8m/s < 4.8m/s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
s
v
t =。

[2]由图甲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是
BC BC
BC 0.9m
1.8m/s 0.5s
s
v
t
=== [4]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C段的路程是
AC AB BC 0.3m0.9m 1.2m
s s s
=+=+= AC段所用的时间是
AC AB BC 0.5s0.5s1s
t t t
=+=+= AC段的平均速度是
AC AC
AC 1.2m
1.2m/s 1s
s
v
t
===
CD段的速度是v CD=3m/s,可知AC段的速度小于CD段的速度。

(3)[5]由表格中数据可知,B点的速度是1.2m/s,C点的速度是2.4m/s,C点的速度比B点的速度增加了1.2m/s;D点的速度是3.6m/s,D点的速度比C点的速度增加了1.2m/s;相同时间增加的速度相同,所以可以推测E点的速度应该也比D点的速度大1.2m/s,即E点时的速度为4.8m/s。

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 AB=________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

(选填“大”或“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 AB________(选填“>”“<”或“=”)v BC。

(5)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其主要能量转化情况是________。

(6)如图是两位同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请你在如图坐标中标上适当的物理量和单位,并用图象分别描述出男女同学的大致运动情况________。

【来源】2019年广东省汕尾陆丰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答案】40.0 0.25 小同一位置<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见解析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小车运动距离
s AB=80.0cm﹣40.0cm=40.0cm
t 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v AB=AB
AB
s
t=
0.4
1.6
m
s
=0.25m/s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所计时间偏大,用公式v=
s
t
知,速度偏小。

(3)[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 AC<v BC。

(5)[6]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小车的质量不变,小车所处的高度逐渐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因此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越来越大,故该过程小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6)[7]由图知,女同学追赶并超过了男同学,女同学的速度比男同学的速度大;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二人的v﹣t图象:
由图知一开始女同学是落后于男同学的,二人的s﹣t图象:
4.在长度、时间测量中完成下列问题
(1)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2)在测量中,读数环节时完成下列填空。

①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所测铅笔长度的测量值是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____。

【来源】江苏省南师大附中树人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线上测试)
【答案】C 1mm 5.85cm 5min37.5
【解析】
【详解】
(1)[1]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且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故B错误;
C .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故C 正确;
D .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 错误。

故选C 。

(2)①[2][3]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铅笔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示数为5.85cm ,所以铅笔的长度为5.85cm 。

②[4]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指针在5min 和6min 之间,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大盘的分度值是0.1s ,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 ,因此秒表读数5min37.5s 。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到达A 、B 、C 三处的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刻度尺分度值1cm )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和_____。

(2)在实验中,使用金属板的作用是_____,斜面的作用是_____。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AC s =_____cm ;BC t =_____s ;AB v =_____m/s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小车到达C 点以后才停表,则会导致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AC v 偏_____(填“大”或“小”)。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做法对吗?_____。

理由是_____。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s v t
= 刻度尺 秒表 使小车停止运动,便于计时 使小车获得动力,自行下滑 10.0 1 0.025 小 不对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s v t
=,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
量时间。

(2)[4][5]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板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的时间;在该实验中,小车放在斜面上,松手后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由静止变为运动,设置斜面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能够自由滑下。

(3)[6][7][8]由题意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所以
10.0cm 0.0cm 10.0cm AC s =-=
小车从B 点到C 点需要的时间
15:35:235:35:221s BC t =-=
小车从A 点到B 点通过的路程为
10.0cm 5.0cm 5.0cm AB s =-=
小车从A 点到B 点需要的时间
15:35:225:35:202s AB t =-= 根据s v t
=可知,小车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速度为 0.05m 0.025m/s 2s
AB AB AB s v t === (4)[9]小车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路程=10.0cm AC s 一定,如果小车到达C 点以后才停表,则会使所测AC 段的时间AC t 变大,根据AC AC AC s v t =
可知,AC 段的平均速度AC v 偏小。

