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德育先行——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略张桂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德育先行 ——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略张桂娟
发布时间:2023-05-10T01:46:37.21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5期作者:张桂娟[导读] 德育是教育的基石,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和发展,是小学阶段首要的德育目标。

小学是学生思想启蒙的阶段,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然后迷失方向。

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王家庄街道王家庄实验学校山东潍坊 202105摘要:德育是教育的基石,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和发展,是小学阶段首要的德育目标。

小学是学生思想启蒙的阶段,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然后迷失方向。

因此,做好小学德育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略
教育一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是学生启蒙发展的基本阶段,因此小学德育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巨大挑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德育思想在新的教育发展时期,小学教师要转变旧落后的德育观念,摆脱培养“道德知识人”的束缚,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始终把学生置于德育的主体地位。

具体来说,教师要明确德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全面育人教育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的规律,将德育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围绕学生的认知和需要开展德育和各种活动。

例如,在德育中,许多教师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教育设计和策略。

在网上看到一些优秀的教育方法后,他们会想把案例放在课堂教学中,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情况。

这种德育方法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变化。

事实上,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德育策略,如,教师发现班级学生集体意识薄弱,教师可以锻炼集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学会团结;教师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喜欢反驳教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尊重师长,引导学生树立尊重教师、尊重同学的思想。

二、融入课堂教学,做到德能并举课堂教学是教育中最重要、最前沿的地位,也是德育的直接途径,可以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实现德能并举。

因此,小学教师应认真掌握课堂教学的地位,找到各学科与德育的关系,探索学科内容中的相关德育因素,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使德育充分渗透到基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道德观念,建立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探索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围绕圆明园的毁灭渗透到爱国教育中,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了解时间”树立时间观,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在道德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生活中的法律”渗透到法治教育中,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学生知法守法三、优化德育内容,提高德育水平传统的德育内容相对狭窄和单一,但仅限于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缺乏序列性和时代性。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应建立完整的德育内容,提高生态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习惯培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新时期的德育内容,以满足时代的发展,更加时代化。

同时,教师要注重完善德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拓展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在相关协调发展下,扩大学生德育知识的范围,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校园外,发现本班级学“小杨”走路的时候随意扔垃圾,但在学校里,小杨总是把垃圾放在指定的垃圾桶里,这会让教师感到困惑,为什么小杨有保护学校环境的想法,可出了校门,行为上就发生了变化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应急于指责小杨,应及时找到小杨,与他交谈,原来,在小杨接受的教育中,教师一般提倡爱护学校环境,但并不是说爱护校园外的环境,教师对小杨这种“奇怪”的认知不应该责罚,而是应该反思自身的教育,是不是因为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没有把学生的生活、校园和社会联系起来,这让学生误以为这些课程只能在学校遵循。

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在德育中,教师应将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从热爱学校环境到热爱社区环境,再到热爱地球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校园、生活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四、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德育教育
1.丰富班会内容,融入红色文化
在红色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在班会上没有取得更好的红色教育效果。

红色教育主题需要与具体的班会主题深刻结合,才能真正融入教师的教育政策,真正引导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教育的魅力和特色。

因此,有必要丰富班会内容,融入红色文化。

例如,在特定的红色教育主题班会上,教师首先需要将红色教育主题与班会主题深度结合。

如,在雷锋日,班会活动的主题是“雷锋精神在我身边”。

同样,在不同的历史日,班会的主题可以根据战争的名称进行选择;其次,在班会教育中,要始终围绕红色教育进行,既要以德育人,又要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讲解红色经典故事,播放相关视频图片,通过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为学生普及红色文化,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讲好红色故事,演绎红色经典
红色精神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简单地将红色精神的内容贯彻到学生的日常课堂学习中,从小事开展学生的红色教育。

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从小就听到过的经典故事进行创新,并在课堂上再次讲解。

例如,在红色故事中,很多学生最熟悉和最了解的可能包括雷锋的故事、闪亮的红星、鸡毛信、小英雄王小二等,红色故事材料丰富,以日常生活和经验为基础。

故事的背景大多是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红色主题教育班会上,教师可以给学生确定一个红色故事主题,让他们分组表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团队成员自己的见解和特长完成表演,如快板和民族乐器作为他们的红色经典配乐,也可以使用新的电子技术,如ppt、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与自己的表演相结合。

对于红色故事,演绎的方式不仅限于演绎故事本身,还包括配乐、音乐剧、音乐表演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红色故事的认知,进而在具体地再演绎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红色情感。

总之,在新阶段,许多小学教师需要重视科学有序的德育教育,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建立正确的德育方向,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敏.爱国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构建与落实[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No.800(01):167-169.
[2]鲍文斐.“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有效途径的探究[J].亚太教育,2022(21):69-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