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二中2020-2021学年高
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
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
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
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

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

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

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

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

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

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

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

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

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

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21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
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

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

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

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

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

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

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达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

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21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21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21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

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21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

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

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

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21年7月22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约占一半。

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

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6.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子灯
汪曾祺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

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

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

一堂灯一般是六盏。

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

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

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

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

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

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

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

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

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

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

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

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

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

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

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孙小姐是个才女。

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

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

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但是说了也无用。

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

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

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

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

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

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

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

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

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

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

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

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

她这样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节)7.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浓墨重彩地介绍风俗和珠子灯,犹如舞台布景,为人物的出场描绘特定社会环境,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是点题之笔。

B.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语言意蕴丰赡。

“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就明确交代孙淑芸婚后丈夫亡故以及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C.小说通过讲述王常生托媒人叫孙淑云放脚不裹脚,教她读进步书籍等情节来说明他们夫妇琴瑟和谐,感情很好,正是这份真挚,深笃的情感,让孙淑云守节至死。

D.孙淑云原爱洁成癖,丈夫死后她平常不许擦拭屋里的陈设,可见她心如死灰,百无聊赖,陷于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当中。

8.联系全文,分析小说结尾处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9.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孙淑云的形象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

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

始皇七年,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
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

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

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

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 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

前已囚蒙恬于阳周。

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

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11.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B.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星宿和各诸侯国相关联,比如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C.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为人治病。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周礼》中描述的六种技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

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

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

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

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②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③生憎:最憎恶。

14.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不仅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前四句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

C.“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是诗人对景伤情的缘故。

D.尾联中的“剑南春色”,是诗人眼前的风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15.诗歌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请结合诗歌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

四、情景默写
1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又暗含时光易逝之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也“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选择题
17.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⑴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________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⑵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________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①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②方欲拜见时,外祖母早把他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③贾母见王嬷嬷极老,雪雁又甚小,一团孩气,
④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8.下列语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凤一出场就与众不同:未见其人时先闻其声,见其人时衣着美轮美奂,恍若神仙妃子。

B.贾宝玉作为贾府中娇生惯养的公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因此言行无忌,表现得“疯疯傻傻”。

C.有些老女人对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假惺惺地感同身受,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

D.面对鲨鱼的围攻,老渔夫桑地亚哥有时后悔自己得鱼忘筌,有时甚至幻想“这是一场梦”。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作者由于写了太多太感动人心的故事,所以能跨越时空,经历几个世纪而不衰。

B.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行为,她要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

C.鲁迅关注知识分子问题,他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社会改革联系起来,他们被看作思想启蒙的主体。

D.海明威的作品,有一系列“硬汉子”形象,斗牛士、拳击家、战士、渔夫、猎人和一些勇敢的人。

六、语言表达
20.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一个四字短语的标题。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25个字)
2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日前,由武汉市教育局共青团,武汉市委和清华同方三方举办的“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武汉外国语学校举行。

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

活动当天,武汉外国语学校师生制作了1600多件征文作品和电脑软件。

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网,远离精神污染。

据了解,此次“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将途经22站,历时4个月,武汉外国语学校是该活动的第10站。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论中国》基辛格(2)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

——作家方方
(3)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
做的事。

(4)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约翰.肖尔斯
(5)我想等灾难结束,穿越人海去拥抱我爱的人。

2021年岁末,一场灾难悄悄地侵袭了中华大地。

面对肆虐的病毒,有人恐惧、忧虑、隐瞒,但是更多的是迎难而上的壮士,他们是医学院士、医生、护士,是警察、服务人员、捐款捐物的普通人。

这场灾难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中国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你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联系上面的言论,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 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