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诊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诊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郑国文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急诊科,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000)
【摘要】目的 研究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诊后预后效果,及影响其预后效果因素。
方法 纳入本院2015年12月~2018年06月接收的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n =82)作为研究对象,以预后效果为基准,分为实验组(n =42,预后不佳)、对照组(n =40,预后良好),回顾性分析8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预后效果的对比,对其影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临床资料:对照组面罩吸氧、心肌损伤、代谢性酸中毒、昏迷时间、中毒时间、昏迷评分5分以上、开始高流量吸氧时间治疗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 蛋白反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及早进行心肌损伤、代谢性酸中毒等危险因素评估,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有极高价值,值得借鉴。
【关键词】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诊
【中图分类号】R5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32.02
临床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多实施高压氧疗、呼吸机等治疗,但基于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自身体质,在入院治疗后短期内,极易诱发迟发性脑病,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影响其预后效果,故需对治疗过程中影响预后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干预,在改善预后效果同时,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本次随机选择82例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5年12月~2018年06月接收的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n =82)进行研究,分为2组(预后效果),对照组样本数:42例;实验组样本数:40例;
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25~64岁,平均(44.5±18.5)岁;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 24~72岁,平均(48.0±24.0)岁。
细致分析、对比2组(n =82)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临床资料齐全患者;经临床医师确诊患者;
排出:其他原发性疾病患者;自愿退出研究患者;失访患者。
1.2 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2例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面罩吸氧、C 蛋白反应、心肌损伤、代谢性酸中毒、昏迷时间、中毒时间、昏迷评分 5分以上、开始高流量吸氧时间治疗等调查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计量资料用t 、平方差(x ±s )进行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x 2)、百分数(%)进行检验、表示,2组数据资料,以P 值区间(P <0.05)表示统计学 差异。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82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估,详见表1。
数据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表1 82例患者临床资料(x ±s )
项目实验组(n =40)
对照组(n =42)
x 2/t P 面罩吸氧81 6.50910.0107C 蛋白反应(mg/L )
11.27±5.71
9.34±4.51
1.52120.0679心肌损伤102 6.71710.0095代谢性酸中毒81 6.50910.0107昏迷时间(h )2
2.32±5.58
3.61±2.8519.25630.0000中毒时间(h )9.63±3.52
2.91±1.95
10.76140.0000昏迷评分5分以上
18413.13470.0003开始高流量吸氧时间治疗(h )
51.92±32.11
10.84±2.11
8.2750
0.0000
2.2 影响因素
82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评估,详见表2。
数据显示:心肌损伤、昏迷时间为影响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
表2 82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评估
影响因素OR P 95%CI 昏迷评分5分以上
5.6278>0.05 2.6521~91.1983心肌损伤20.6517<0.05 1.2531~4.4553昏迷时间
18.2451
<0.05
1.2658-7.1893
3 讨 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以昏迷、惊厥、头痛、抽搐等为临
床症状,是临床常见中毒类型,该项疾病若未于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救治,便会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生活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故需及其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评估、干预,降低危险因素进行患者生命安全的影响。
昏迷为临床常见病理状态,主要是机体受到外界或内在刺激,对大脑皮质及其网状结构产生抑制,从而出现意识障碍,且随着昏迷时间的延长,预后效果逐渐降低,有资料显示,若患者昏迷超过2 h ,便会增加迟发性脑病发生率,故可将昏迷作为临床影响预后效果指标;且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之间有较高亲和力,一旦两者结合便会降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从而诱发组织缺氧,造成心肌组织损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
33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性研究
鲁利平
(湖北省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荆州 434031)
【摘要】目的 研究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案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6例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时间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抗菌药物,干预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措施。
结果 干预组患者平均药费、平均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抗菌药费较为明显,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综合判断合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
结论 对于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由此合理的干预措施,具有一定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为降低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33.02
抗菌药物滥用、不合理使用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会产生细菌耐药性,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出现医疗费用过度膨胀问题。
所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不仅会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而且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1]。
目前,我国虽然在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实施方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作者结合在我院治疗的 126例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探索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案的可行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治疗的126例Ⅰ、 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依据住院时间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3例。
对照组男33例,女 30例;年龄20~68岁,平均(38.74±7.89)岁;其中乳腺手术23例,甲状腺手术13例,疝气手术1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例。
干预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20~68岁,平均(41.56±8.16)岁;其中乳腺手术20例,甲状腺手术 9例,疝气手术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内抗菌药物使用按常规方法给药。
干预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抗菌药物实施针对性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干预方案1.2.1.1基本原则
手术前静脉给药应该在麻醉诱导时进行;手术前肌注给药应该在术前2 h 内,麻醉诱导时给予;依据手术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术中追加用药;术前进行过敏源反应试验,如果头孢过敏,应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2]。
1.2.1.2Ⅰ类切口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
对于该类手术原则是不适用抗菌药物。
但在临床中具体依据病情和需要,必要时可以在术前给予头孢唑林1~2 g 或头孢呋辛0.75~1.5 g ,单剂。
1.2.1.3Ⅱ类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于该类手术通常术前给予头孢唑林1~2 g 或者头孢呋辛0.75~1.5 g ,单剂。
1.2.1.4子宫肌瘤经腹术、附件手术
该类手术通常术前给予头孢唑林1 g 、甲硝锉0.5 g 、或者头孢呋辛0.75~1. 5g ,单剂,术后3天,给予同样剂量药物,每天3次。
1.2.2 干预措施
1.2.2.1完善抗菌药物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部门,并且制定完整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制度,明确规定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并且重视对临床医生的教育。
提高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将其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1.2.2.2加强监督管理
由专门管理人员依据抗菌药物使用规定,结合临床实
伤,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影响。
昏迷评分在急诊危重症评估中有极高价值,临床在对颅脑损伤预后效果评估中也多采用其进行评估,昏迷评分越低,患者临床死亡率越高,在本次研究中,心肌损伤、昏迷时间为影响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昏迷评分or 系数较低,且P 值无统计学意义,故不可作为影响预后效果因素[1]。
综合上述,临床自患者入院后需加强对其心肌损伤的
干预,并尽可能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在改善预后效果同时,挽救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徐志森.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诊的预后影响因素[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0):38-39.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