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兴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2024.1)(答案在最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我国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退耕还林不利于减缓全球变暖
B.退耕还林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举措
C.草原大规模造林可提高草原的生态效益
D.提高人造林的植物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A、温室效应主要是CO2大量排放造成的,植树造林可吸收更多的CO2,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A错误;
B、退耕还林可提高生态效益,B错误;
C、草原生态系统不适宜大规模造林,C错误;
D、提高人造林的植物多样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故选D。

2.在杭州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
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
...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浆蛋白
B.血糖
C.血红蛋白
D.甘油三酯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不符合题意;
B、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符合题意;
D、甘油三酯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抗原是指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下列物质中不会
..成为抗原的是()
A.灭活疫苗
B.葡萄糖
C.异体移植器官
D.癌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详解】A、灭活疫苗实质是没有活性的病原,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灭活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主动免疫制剂,它可以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作出免疫应答,A 正确;
B、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不能作为抗原,B错误;
C、异体移植器官可以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作出免疫应答,C正确;
D、自身癌变细胞可以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作出免疫应答,D正确。

故选B。

4.注射外源胰岛素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有效方式。

胰岛素笔是一种胰岛素注射器,具有精准定量,操控简单,无需消毒等优点。

通过胰岛素笔将胰岛素注入人体腹部皮下组织,胰岛素首先到达的是()
A.组织液
B.淋巴
C.血浆
D.细胞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体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皮下注射是注射到组织液中,A正确,故选A。

5.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

人类活动使苏北地区丹顶鹤栖息地面积减小,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减少。

为此,在苏北建立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苏北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B.丹顶鹤种群的迁徙行为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C.可用丹顶鹤的种群数量表示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
D.苏北地区丹顶鹤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越冬种群的大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就地保护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珍稀濒危物种及其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予以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是实现这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详解】A、就地保护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珍稀濒危物种及其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予以就地保护;在苏北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正确;
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丹顶鹤种群的迁徙行为体现了群落具有时间结构,B错误;
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不可用丹顶鹤的种群数量表示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
D、苏北地区丹顶鹤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越冬种群的大小,D错误。

故选A。

6.浙江省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出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径流不会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
B.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有机污染物而净化水质
C.多年生水生植物的重金属浓度比一年生的高
D.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的过程会提高水体溶氧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汞、银、镉等),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详解】A、农田径流可能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而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A错误;
B、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无机物而净化水质,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而净化水质,B错误;
C、多年生水生植物生长周期更长,吸收的的重金属更多,浓度比一年生的高,C正确;
D、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的过程会降低水体溶氧量,D错误。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属于独栖动物,具有明显的领域行为,同时大熊猫还具有聚集的特性,每个大熊猫种群都有一个或多个聚集中心和不同密度聚集区。

大熊猫将肛周腺分泌物涂抹在地面和树干上进行标记,个体之间可通过嗅闻标记进行信息传递,大熊猫能够根据分泌物分辨出年龄、性别和发情时间等。

7.下列关于大熊猫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B.社群压力会促使大熊猫向高密度聚集区转移
C.领域行为是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D.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评价大熊猫保护效果的重要依据
8.下列关于大熊猫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大熊猫的肛周腺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
B.肛周腺分泌物的量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C.大熊猫不同生理阶段的肛周腺分泌物组分及比例相同
D.肛周腺分泌物可能会影响大熊猫的领地范围
【答案】7.D8.C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

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种群密度的大小可作为人类判断生物有益或有害、保护或防治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保护和防治效果的指标。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很多,对于小型哺乳类、鸟类、鱼类等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这一方法是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比例与样地个体总数中标志个体比例相等的假设来估算样地中被调查动物总数的。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传递过程(萤火虫的闪光)、化学信息传递过程(昆虫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传递过程(昆虫的舞蹈)。

【7题详解】
A、大熊猫是珍稀野生动物,不适宜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A错误;
B、社群压力会促使大熊猫向低密度聚集区转移,B错误;
C、领域行为是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C错误;
D、种群密度的大小可作为人类判断生物有益或有害、保护或防治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保护和防治效果的指标;可见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评价大熊猫保护效果的重要依据,D正确。

