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保护动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鳄蜥
巨蜥
别名四脚蛇、圆鼻巨蜥,属于巨蜥科,学名为 Varanus salvator。 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全长近2米,尾长约占五分之三。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蟒
别名南蛇、蚺蛇, 属于蟒科,学名为 Python molurus。 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体长6~7米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产于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新疆大头鱼 Aspiorhymchus laticeps
扁吻鱼: 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俗称:大头鱼、老虎鱼。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Chinese sturgeon
分类:鲟形目、鲟科。 分布:世界鲟科鱼类中分布最南的一种,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目前大多数江河已绝迹,仅长江现存。 保护:国家I级野生保护动物
大头鲤 Cyprinus pellegrini
大头鲤(Cyprinus (C.) pellegrini)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大头鱼,碌鱼(《澂江府志》)。英文名:Barbless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形似鲤。尾柄细长。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黑色,偶鳍及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带红色。 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一般雌鱼体重在50克左右即已性成熟,产卵期较长,从4月初开始直到9月,以5-6月最盛。卵附在水草上孵化。 大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颇受人们欢迎。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在两个湖的渔产量中,占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鱼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鮍、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的酷渔滥捕;大头鱼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目前大头鱼在星云湖和杞麓湖中,仅占鱼产量的0.5%左右。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鰉鱼。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体型最长的淡水鱼
四爪陆龟
别名草原陆龟,属于陆龟科,学名为 Testudo orsfieldi。 产于新疆霍城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龟
三线闭壳龟
云南闭壳龟
凹甲陆龟
绿海龟
玳瑁
太平洋丽龟
棱皮龟
山瑞鳖
大壁虎
大鲵
细痣疣螈
镇海疣螈
贵州疣螈
大凉疣螈
虎纹蛙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黄唇鱼
川陕哲罗鲑
松江鲈鱼
花鳗鲡
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俗名: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英文名:Marbled eel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花鳗鲡体形似鳗鲡,体长,前部粗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圆锥形,较背、臀鳍始点间距短。吻平扁。口角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中央无齿;两颌前端细齿丛状,侧齿成行。唇褶宽厚。鳃孔小。鳞细小,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于皮下。侧线完全,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距鳃孔较距肛门近。背鳍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胸鳍圆形。无腹鳍。脊椎骨100-110块。体背侧及鳍满布棕褐色斑,体斑间隙及胸鳍边缘黄色。腹侧白或蓝灰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 花鳗鲡为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之一。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动物尸体。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其觅食区在菲律宾可达海拔1523.9米的山溪。在中国能达浙江天台山、北雁荡山、南雁荡山,福建韩江上游的长汀和海南岛昌江姜园等山溪。在河湖内性腺不发育;于成年时冬季降河洄游到江河口附近性腺才开始发育,而后入深海进行繁殖。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10-11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繁殖。花鳗鲡的产卵场约位于菲律宾南、斯里兰卡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深海沟中。生殖后亲鱼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初孵出仔鱼为白色薄软的叶状体,叶状体被海流带到陆地沿岸后发生变态,变成短的圆线条状的幼鳗,亦称线鳗,进入淡水河湖内索食生长。在台湾省台东的大武河口,中秋节前可见到长约70毫米的花鳗苗。福建省九龙江在3-4月间鳗苗进入河口。 花鳗鲡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花鳗鲡最大个体达2.3米以上,重40-50公斤,广东称作鳝王。在福建九龙江4-5月及9-10月为盛渔期,一般长700-800毫米,重约5公斤。花鳗鲡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营养价值与日本鳗鲡相似,但价格更为昂贵,历来被视为上等滋补食品。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之功效。浙江、福建民间用花鳗头同川芎一起炖制,连汤一同食用可以治疗头晕头痛。用花鳗鲡煮汤,作为滋补食品,对产妇、体虚者有良效。 近年来由于工业有毒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和捕捞过度,以及毒、电渔法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拦河建坝修水库及水电站等阻断了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等等原因,致使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现已难见其踪迹。
大理裂腹鱼 Schizothorax taliensis
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taliensi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俗称:弓鱼,竿鱼。英文名:Dali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大理裂腹鱼与其它裂腹鱼类不同,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在湖中敞水区域的上中层活动。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沟,或群集出溶洞周围,在流水环境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 大理裂腹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 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大者可达体长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除供应当地鲜食外,经加工腌制,行销全省,且有一部分出口外销。其肉供药用,鲜食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妇女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痛、丹毒等症。 大理裂腹鱼的产卵及活动场所多在湖边浅滩、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自20世纪70年代后,洱海水位下降,数十条鱼沟、鱼洞全部干涸,加之引入了外来物种大量吞食其鱼卵,再加上酷渔滥捕,造成资源破坏极其严重,目前已濒临灭绝。
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grahami
