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赤壁遗址
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 交战,曹军战败。战后,孙权稳 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则占据 了荆州和益州,为曹、孙、刘三 方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局势的评价: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 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为了战胜对方,并存的 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准 备了条件。
(3)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数族的侵入。
②奠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 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影响:①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 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②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
南方经济的发展:
(1)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 避战乱和民族压迫,流亡南下, 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4)改革官制: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 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积极: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的历史脉络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 经济的发展 3.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交融 4.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政权更迭;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的原因及表现
目录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第一章节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
(1)时间:东汉末年,外戚专权,曹操、刘备、 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三国鼎立:魏—曹丕—洛阳(220—265) 蜀—刘备—成都(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
二、西晋的统一 (1)263年,曹魏灭蜀。 (2)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 晋,史称西晋。 (3)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阶段。
第二章节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 朝,史称东晋。 (2)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 东晋政权灭亡。
二、南朝的政权更迭
(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 夺皇位,改国号宋。 (2)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 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 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02
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 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淝水之战:
(1)经过: 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 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 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 内乱之中,并且逐渐主导了 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 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 “五胡乱华”。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西晋灭亡:
▪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 内迁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西晋的压迫,对西晋统治者深恶痛绝,
掀起了反抗斗争。 ▪ 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短暂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
时间
5世纪前后
推行 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性质
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一场政治改革
(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 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措 (2)易胡服,禁胡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
说汉语
施 (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东晋到陈朝的疆域变迁: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 河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 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 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 淮河一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 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 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 定。
第三章节十六国与北朝:
1、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
(2)性质: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3)意义: ①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
②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③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保住了中华文 化的核心部分。
消 极: ① 一 部 分 在 改 革 中 利 益 受
晋武帝死后,继承者 惠帝天生弱智,一批 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 的争夺,由宫廷政变 演化为内战,历时16 年。即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五胡内迁
3.激化了民族矛盾。
背景 影响
1.中原王朝强迫其向内地迁徙,补充兵源和劳动力 2.少数民族为发展自身经济而主动内迁 1.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内迁民族逐渐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3.激化了民族矛盾。

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


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
一北方。但随着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


,统治基础薄弱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十六国时期的民族交融
01
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 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
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原因
(2)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 会秩序比较安定。
江南 开发
成就
(1)农业方面:东晋南朝时期,南 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
(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 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 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4)民族关系:随着江南经济的开 发,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响 消极:①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
了北 魏的覆亡;
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北朝:
1、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 权。 2、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 西魏 3、东魏和西魏不久后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4、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5、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 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589年,隋取代北周, 南下灭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士族制度:
(1)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 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发展:自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因此在东晋时期,士族 政治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王与马共天下:
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 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 进入极盛时期。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 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 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 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 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 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 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 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 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 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士族制度的特殊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