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分苹果》北师大版(2014秋)
分苹果教学反思模板

一、教学背景在本次《分苹果》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针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通过让学生参与分苹果的游戏,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知道除法是一种分配和分割的运算。
2. 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算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我首先通过展示一张苹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有一篮子苹果,我们要如何将它们平均分给小朋友们呢?从而引出除法的基本概念。
2. 探究除法算式的含义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苹果,引导学生发现除法算式的含义。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分配和分割的过程。
3. 学习除法算式的书写方法在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后,我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4. 练习除法运算在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书写方法后,我设计了多种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我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在分苹果过程中的体会。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分苹果》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算式的书写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2. 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 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讲解和示范。
2)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计算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针对性辅导。
4.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对除法算式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我将加强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式的含义。
2)针对部分学生计算速度较慢的问题,我将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分苹果》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分苹果》教学反思《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
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弄清以下问题: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
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他。
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二年级数学:《分苹果》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分苹果》教学反思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分苹果》教学反思《分苹果》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发展他们的数感。
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例(过生日)出发,设计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创设了12个苹果怎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分小圆片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
新课程改革中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从而使学生感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体验数学”。
另外我还在整堂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小动物的游戏”,带出了多种有效的练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分苹果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分苹果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独立思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12个苹果学具、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今天,我们要来继续学习平均分。
老师拿出一袋苹果,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生:12个苹果。
师:现在要把苹果放在四个盘子里,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分才合适?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想法。
教师板书: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二、活动探究,感受“平均分”。
(一)、活动一:按要求“分一分”。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1)、学生独立示范完成,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分的过程,请3名学生上台示范。
每名学生分完后点一名学生说分的过程。
生:一个一个地放;生:先每盘放2个,在放一个;生:每盘放3个。
(2)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积木代替苹果分一分。
(3)、展示自己分的成果。
2、12个苹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需要几个盘子?(1)、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分一分。
(2)、小组汇报、交流。
(二)、活动二:自主“分一分”。
1上面我们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4盘和6盘,还可以平均分成几盘?2小组分一分,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
对于分法中有剩余的分法也要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分苹果教学反思(精选3篇)

分苹果教学反思(精选3篇)分苹果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苹果教学反思(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苹果教学反思1 本节课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起始课《分苹果》。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的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接触到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所以学生能过根据所学,运用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启下的是,本节课所学习的除法的竖式计算,为学生将来学习更为复杂的除法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在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的基础上学习竖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这也是启下的重要一环。
成功之处: 1、在上课的起始跟着学生一起复习除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为新授课做准备。
2、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根据自己选出的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除法的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如何解决除法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摆一摆。
不足之处: 1、在介绍除法竖式时,没有结合除法的意义来解释,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中被除数、除号、除数和商之间的对应关系。
2、没有介绍清楚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3、没有设置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
需要改进的地方:1、认真专研教材,把握教材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本节课需要着重把圆圈2中所提炼出来的除法的意义,运用到圆圈3讲除法竖式中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除法竖式的书写,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需学习提问的技巧,争取做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能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1. 引言《分苹果》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通常用于学生之间进行分组和分配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以其简单实用而备受老师们的喜爱。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仅仅进行苹果分配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2. 优点首先,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分苹果》教学活动的一些优点。
•简单易行:《分苹果》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简单,只需要准备足够数量的苹果即可。
而且,这种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非常灵活。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和分配任务,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协商和共同努力来实现任务的完成。
•激发学生兴趣: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分苹果》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不足之处然而,《分苹果》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
•缺乏个性化:在《分苹果》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仅仅被分到不同的组内,而无法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感到自己的特长和需求未得到充分关注。
•潜在的不公平:由于苹果的大小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某些组可能分到了更多的苹果,而另一些组则分到了较少的苹果。
这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不满和冲突,影响教学效果。
•缺乏深度学习:《分苹果》教学活动主要注重任务的分配和分组,缺乏对知识和概念的深入学习。
这可能使学生们只关注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改进方法为了提升《分苹果》教学活动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改进方法:•个性化分组:在进行分组时,我们可以考虑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尽量将相似的学生放在同一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对于数学优秀的学生可以放在一组,进行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公平分配苹果:为了避免潜在的不公平,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公平机制,确保每个组能够获得相同数量和大小的苹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苹果》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情境,进行设计。本节课的教 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 课中的情境创设,其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 12 个苹果平均分在 4 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 12 个苹果,每 2 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 10 个苹果每 3 个装一袋,可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2)课本第 3 页“练一练”第 2 题。
(学生先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再指名说一说。) (3)课本第 3 页“练一练”第 3 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说一说是怎么算 的?) 四.作业布置: 北大绿卡第 1 页 五.板书设计:
课后 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 反思 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
其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 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在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 “平均分”的形式。同时,既要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也重视引导学生去探 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题
第一单元 分苹果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
教
的意思。
学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
目
联系。
标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
“分苹果”一课教学反思

