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理论视野下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理论视野下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作者:邬家峰邓幸俊
来源:《商情》2013年第51期
【摘要】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种人造环境的过程,又是一种资本城市化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利益剧烈变动的过程,也是城市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相互斗争过称。
“城中村”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哈维“城中村” 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中村”产生的原因——哈维城市空间理论的另一种诠释
(一)“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的过程和结果
哈维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一个人造环境是一种包含许多不同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它包括道路、码头、沟渠、港口、工厂、货栈仓库、下水道、住房、学校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办公楼、商店、污水处理系统、公园、停车场等。
回顾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一个城市的正常发育过程都是先由一个村庄发展到一个集镇,再由集镇发展到小城市,再到大中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其地理形貌最先在城市核心的周边,然后向波纹一样波及到更远的村庄。
由于行政区域的限制,这种扩张不可能无限的扩张下去,因此“城中村”再次成为城市规划瞄准的目标,“城中村”改造在所难免。
(二)“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资本在空间上运作的过程和必然结果
哈维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本有三个循环过程。
第一个循环即马克思所说工业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这个循环中,其内在的矛盾是是资本过度积累所形成的过度积累危机。
其主要表现是商品过剩、资本闲置、劳动力闲置或对劳动力剥削加强等。
当第一循环的危机逼近时,资本投资将转向第二循环,即资本投资于城市这个人造环境,在这一循环中,资本主要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如房地产。
随着资本在这一阶段的回报率下降,资本又会转向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及众多的社会支出比如教育、健康、医疗、社会保险等,这样资本就实现了第三次循环。
自上世纪90 年代城市国有土地可以合法有偿转让以来,从90 年代的兴建“工业园”,到近年来的“地产热”;从大力发展工业,到地产业的火爆,资本从工业流向地产业。
(三)“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强势群体在社会关系空间“殖民”扩张过程和必然结果资本在城市空间运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城市侵蚀乡村的过程,它还带来了处在这一空间的不同人群的社会关系转换、社会地位的变动。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隐藏着三种社会关系,一是开发商,二是“城中村”村民,三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政府(城市管理阶层)。
比较三者在社会关系空间的
地位和实力,显然,开发商是属于强势群体,“城中村”村民属于弱势群体,城市管理阶层从理论上讲是居于中间人或协调人的地位。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土地的供应,城市管理者的“协调人”、“仲裁人”的角色缺位,更甚者倒向开发商。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中村”的出现和改造不仅仅是一__种人造环境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资本在城市空间运作的过程,而且是利益角逐的过程,是强势群体在社会关系空间扩张的过程。
(四)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中村”产生和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土地所有制性质上,在我国城镇的土地及部分城郊的土地是国有土地;在农村实行的却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
城市的国有土地可以进行有偿转让,进入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只能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长期未进入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政府绕开村落的迂回发展思路,产生了“城中村”,村的周围环绕的是被转为国有性质的城市土地和建筑,在這个被包围的圈内,土地仍然是属于集体所有。
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城中村”一方面仍然是处于集体管理,另一方面它有属于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又受这个城市管理,即“城中村”的身份仍然很模糊。
生活在这个村子的人群仍然没有城市的户口,尽管他们生活在城市。
土地所有制的差异,使得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和集体,不能享受到像城市国有土地市场价的带来的利益;户籍制度的差异又致使这些居民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条件,他们日益被边缘化。
二、“城中村”的未来命运
依据哈维的城市空间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他说的资本的第二循环中,人造城市还会不断向农村扩展。
“城中村”未来将面临两种矛盾的命运:、
一是“城中村”将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消失。
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可能会进一步推进这一进程。
当前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推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
这一切将进一步加剧资本在空间上流动,“城中村”将会不断地涌现,同时又会不断地被“推土机”推平。
二是新的“城中村”又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涌向。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复苏,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的资本力量将重新寻找商机,新一轮的城市化又将兴起。
加上,当前地方政府普遍面临债台高筑的困境,随着中央政府对土地控制力度的加强,地方政府向农村要地已经十分困难了,这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就成为了地方政府加快城市化的主要选择,尽管这样做代价高昂。
参考文献:
[1]张应祥.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5.
作者简介:邬家峰(1986—),男,赣南医学院,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邓幸俊(1983—)男,赣南师范学院,主要从事法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