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俗称:金线鱼、小洞鱼、菠萝鱼。英文名:Golden-line barbel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呈弧形。头细长,背面平直,稍下弯。吻尖细,口端位,上唇薄而下唇厚。须2对,发达;吻须短,颌须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沿侧线鳞则比较大,侧线鳞61-69,侧线略下弯。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背鳍刺较细,基部粗硬,后缘锯齿细弱,顶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腹鳍稍后。全身呈淡黄色,头侧与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淡灰色圆斑;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金黄色。 金线鲃多生活于水面较开阔的静水湖泊中,平时多分散栖居于湖泊的出口或积水较深处,生殖季节集中在湖边或湖出口的浅水区有泉水的溶洞中产卵孵化。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2月间,卵产于石砾之中。幼鱼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藻类和高等植物碎片;成鱼转食小虾和小鱼,也食浮游动物。 金线鲃为我国特有种,常见于云南东部的各湖泊中,其中以阳宗海和滇池为最多。 金线鲃为云南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体型较小,一般体长为100-230毫米,体重为50-250克左右,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云南地区的名贵鱼类之一。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引种不慎、酷渔滥捕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鱼洞大都被围堵,生境的破坏致使其种群资源衰竭。现在滇池等湖泊中仅能偶尔见到。
扬子鳄
扬子鳄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属于鼍科,学名为 Alligator sinensis。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类保护动物 鱼类 两栖类爬行类
克氏海马鱼 Hippocampus kelloggi
唐鱼 Tanichthys albonubes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 濒危等级:绝迹(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细小,最大个体不超过30毫米。体长而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圆钝。吻短而圆钝。口小,亚上位,口裂下斜,下颌突出。唇薄。无须。眼大。鳞大,侧线不显,纵列鳞30-32。背鳍短,与臀鳍相对;胸、腹鳍小。体带橄榄绿色,中轴具金黄色纵纹,上部具若干黑条纹。背、臀鳍带绿色,边缘透明,尾基具红色大圆斑。 多栖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环境中。性活泼、温和。虽分布于亚热带,尚能耐寒,当水温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以食浮游动物和腐植质为主。亲鱼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亲鱼一次只产数十枚卵。 唐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窄,近代仅分布于广东省白云山、花县以及广州附近的山溪中。由于本种繁殖力不强,种群小,个体数量原属稀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严重破坏其生态环境,导致唐鱼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唐鱼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类,在东南亚、香港等地人工饲养较为普通,并外销世界各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鼋
别名蓝团鱼、银鱼 属于鳖科 学名为 Pelochelys bibroni。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背甲长33~47厘米,宽30~41厘米。 产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浙。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鳄蜥
别名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属于鳄蜥科,学名为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全长3~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 产于广西大瑶山。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巨蜥
别名四脚蛇、圆鼻巨蜥,属于巨蜥科,学名为 Varanus salvator。 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全长近2米,尾长约占五分之三。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蟒
别名南蛇、蚺蛇, 属于蟒科,学名为 Python molurus。 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体长6~7米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产于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新疆大头鱼 Aspiorhymchus laticeps
扁吻鱼: 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俗称:大头鱼、老虎鱼。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Chinese sturgeon
分类:鲟形目、鲟科。 分布:世界鲟科鱼类中分布最南的一种,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目前大多数江河已绝迹,仅长江现存。 保护:国家I级野生保护动物
大头鲤 Cyprinus pellegrini
大头鲤(Cyprinus (C.) pellegrini)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大头鱼,碌鱼(《澂江府志》)。英文名:Barbless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形似鲤。尾柄细长。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黑色,偶鳍及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带红色。 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一般雌鱼体重在50克左右即已性成熟,产卵期较长,从4月初开始直到9月,以5-6月最盛。卵附在水草上孵化。 大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颇受人们欢迎。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在两个湖的渔产量中,占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鱼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鮍、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的酷渔滥捕;大头鱼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目前大头鱼在星云湖和杞麓湖中,仅占鱼产量的0.5%左右。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鰉鱼。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体型最长的淡水鱼
四爪陆龟
别名草原陆龟,属于陆龟科,学名为 Testudo orsfieldi。 产于新疆霍城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龟
三线闭壳龟
云南闭壳龟
凹甲陆龟
绿海龟
玳瑁
太平洋丽龟
棱皮龟
山瑞鳖
大壁虎
大鲵
细痣疣螈
镇海疣螈
贵州疣螈
大凉疣螈
虎纹蛙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黄唇鱼
川陕哲罗鲑
松江鲈鱼
花鳗鲡