故选D。

【8题详解】
A、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有生物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参与传递信息,协调各种功能,这些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大熊猫的肛周腺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大熊猫将肛周腺分泌物涂抹在地面和树干上进行标记,个体之间可通过嗅闻标记进行信息传递;肛周腺分泌物的量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B正确;
C、大熊猫能够根据分泌物分辨出年龄、性别和发情时间等,可见大熊猫不同生理阶段的肛周腺分泌物组分及比例不相同,C错误;
D、大熊猫将肛周腺分泌物涂抹在地面和树干上进行标记,个体之间可通过嗅闻标记进行信息传递,可见肛周腺分泌物可能会影响大熊猫的领地范围,D正确。

故选C。

9.甲藻和乙藻是两种单细胞藻类,为研究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藻类的种群数量都呈“S”形增长
B.单独培养的转折期后藻类竞争减弱
C.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的环境容纳量相同
D.单位水体中的甲藻生物量,混合培养高于单独培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
量会连续增长;
⑵“S”型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由图可知,两种藻类的种群数量都呈现为先培加后稳定的趋势,都呈“S”型增长,A正确;
B、单独培养由于环境资源有限,单独培养的转折期后藻类竞争逐渐增强,B错误;
C、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环境容纳量不相同,C错误;
D、由图可知,单位水体中的甲藻生物量,混合培养开始一段时间高于单独培养,后来又低于单独培养,D 错误。

故选A。

10.互花米草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由于其耐盐、耐淹和促淤护堤作用,曾被世界多地引种,用于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引种后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取代本地植被,已成为我国
备受关注的入侵物种。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互花米草的入侵改变了原有群落的结构
B.互花米草的入侵减少了某些鸟类的食物资源
C.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使用除草剂治理互花米草时需考虑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呈现镶嵌分布的为水平结构。

【详解】A、互花米草的入侵快速取代本地植被,植被改变,原有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取代本地植被,会影响以本地植被为食的鸟类,B正确;
C、互花米草作为入侵物种,影响本土植被生存,影响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减小,C错误;
D、除草剂可能对底栖动物有毒害作用,D正确。

故选C。

11.随着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不断被揭示,人们便致力于将它们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施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可促进种子萌发
B.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叶菜类农产品,能延缓叶片衰老
C.高等植物各器官都能产生乙烯,乙烯可加快果实发育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无籽番茄
【答案】B
【解析】
【分析】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细胞分裂素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分化、促进种子发育;赤霉素作用:促进细胞伸长、抑制休眠;脱落酸作用:促进器官脱落、促进叶片衰老、促进休眠、抑制种子发芽。

【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外施赤霉素合成抑制剂,会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
B、细胞分裂素能延缓叶片衰老,B正确;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无籽番茄,D错误。

故选B。

12.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某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并保持相对稳定。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该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导致演替的重要环境因素是水
C.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和优势种都发生改变
D.演替至荒漠后,群落的生物量与呼吸量基本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此可知,某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某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导致演替的重要环境因素是水,B正确;
C、群落演替是有事取代的过程,即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和优势种都发生改变,C正确;
D、群落演替至稳定阶段时,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大致相等,D错误。

故选D。

13.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如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a表示乙的同化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传递给乙的能量为a+c+e
B.乙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为a
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
D.甲的能量和个体数量都低于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a+c+e是甲的同化量,A错误;
B、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乙同化的能量-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可表示为a-b,B错误;
C、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没有被乙同化,还属于甲进入分解者的能量,即包含在c中,C正确;
D、甲的能量和个体数量一般都高于乙,因为甲为上一营养级,乙为下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14.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化与Na+和K+的跨膜运输有关。

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受到刺激部位细胞膜发生的变化是()
A.K+和Na+的通透性同时增加
B.K+和Na+的通透性同时降低
C.K+通透性增加,K+迅速外流
D.Na+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K+顺浓度梯度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时,
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顺浓度梯度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K+顺浓度梯度外流;产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顺浓度梯度内流,故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受到刺激部位细胞膜发生的变化是Na+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生长。

如果某人存在碘
元素吸收障碍,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该患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B.甲状腺由于功能缺陷导致腺体萎缩
C.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都增加
D.口服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可一定程度缓解症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机体既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A、某人存在碘元素吸收障碍,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将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A正确;B、甲状腺由于功能缺陷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减弱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功能的抑制不会导致腺体萎缩,B错误;
C、甲状腺由于功能缺陷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减弱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功能的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都增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属于含碘氨基酸衍生物,口服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可一定程度缓解症状,D正确;
故选D。

16.泡菜是我国的传统美食,早在《诗经》中就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其中“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制加工的意思。

