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8834_扎燕风筝:以天为纸,放飞梦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

武侠扎燕风筝以


纸,

飞梦想。

麻、无都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日而败。

弟子日:‘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墨子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人,鲁班是鲁
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唐代之前,风筝大多用于战争,曾起到测距、传信、越险、救人的作用。

到了唐代,风筝的功能开
始从军事转向娱乐,制作技艺和放飞效果都有很大提高。

据记载,五代时后唐的官吏李邺“作纸鸢,引线
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鸣筝,故名风筝”——这也是“风筝”名称的来由。

到了
宋代,风筝已经成为孩童们的普通玩具,小儿竞放风筝成为春天郊外的一景,有的风筝能发出悦耳之音,
有的拖着双带,成为贵人遣兴游戏的玩物。

社会对风筝的需求,使风筝的制作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在旧时的北京,风筝的制售往往是家族生意。

每到立春,厂甸、地安门等繁华地带的风筝摊就摆上了。

生于清末的风筝名家金福忠当年在地安门摆摊,
对后来北京风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后辈风筝玩家的技艺都传承自金家。

1949年后,天
安门广场成了广大风筝爱好者聚会、切磋风筝制作技艺的场所。

1963年,喜好风筝的费保龄与孔祥泽共
同研究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风筝歌诀,并将原手稿中的半片风筝勾画成完整的画面,完善了北
京扎燕风筝技艺。

1998年费保龄所绘《曹雪芹风筝谱》《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和《曹雪芹扎燕风筝图
谱考工志》出版,以图谱形式记录了风筝制作技艺。

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始,北京扎燕
风筝正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7
使







中华名物
Chinese Specialities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28 北京扎燕风筝工艺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技法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保存的21 首扎制歌诀及20多种制作技法更对中国风筝工艺传统做出了高度凝练的总结。

总的说来,北京扎燕风筝有“扎、糊、绘、放”四艺。

“扎”指制作骨架,风筝的好坏,三分在画,七分在骨,可见这个环节的重要性。

首先要选好竹料,以节长、干燥的老竹为佳,然后烘干、烤弯、扎架。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扎糊诀” 中讲:“受风泄风上中下,三
停搭配重两端。

上部头是迎风主,胸腹随行有无间。

下部是尾主泄风,根软保稳不倒翻。

”这就是扎制风筝骨架的诀窍。

“糊”也就是在骨架上粘贴纸张,糊制过程中,应先糊两翅,之后糊尾、头,粘贴剂以乳胶为佳。

“绘”也就是绘画,风筝的绘制以工笔画法为主,多用水粉、丙烯、国画颜料。

“放”则是指放风筝,放飞最佳季节为春秋两季,并应注意天气、风力和气压的情况。

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和谐完美的燕子家族:肥燕喻男、瘦燕比女、比翼燕拟夫妻、半瘦燕象征青少年、小燕代表小童、雏燕模拟幼儿。

以瘦燕为例:这是燕子家族里标准的美女,歌诀中描述,她要具有“酥胸双凸柳腰纤”的窈窕身材、“为貌娇姿拟人态”的万种风情、“金盘舞起羽衣飘”的轻盈舞姿,简直就是古典美女赵飞燕再现。

为展现瘦燕修长纤瘦的身段,扎糊时会用“三三法”,即以头部为计算基准,将头、胸、尾裆三等分,但在实际扎制时,尾裆要比头和胸略短,以体现瘦燕之俏皮。

而瘦燕绘法要突出情、娇、艳,把美女的特点用线、色、意表现出来。

娇艳妩媚之外,“秾歌艳舞凤笙倚”“绛幅缤纷舞又起”的飘逸动作就全靠翅膀和燕尾的佩花来表现。

瘦燕的双翅各画三只大红蝠,模拟成宽广的衣袖,这样才有嫦娥舒广袖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尾部以红蝠作配花,就像舞蹈时火红的石榴裙随着旋转的舞步轻扬。

在曹雪芹风筝的画谱里有一种“万福流云”的尾部特写,与赵飞燕的“留仙裙”别无两样。

一只身着“胭
脂霞帔石榴裙”的瘦燕“红映九霄晴空里”,其美感正源自“扎、糊、绘、放”四艺的匠心。


艺中的匠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29中华名物
Chinese Specialities 扎燕风筝传承人杨利平从小就喜欢风筝,但要说和风筝真正结缘,还是在1996年。

那年春分,他带着孩子去天坛公园放风筝,竟然遇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先生。

老人手中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扎燕风筝一下走进了杨利平的心里。

为了能跟费先生学做风筝,他每天都去拜会老先生,终于感动了大师:“那好,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了。


2003年,他在工美行业协会正式拜费保龄先生为师,从此投身到扎燕风筝的世界,一干就是20年。

杨利平勤奋学习,苦心钻研,制作的北京扎燕系列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谈起扎燕,他说:“就觉得这东西做不够、画不够,因为它的画法太多了,而且全能套上咱们民间传统的吉祥成语——四世同堂,年年有余……可谓变化无穷。

”他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各种展陈活动,荣获过多种奖项。

如今费老已经辞世,制作扎燕、传承手艺的担子就落在了杨利平的肩上。

“风筝这项传统手艺,需得口传心授,还必须得自己上手去做。

”在传承中杨利平也发现不少问题。

传承谱系不完善,也不严谨,能够完全掌握扎糊绘放四艺的人越来越少。

表面看起来,扎燕风筝都是“一头一腹俩尾俩翅膀”,但实际上里面的门道特别多,它的图案、造型、花样、色彩,都有一套很严格科学的规定,而且要符合北方的天气情况和传统审美习惯,任何创新和发展都要以对传统工艺与文化理念的充分传承为基础。

杨利平很想带徒弟,免费都愿意,但是这门手艺对徒弟的要求却很高:首先,刀劈竹子的环节有危险,所以太小的孩子不行;其次,扎燕儿做起来特别耗神,不容易出成果,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琢磨和积累;此外,这门手艺很难独立讨生活,回报周期长。

杨利平希望能找到真正喜欢扎燕风筝的人把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只要真心想学,我都愿意倾囊相授。


心手
相传的中国记忆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