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屋内旅行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挡 物 有 无体。
有法 上 光 没穿 , 是 有过 物 沿
,体直 就的线
影会 影 传 子形 一 播 ?成 部 ,
这分光 个光照 子 线射
被到 物不 体透 阻明
不 含 可 燃 物 质 。
水水 不
会但 不
不能 燃
会烧 ,
燃还 有
烧阻 燃
?的 特 点
况水 水
下会 ,炸 瞬毁
会 不
间房 蒸、 屋。 发水
会 ?
炸高
毁的
房情
为什么能使人暖和?
火的热量传给了人
保住了人体的温度
炉子里火旺时为 什么呼呼直响?
因为空气在剧烈对流
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发面的时候,发 的面中有大量的 气泡,那些小孔 就是这些气泡 。
为什么熨呢子衣服要垫一块湿布?
防止烫焦厚实的衣服
有,铁片薄到只有 0.001毫米厚时,就会 像玻璃一样透明 . 所有的物质取一薄层都 是透明的,厚层的就不 透明。
pǐ pī
1.炉子里的劈柴噼啪作响。
hé
huo
2.太阳照在我和妈妈身上,好暖和啊。
xīng
xìng
3.小刚兴奋地跑过来,饶有兴味地讲
起他路上的见闻。
dé
děi
4.要想获得知识,就得下功夫学习。
读文思考
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非常普通 的事? ⒉这些问题你能解答几个?自己 思考完可小组交流一下。
因为再普通的事,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你都会发现许多问题。
• 7、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 的事情。 ——戴尔·卡耐基
• 8、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 9、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 色而已。——里希特
• 10、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 根
⒈读准字音、字词。 ⒉想一想文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语文3.20
语
1.字帖一张
境
2.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
中
3.背诵国学第四课
识
字 4.复习:《绝句》《春游》抄写一遍并默写一遍
5.选择性作业(针对听写不过关的同学)
硬皮 劈柴 熟悉 火警 炸毁 皮袄 小孔 饶有兴味 岂止 谜语 泡沫 近在咫尺 或者 烘烤 探险 考察 考察 探险
发现问题,多思考多学习就可以增长我 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学问。
炉子里的劈柴为 什么会噼啪作响
劈柴燃烧的时候 ,由于 温度高还有内部质地不 均匀 ,有些处于较内部 的部分较湿润 ,受热产 生水蒸气 。体积剧涨, 让自己爆开了 ,于是就 会有声音了
热空气上升
烟煤
会在 遗燃
灰油
留烧
?燃
下的 来过
烧
成程 了中 烟,
的 时
灰不 。易
燃
候 ,
的 部
哪
分
里
, 就
来
的
⒈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⒉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答出? ⒊你能试着猜猜答案吗?
都是生活中极其普通 的事和问题。
⒈知道得很少。 ⒉没人可问。
三件暖和。三件衣服间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热 传导降低了许多,身体的热量不易散发掉
有!我们在冬天要安上双重窗就是为 了在两层玻璃之间筑起一层空气的墙 壁。
因为在冰上的摩擦力很小, 地板上的摩擦力比冰上的摩 擦力大
作者在他家走了二十 几步就写出了一本小 书,这给了你什么启 示?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要养成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热爱思 考的习惯。遇事多问几个 “为什么”并努力去解决问
你在生活中有些 什么疑问呢?谁能帮 你解决?
• 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 2、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查尔 斯·史考伯
• 3、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 4、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 特
• 5、流水在碰到底处时才会释放活力。——歌德
• 6、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 来的。——莎士比亚
我们在冬天要安上双重窗就是为了在两层玻璃之间筑起一层空气的墙了在两层玻璃之间筑起一层空气的墙因为空气在剧烈对流火的热量传给了人保住了人体的温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发面的时候发的面中有大量的气泡那些小孔就是这些气泡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关于米·伊林
他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乌克 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 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 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 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 1924年他还在大学念书时起,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 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 是他第一部有份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之 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 《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 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 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