(5)[10][11]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6.爱科学的佳佳在“测量平均速度”时,想研究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_____ (选填 “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图中AC 段的路程是______ cm ; 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秒表,在测量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到达C 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测得AC 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答案】不是 9.00 偏小
【解析】
【详解】
(1)[1]前段路程为4cm用时2s,后段路程为5cm用时1s,所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2]图中AC段的路程为
10.00cm-1.00cm=9.00cm;
[3] 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大,由
s
v
t
可知,当测得的时间
t偏大时会导致平均速度v偏小的。

7.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

(1)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测出AB的长s1=120cm,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达到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m/s。

(2)把金属片移到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t2=2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m/s。

(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O段的平均速度AO
v偏_____(选填“大”或“小”)。

(5)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_____(选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

【来源】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0.4 0.3 0.6 大小时间
【解析】
【详解】
(1)[1]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用刻度尺测出AB的长
1
120cm=1.2m
s=,
又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1
1
1
1.2m
=0.4m/s
3s
s
v
t
==;
(2)[2]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t2=2s,路程
2
1
1.2m0.6m
2
s=⨯=;
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
2
2
0.6m
=0.3m/s
2s
s
v
t
==;
(3)[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
3
1
1.2m0.6m
2
s=⨯=,
所用的时间为
3
3s2s1s
t=﹣=;
所以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3
3
3
0.6m
=0.6m/s
1s
s
v
t
==;
(4)[5]由图可知,若小车过了A点再计时,所测得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偏小,路程不变,由
s
v
t
=可知这样会使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5)[6][7]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

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其目的是________(选填
“缩短”或“增长”)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一定要注意在释放小车的同时开始计时,到碰到挡板的同时停止计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AC v 偏_____(填“大”或“小”);
(4)小车通过全过程平均速度1v =_______m/s ;若2s 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v ________m/s ;
(5)下列图中,能够反映小车运动过程的图象的是_________.
① ② ③ ④
【来源】陕西省榆林市一中分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11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v=
s t 小 增长 大 0.24 0.2 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s t
;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运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一些,所计时间偏小,由公式v =
s t 知所计算出的速度偏大;
(4)由图知,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 AC =5s,总路程:s AC =120cm=1.2m ,
故全程平均速度:v 1=AC AC s t =1.2m 5s
=0.24m/s ; 上半段的路程s AB =0.6m,小车运动时间t AB =3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AB AB s t =0.6m 3s
=0.2m/s ; (5) 由图知,BC 段时间t BC =2s,s BC =0.6m ,
所以:v BC =BC BC s t =0.6m 2s
=0.3m/s , v BC >v 2,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图像中①表示小车静止不动,②表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④表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③正确.
9.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如图所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
(2)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该较_________(选填“小”或“大”)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AB=______m/s。

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
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福建省莆田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小0.2小
【解析】【详解】
(1)[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s
v
t =;
(2)[2]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所以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而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3]由图中AB的路程
s AB=60cm=0.6m
由电子表的显示可知从A到B所用时间为3s,由速度公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AB=
0.6m
=0.2m/s
3s
AB
s
t
=
(3)[4]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就会导致记录的时间偏大,从而使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10.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_________(选填“A”或“B”)所示的位
置释放.若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________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_________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2)如果要测量纸锥的下落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3)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选择大纸锥还是小纸锥,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A.选择大纸锥,因为它下落时间较长容易测量
B.选择小纸锥,因为它下落路径基本是直线
C.如果下落高度较大选用小纸锥,如果下落高度较小选择大纸锥
D.随便选择哪个纸锥对实验都没有什么影响
(4)实验中测出纸锥速度为1.06m/s,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A 时间高度刻度尺秒表 C 纸锥每秒钟下落1.06m
【解析】
【详解】
(1)[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
[2][3]实验中即可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测出纸锥下落相同时间运动的距离;
(2)[4][5]要测量纸锥的下落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3)[6]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如果下落高度较大选用小纸锥,如果下落高度较小选择大纸锥,可以增大下落的时间,故选C;
(4)[7]纸锥速度为1.06m/s,表示纸锥每秒钟下落1.06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