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表现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2. 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
3.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

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4.汉语中“父母”“婆媳”“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语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主仆”不能说成“仆主”,“父母”也不能说成是“母父”。

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
B.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
C.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郡县制 D.主张中央集权
7.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
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8.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

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

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

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10.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11.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

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波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

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

这说明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郡国井行弊端凸显
12.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13.先素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14.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局的局面
B.科举制能为统治者选拔真才实学之人
C.科举制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15.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16.清代的地方官员绝对不被允许在自己的出生县份乃至省份服务,也不能与其亲威乃至同省乡亲同时在相辅或相近的位置上任职,这种制度性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有效实现权力制衡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7.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该机构的设置表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中央集权加强
C.中央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18. 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 B.妻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 D.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
19.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中说到雅典政治时说“这个国家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往一种混合的政体。

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雅典政治派别众多 B.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巨大
C.雅典人不团结,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D.雅典的民主政治面临威胁
20.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克里斯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B.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C.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最高民主阶段”时期,津贴制的实施使民主得到一定物质保证
21.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

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
A.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
B.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
D.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
22.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

愿减轻的听便。

”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A.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23.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

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形成完备体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24. 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这部法律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C.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罗马社会秩序 D.适应了罗马共和国公民的需要
25.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

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26.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由于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
A.有利于内阁制的形成 B.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
C.有利于改善德意志和英国的关系 D.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
27. 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出现了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 C.责任制内阁 D. 1832年议会改革28.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
A.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
B.实行“分权与制衡”
C.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
D.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
29.“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联邦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B.贯彻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
C.两党互相制约避免一党专政
D.人民选举总统体现民主精神
30.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

任何一州宪法或祛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

”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分权制衡 B.邦联体制 C.人人平等 D.宪法至上
31.2009年1月20日中午12时许,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在
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见证下庄严宣誓。

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对立法没有否决权
D.按照宪法规定,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
32.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填的内容应分别是()
A.世袭、君主、总统 B.世袭、首相、议会
C.选举、君主、议会 D.选举、首相、议会
33.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

”这段阐述中凸显了:
A. 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
B. 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
C. 各政治派别基本认同宪法的价值
D. 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
34.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

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仍未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35.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36.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C.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
D.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
37.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38.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9.下图是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
A.脱离了社会现实,无法真正实施 B.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40.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满分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家至德博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

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

……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

……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

……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三(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

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汉唐至明代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12分)
(2)除上述监察制度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古代的监察制度。

(4分)
4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二: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再到伯利克里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

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
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1)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确立的过程。

你是如何理解古希腊民主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的?(5分)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4分)
(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8分)
鹤岗一中高一期中历史答案
1-5 BDBBD 6-10CCBDD 11-15CDBAD 16-20CDBBD 21-25CBACC26-30 ADCBD31-35CCCDA
36-40BBDAD
41. (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

(任意五点10分)
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趋势愈加强化或皇权日趋集中。

(2分)
(2)监察制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设御史台;明朝:设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地方上设按察使司。

(4分,任意两点)
42. (1)人:雅典公民。

(1分)成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特点;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地少山多,三面环海,港湾众多。

(6分)
(2) 奠定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高峰: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3分)
意义:古希腊民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

(2分)
43. (1)标志:颁布“1875年宪法”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2分)。

根源: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
(2)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2分);德国由皇帝和宰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2分)影响:推动德国工业革命进程(近代化进程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两次大战的欧洲策源地。

(4分)
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