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俗名: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英文名:Marbled eel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花鳗鲡体形似鳗鲡,体长,前部粗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圆锥形,较背、臀鳍始点间距短。吻平扁。口角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中央无齿;两颌前端细齿丛状,侧齿成行。唇褶宽厚。鳃孔小。鳞细小,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于皮下。侧线完全,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距鳃孔较距肛门近。背鳍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胸鳍圆形。无腹鳍。脊椎骨100-110块。体背侧及鳍满布棕褐色斑,体斑间隙及胸鳍边缘黄色。腹侧白或蓝灰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 花鳗鲡为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之一。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动物尸体。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其觅食区在菲律宾可达海拔1523.9米的山溪。在中国能达浙江天台山、北雁荡山、南雁荡山,福建韩江上游的长汀和海南岛昌江姜园等山溪。在河湖内性腺不发育;于成年时冬季降河洄游到江河口附近性腺才开始发育,而后入深海进行繁殖。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10-11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繁殖。花鳗鲡的产卵场约位于菲律宾南、斯里兰卡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深海沟中。生殖后亲鱼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初孵出仔鱼为白色薄软的叶状体,叶状体被海流带到陆地沿岸后发生变态,变成短的圆线条状的幼鳗,亦称线鳗,进入淡水河湖内索食生长。在台湾省台东的大武河口,中秋节前可见到长约70毫米的花鳗苗。福建省九龙江在3-4月间鳗苗进入河口。 花鳗鲡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花鳗鲡最大个体达2.3米以上,重40-50公斤,广东称作鳝王。在福建九龙江4-5月及9-10月为盛渔期,一般长700-800毫米,重约5公斤。花鳗鲡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营养价值与日本鳗鲡相似,但价格更为昂贵,历来被视为上等滋补食品。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之功效。浙江、福建民间用花鳗头同川芎一起炖制,连汤一同食用可以治疗头晕头痛。用花鳗鲡煮汤,作为滋补食品,对产妇、体虚者有良效。 近年来由于工业有毒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和捕捞过度,以及毒、电渔法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拦河建坝修水库及水电站等阻断了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等等原因,致使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现已难见其踪迹。
大理裂腹鱼 Schizothorax taliensis
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taliensi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俗称:弓鱼,竿鱼。英文名:Dali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大理裂腹鱼与其它裂腹鱼类不同,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在湖中敞水区域的上中层活动。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见食绿藻和丝状藻类。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溯至各支流或溪沟,或群集出溶洞周围,在流水环境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丰富的脂肪体。 大理裂腹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 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大者可达体长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除供应当地鲜食外,经加工腌制,行销全省,且有一部分出口外销。其肉供药用,鲜食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妇女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痛、丹毒等症。 大理裂腹鱼的产卵及活动场所多在湖边浅滩、入湖溪流及湖湾中的鱼沟、鱼洞中。自20世纪70年代后,洱海水位下降,数十条鱼沟、鱼洞全部干涸,加之引入了外来物种大量吞食其鱼卵,再加上酷渔滥捕,造成资源破坏极其严重,目前已濒临灭绝。
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grahami
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俗称:金线鱼、小洞鱼、菠萝鱼。英文名:Golden-line barbel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呈弧形。头细长,背面平直,稍下弯。吻尖细,口端位,上唇薄而下唇厚。须2对,发达;吻须短,颌须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沿侧线鳞则比较大,侧线鳞61-69,侧线略下弯。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背鳍刺较细,基部粗硬,后缘锯齿细弱,顶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腹鳍稍后。全身呈淡黄色,头侧与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淡灰色圆斑;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金黄色。 金线鲃多生活于水面较开阔的静水湖泊中,平时多分散栖居于湖泊的出口或积水较深处,生殖季节集中在湖边或湖出口的浅水区有泉水的溶洞中产卵孵化。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2月间,卵产于石砾之中。幼鱼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藻类和高等植物碎片;成鱼转食小虾和小鱼,也食浮游动物。 金线鲃为我国特有种,常见于云南东部的各湖泊中,其中以阳宗海和滇池为最多。 金线鲃为云南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体型较小,一般体长为100-230毫米,体重为50-250克左右,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云南地区的名贵鱼类之一。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引种不慎、酷渔滥捕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鱼洞大都被围堵,生境的破坏致使其种群资源衰竭。现在滇池等湖泊中仅能偶尔见到。
扬子鳄
扬子鳄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属于鼍科,学名为 Alligator sinensis。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类保护动物 鱼类 两栖类爬行类
克氏海马鱼 Hippocampus kelloggi
唐鱼 Tanichthys albonubes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 濒危等级:绝迹(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细小,最大个体不超过30毫米。体长而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圆钝。吻短而圆钝。口小,亚上位,口裂下斜,下颌突出。唇薄。无须。眼大。鳞大,侧线不显,纵列鳞30-32。背鳍短,与臀鳍相对;胸、腹鳍小。体带橄榄绿色,中轴具金黄色纵纹,上部具若干黑条纹。背、臀鳍带绿色,边缘透明,尾基具红色大圆斑。 多栖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环境中。性活泼、温和。虽分布于亚热带,尚能耐寒,当水温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以食浮游动物和腐植质为主。亲鱼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亲鱼一次只产数十枚卵。 唐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窄,近代仅分布于广东省白云山、花县以及广州附近的山溪中。由于本种繁殖力不强,种群小,个体数量原属稀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严重破坏其生态环境,导致唐鱼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唐鱼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类,在东南亚、香港等地人工饲养较为普通,并外销世界各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鼋
别名蓝团鱼、银鱼 属于鳖科 学名为 Pelochelys bibroni。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背甲长33~47厘米,宽30~41厘米。 产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浙。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鳄蜥
别名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属于鳄蜥科,学名为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全长3~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 产于广西大瑶山。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