动手分中如何引导学生动脑想_----“分苹果”课后反思元献华2014-12-04分类:教学反思编辑删除分享到:二年级“分苹果”是在学习了平均分后安排的一节内容,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平均分苹果,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知道一份数时求分的份数,或者知道分的份数,求每份数。
都是20以内数量的分,只在练习最后两题出现了24这样比较大的数的平均分。
课堂上教师按照教材的设计,先让学生分12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求每份有多少?学生自己动手很快分成了3份,(教师让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是怎样分的,接着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自己是怎样分的过程。
)学生边摆边讲自己1个1个分、2个2个分、4个4个分的过程。
还有的是先3个3个的分,在1个1个的分。
通过不同的分大家发现,每人分的都是一样多,4个苹果,都是平均分。
然后教师又让学生看书,重新把刚才大家操作的活动看一遍,并让学生讲述出第一次分得每堆是4个苹果,第二次要3个袋子。
整个流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摆、动口讲怎样分。
课堂有序而流畅。
可是我却觉得缺失了些深意。
学生对于动手分这个活动本身的兴趣很大,讲述也只是讲述自己的分法。
作为一个数学活动,绝不仅仅是直观的感知不同的分法。
他应该还承担有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任务。
作为除法意义学习前的直观感知,不同的分法体验中我想还应该关注到学生数感的培养,即在活动中感知数量(总数、每份数、几份),感知三个数量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学时:学生第一次按条件分摆之后,请学生讲述自己不同分法。
在学生呈现出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先分3个给每堆,再分1个到每堆,4个4个的分。
质疑学生:为什么大家不管怎样分,都要分成3部分?(引导学生动手分后思考:这里要求分成3堆,是分成的份数。
每份是多少不知道,所以会1个1个分,2个2个的分,4个4个的分)在第二次要求把12个苹果,每袋装4个,求每袋有几个?再次让学生自己独立分,分完学生展示讲述自己分的过程。
这时质疑学生:为什么这次大家分的时候都是一次分4个?(引导学生学生思考,每袋装4个,就是1份是4个。
《分苹果》教案与反思

《分苹果》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配的概念,能够将苹果平均分给其他人。
2. 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1. 分配的概念:将一定数量的苹果平均分给多个人。
2. 分享意识: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的精神。
3. 公平分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分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配的方法,培养分享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反思法:让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认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分苹果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分配问题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如何将苹果平均分给其他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分苹果的实践活动,体会分享的快乐。
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并分组讨论如何实现公平分配。
5. 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认知。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分苹果的活动,培养家庭氛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能够理解分配的概念,正确进行苹果分配。
(2)表现出分享意识和团队精神。
(3)能够思考并表达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2. 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分配的准确性、分享意识和团队精神。
(2)在讨论环节,关注学生的观点表达,评估其对公平分配的理解。
(3)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及家庭参与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内容:(1)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2)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之《分苹果》附教学反思及点评

《分苹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
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
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
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
《分苹果》的教学反思范文

