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建构——以常熟市赵市中学七年级(1)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建
构——以常熟市赵市中学七年级( 1)
班为例
【内容提要】
文章以《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构建为切入口,重点指出了构建
课堂模式的一般步骤:起个名字、下个定义、说明根据、说明步骤、说明效果。
文章对研究的特殊性作了说明,对教学科研能够取得成功作了判断,并对后续研
究作了初步规划。
【关键词】
课堂模式小组合作建构
一、给课堂模式起个名字
我给我的课堂模式起个名字:初中道法小组合作课堂模式。
总结自己的课堂模式首先要有个名字,名正才能言顺。
名字不要太复杂,复
杂了不容易记住,不便于推广。
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指向性不明确,不知道这
种课堂模式的适用范围。
二、给课堂模式下个定义
下定义就是界定这种课堂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初中道法小组合作课堂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合作探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
三、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依据和创新价值
(一)历史的渊源
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并不新鲜。
古、今、中、外,我们都能找到小组合
作探究的历史依据。
借鉴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课堂探索和锤炼,融合为自己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
(二)现实的需要
1.初中道法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学习应有的真实情境;
2.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据调查统计,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初中
道法课程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没有之一);
3.上好思想政治课的现实需要;
4.对我而言,还有一个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生上课瞌睡的也不在少数,如何吸引这部分学生,是一个非常又价值的课题。
(三)理论的依据
1.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在小组中,学生与不同的学生接触与合作,从而
形成学生对社会适应的预演。
2.提供学生更多深度学习。
在小组中,全体成员群策群力,有利于提高正确率;全体成员均有试错、纠错、矫正的机会,有利于深度学习。
3.获得更多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每一位学生都要为小组学习作出
贡献,均会在小组中有出彩的机会,从而促成全面成长。
4.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
改变以往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状态,在承认差
异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组内成员的兴趣、状态、能力,独立自主地学习。
四、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实验
主要过程包括:明确分组、问题呈现、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师生点评五个
环节。
(一)人们关注一种新的课堂模式首先是看其教学效果。
在第二学期期中检
测后接手初一(1)班,道法单科成绩连续在年级中倒数第一,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对道法课程没有兴趣。
有部分学生一到道法课就瞌睡。
前期作了一些调查、
研究和分析。
经过比较鉴别,发现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教师比较便于操作,可
操作性比较强;对学生比较实用,适用性比较好,所以尝试小组合作课堂模式。
(二)明确分组:开始时,教师指定小组,学生自主推荐组长,组长负责主
持讨论,记录组员意见,归纳整理,负责教会本组全体成员;一段时间以后,结
合学生座位调换、学习能力、平时表现,调整分组,组内成员轮值组长(防止分
组固化,导致组间异质,防止组内分化严重;也防止出现亚群体甚至小团伙)。
(三)课前,教师备课改变以往备课方式,主要转变到精心设计问题,既要
有预设,也要有生成,问题呈现尽可能呈现真实生活情境。
(四)课堂,教师主要转变到呈现问题情境,参与学生讨论,调控讨论,点
评小组展示和引导提升。
学生课堂主要活动是参与讨论展现学习成果,为学习小
组贡献力量。
(五)小组讨论后,有组间交流展示,接受其他小组的检验、师生点评(有
加分,及时激励)。
教师及时调控、引导、点评、提升。
五、小组合作课堂模式的实践效果
经过半个学期(约两个月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从班级道法学科单科成绩看,从年级倒数第一跃居年级第二,超农村
市平均;距离全市均的差距大为缩小,仅差0.1分。
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高分段人数了看,达到43分(优秀)的学生从0增加
到7位,40分以上的同学达15位,最高分47,列单科年级第一(当然,这些数
据是内部数据,只用于分析,不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布)。
(二)从学科发展来,学生对道法学科学习的兴趣上来了,学生感觉道法课
好玩,在没有增加工作量的同时,成绩提高了,学科地位也提升了。
一个最显性
的指标是:上课瞌睡的学生没有了,几乎没有走神的学生。
学生的学习状态、学
习效能大幅度提高。
(三)从学生发展来看,所有的学生能力都有提升,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较快。
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好苗子,
以及我们称之为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领袖气质”的学生。
六、延伸思考
本课堂模式的研究,属于个例,具有特殊性。
从研究对象来看,样本容量小,只有一个班级。
所涉及的学校,是一所处于农村非中心镇(被撤并乡镇)的非典
型学校,该校70%的学生为积分入学学生,90%的学生为新市民子女,90%的学生
家长只具备初中及以下学历。
从研究的广度深度来看,此项研究只进行了两个月,课堂模式的构建,是需要理论支持、实践研究、时间检验的。
一个基本判断:不同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教学科研,是具有价值判断的,一定是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教学研究,对师生发展、学校发展均有利;教
学研究,找准理论支撑、明确突破方向、恰当规划步骤,是可以取得进展(成功)的。
作为后续思考,下阶段的研究,考虑“一师多模“、”多师一模“;“一科
多模”、“一模多型”;推动课堂模式研究向纵深发展。
为跨学科课堂模式奠定
基础,并逐步确立学校总体课堂模式打下基础。
创造条件,在不同层次学校开展
研究,以资比较鉴别,逐渐以科学判断代替经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