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纠错练(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纠错练(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该材料反映出()。

A•中原市场繁荣 B •驰道、驿站通畅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 •工商业市镇兴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材料是说山东定陶成为四方货物交易的场所和中心。

因此A 项正确。

答案A
2.与“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解析题中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思想。

学生做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审题
不认真,没看到“不一致” ;二是对四个选项的含义理解不透。

A 项说的是重农,B 项说的是“抑商”,D 项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均可排除;C 项反对把工商业当作末业,与题干材料观点不一致,符合题意。

答案C
3.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
( )
每年申请专利数如下图。

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1760 年1了66 年1769 年1783 年1792 年1802 年1824 年1825
A •殖民扩张
B .工业革命的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解析图中的时间范围是从1760年到1825年,这一时期是工业革命的扩展
阶段,故选B项。

A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误选C项的较多,C项发生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发生在17世纪末,可排除。

答案B
4. 据史料记载,苏
州所属的太仓、嘉定地区,“比闾(紧挨着的房屋)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扩展②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③棉纺织业的社
会分工已经很细④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
A .①②B.②④C.③④ D .①
解析学生解本题易误选,主要是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

④本身观点有误,可以排除;②③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代表
的手工工场的发展。

答案D
5. 对右图(图示为汉阳铁厂全貌)所示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 .图示企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图示企业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
C.图示企业的创办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D .图示企业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
解析学生误选B 项的较多,汉阳铁厂是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创办的民用工业,
而非军事工业;A项说的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C项说的是鸦片战争。

答案D
6.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 .“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C. 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解析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不准确。

解答
本题用排除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A
项错;“大跃进”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 项错;经济体制改革首先
在农村取得突破,D 项错。

答案C
7. 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这一论断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其推动作用表现在( ) 。

①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②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③温饱问题得
到解决
A .①②①③C.②③ D .①②③
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体制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从
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故选D项。

错选C项的较多,也就是认为①是不
可选择的
题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剪发运动。

社会习俗的变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剪发 运动应是辛亥革命后的事情。

答案为 D 项。

答案 D
9.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突出的特点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 •指导思想是放弃资本主义制度
C •“以工代赈”扩大了内需
D .首要措施是整顿金融,核心是调整工业
解析 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放弃资本主义制度,故选 B 项。

罗斯福新政的突出 特点是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首要措施是整顿金融,核心是调整工业, 同时新政通过 “以工代赈” 扩大了内需, A 、C 、D 三项的说法均是正确的。

答案 B
10.1933年 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 我就要求国会
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 ——广泛的行政权,使 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

”这主要说明了
( ) 。

A •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 •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 •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 •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案 D
8.“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 这
首诗描写的现象发生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义和团运动时期
解析 做错的原因是不理解 “豚尾 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
) 。

B .洋务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后
的意思(辫子)。

由材料中的 “快剪”可知
解析罗斯福意在要求国会授予其广泛的行政权,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解决经济危机,D项符合要求。

A项不符合史实;B项从题干中没体现出来;C项是美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是材料表达的中心。

答案D 11.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
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
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A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解析学生做错的原因是不理解材料的含义。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在四个选项中符合新经济政策的是B 项。

A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答案B
1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失败的相同原因主要是( )。

A •缺乏全面一贯的指导思想,带有盲目性
B •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C •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
D •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故选D 项。

学生误选A 项的较多,A、B 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 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答案D
13.1971 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

这表明( )。

A •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元地位的动摇,本质上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动摇,
故选B项。

易错选C项,原因是不清楚欧元出现的时间。

1999年1月1日,
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故可排除C 项;A 项说法错误,可排除;北大
西洋公约组织现在依然存在,可排除D 项。

答案B
14. 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相比,当代美国经济动荡演变成的金融危机在
几个月内就波及整个世界。

这充分说明( )。

A .美国是当今世界真正的经济霸主
B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C.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D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解析美国的经济动荡迅速波及其他地区,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故选B 项。

学生易误选C 项,由所学知识可知,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C 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15题24分,第16题20分,共44分)
15.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则商货成
本愈重。

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个资本家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下同)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

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材料三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材料四、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分析造成这一
现象的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

(不得摘抄原文)(4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

(4分)
(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⑸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
认识?(2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一战结
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下去。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一战后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困境。

张謇的话反映了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另一
个资本家的话反映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3)问,材料三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落后,由此可回答“原因”“,影响”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第(4)问,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综合稳步发展。

第(5)问,要综合四则材料,得出结论性的语言。

答案(1)特点:发展迅速而短暂。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2) 原因: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
具有竞争优势。

(3) 原因: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意义: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5) 认识:国家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 年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 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问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

”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从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 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

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

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1) 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
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
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6 分)
(2) 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是“共产党”“社会主义者”呢?(6分)
(3) 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指什么?(6 分)
(4)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问,回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一中两种不同的观点,这需要结合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一特点和实质解答。

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记者质问罗斯福是“共产
党”“ 社会主义
者” 的原因可从国家干预经济和实施社会保障方面思考。

第(3)问,应结合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优缺点理解戴高乐的话。

第(4)问,要明确材料的主
计划”与“市场答案(1)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
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
主义的过渡。

(2)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垄断集团的利益;罗斯福总统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

(3)制定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

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节资本主义市场的自身矛盾。

优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 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