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盐水浓度不宜过低,应没过“庐”“瓜”
B.“庐”“瓜”切成小块和加入陈泡菜汁,都可以缩短发酵时间
C.若从泡菜汁中筛选出单一菌种腌制泡菜,风味更佳
D.用于腌制泡菜的容器既要方便取放蔬菜,又要能够密封
【答案】C
【解析】
【分析】泡菜(酸菜)的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先增加,后下降至相对稳定。

【详解】A、用盐水短时间处理“庐”、“瓜”,较高浓度的盐水可破坏微生物产生果胶酶,保证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可使泡菜口感更脆,A正确;
B、将“庐”“瓜”切成小块可以扩大白萝卜与腌料的接触面积,陈泡菜汁中含有乳酸菌,坛中加一些陈泡菜汁可以加入乳酸菌菌种,缩短腌制时间,B正确;
C、采用复合菌种腌制泡菜,风味更佳,C错误;
D、乳酸菌是厌氧菌,所以要密封菜坛子,以避免氧对其发酵作用的抑制,因此用于腌制泡菜的容器既要方便取放蔬菜,又要能够密封,D正确。

故选C。

17.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避免杂菌的污染十分关键。

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环在接种前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B.塞入试管口、锥形瓶口的棉花需使用脱脂棉花
C.含尿素的培养基需500g/cm2压力灭菌30分钟
D.为避免引入杂菌,配制培养基时需使用无菌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和灼烧灭菌法。

【详解】A、接种环在接种前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这样可以避免接种环上的杂菌造成的污染,A正确;
B、塞入试管口、锥形瓶口的棉花需使用脱脂棉花,筛棉塞之前也需要通过酒精灯火焰,避免杂菌污染,B 错误;
C、含有尿素的培养基,不能加热灭菌,高温会使尿素分解,通常使用细菌过滤器进行除菌,C错误;
D、为避免引入杂菌,配制培养基时需使用蒸馏水,D错误。

故选A。

18.现代发酵工程可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产品,如图所示的发酵罐正进行葡萄酒的发酵。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乙醇有挥发性,发酵时应持续低流量通气
B.搅拌可使菌种更充分地接触到营养物质
C.若在发酵罐内施以负压,则可提高酒精发酵速率
D.若环境温度过高,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分析题图,图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酒制作前期通入氧气的,以便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排气孔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

【详解】A、产生酒精表明此时已经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不能充气,否则会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错误;
B、搅拌可使微生物细胞与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接触,B正确;
C、酵母菌在发酵液的酒精浓度达到11.4%时不能再产酒精。

在发酵罐上施以负压,酒精从发酵液中挥发出来,酒精发酵速率就由原来的7.0g/(L·h)提高到40g/(L·h),可见若在发酵罐内施以负压,则可提高酒精发酵速率,C正确;
D、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若环境温度过高,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D正确。

故选A。

19.胸腺肽是一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药物,是从健康的小牛胸腺中提取的多肽类混合物。

该药物能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分化,促进效应T细胞形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胸腺肽可能会引起人体产生排异反应
B.胸腺肽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C.胸腺肽对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都有促进作用
D.通过注射胸腺肽提高免疫力的方式属于主动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阻止或杀死病原体,消除异物;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③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产生抗体消除病原体。

【详解】A、胸腺肽是从健康的小牛胸腺中提取的多肽类混合物,可能会引起人体产生排异反应,A正确;
B、胸腺肽促进吞噬细胞吞噬,MHC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B错误;
C、胸腺肽能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参与人体二、三道防线,C错误;
D、主动免疫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D错误。

故选A。

20.GLUT2是一种葡萄糖通道蛋白,葡萄糖经GLUT2进入胰岛β细胞的量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某药物能增加胰岛β细胞GLUT2数量,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在治疗糖尿病时,相对于直接注射胰岛素,使用该药的优点是()
A.能直接降低血糖浓度
B.能避免用药后出现低血糖
C.能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D.能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糖的激素,胰岛素浓度上升能促进细胞吸收血糖。

【详解】A、药物能增加胰岛β细胞GLUT2数量,从而降低血糖浓度,A错误;
B、该药物在血糖浓度高时起作用,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不再发挥作用,与普通胰岛素相比,优点是可避免患者用药后出现低血糖症状,B正确;
C、该药物是增加胰岛β细胞GLUT2数量,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不能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C错误;
D、该药物不能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增加对葡萄糖的敏感性,D错误;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