《分苹果》的教学反思
《分苹果》的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学《分苹果》认识“平均分”这一重要知识点时,除呈现出学生熟悉的各种情境,并大量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师生与生生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启迪,学会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分的过程,学习效果良好。
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学生自然就认为他们学习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指导学生个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在活动中通过分东西体验到什么叫“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做数学”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
3、以学生为主,提倡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学新的知识和基本练习都融合到活动和游戏中去,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又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效果。
2023年《分苹果》教学反思

2023年《分苹果》教学反思2023年《分苹果》教学反思1年级数学下册的第2页《分苹果》,这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动手操作必须和算式相结合,两者脱节是我们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怎样进行有效结合呢?教学中,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我首先让学生分一分,在列竖式时知道每一步的.含义,一边列竖式,一边演示,用语言唤起学生的回忆:20表示要分的20个苹果,5表示每盘放5个,商4表示分的结果是放了4盘,验证一下,每盘5个放了4盘,一共是多少,4和5的乘积是20,写在苹果总数的下面,相减得0,表示全部分完了。
反思: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
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2023年《分苹果》教学反思2本课是有关10的加,减法的比较重要的环节。
教学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
因此,为了能使这节课更加生动和富有真实情境感,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通过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的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交流分的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使自己分的方法最多,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应该怎样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分苹果教案与反思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6”表示每盘 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 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 ”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 “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第1课时 分苹果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分橘子”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素材积累】
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Βιβλιοθήκη 边写边说明: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0
二年级数学:《分苹果》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分苹果》教学反思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分苹果》教学反思《分苹果》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发展他们的数感。
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例(过生日)出发,设计了一个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创设了12个苹果怎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分小圆片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
新课程改革中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从而使学生感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体验数学”。
另外我还在整堂课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小动物的游戏”,带出了多种有效的练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分苹果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
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分苹果教学反思2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课反省《分苹果》教课反省范文《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
“他们究竟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讲堂上先让学生预习了一下,让他们把碰到的问题提出来。
以后,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2、从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3、这个竖式,上边不是有了20 吗,为何 20 的下边还要有一个 20?4、这个竖式,上边的 4 加上 0 再加 0 最后怎么不是 4 而是 0?5、我发现 4 是写在 0 的上边,它必定要写在那边吗?6、假如是 0 减 0 等于 0,那 2 减 2 也是 0,怎么只写了一个0?7、5 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感觉它也能够写在4 的的上边啊。
8、结果是 0,我感觉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省:1、侧重问题意识的培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常教师解说了一遍又一遍,也自以为讲得够透辟了,该交待的该提示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仿佛在自己形成观点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何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重点就是我们其实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究竟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学习经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供给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汲取、储存等办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理解的问题。
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这些问题,此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虑价值,但只假如敢问的学生,我都夸奖了他。
学生敢发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于是平常在鼓舞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指引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侧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育学生专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踊跃思虑、擅长思虑、敢于创建的一种手段,但其实不是最后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分苹果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分苹果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独立思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12个苹果学具、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今天,我们要来继续学习平均分。
老师拿出一袋苹果,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生:12个苹果。
师:现在要把苹果放在四个盘子里,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分才合适?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想法。
教师板书: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二、活动探究,感受“平均分”。
(一)、活动一:按要求“分一分”。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1)、学生独立示范完成,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分的过程,请3名学生上台示范。
每名学生分完后点一名学生说分的过程。
生:一个一个地放;生:先每盘放2个,在放一个;生:每盘放3个。
(2)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积木代替苹果分一分。
(3)、展示自己分的成果。
2、12个苹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需要几个盘子?(1)、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分一分。
(2)、小组汇报、交流。
(二)、活动二:自主“分一分”。
1上面我们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4盘和6盘,还可以平均分成几盘? 2小组分一分,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
对于分法中有剩余的分法也要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圆的半径是1分米,它的半圆周长是()分米.A. 3.14B. 4.14C. 5.142.要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一,应选择的比例尺为()o5000A,1:5000000 B.1:5000 C.5000:13.用12.56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下面图形,()面积最大。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分苹果教案与反思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
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弄清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
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
学生,都应该表扬他。
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3.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
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