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思考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学思考_卫兴华

卫兴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学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对财产在个人所有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社会共同占有。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是产权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产权理论未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产权清晰化、产权多元化和产权社会化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前后继起、紧密相连的。
当然,产权改革也不是单向进行的,而应当是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结合进行。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学思考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00872)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5经济研究6组织笔谈。
我认为探讨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问题,既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又要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为其提供理论思想。
为此,笔者结合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并通过国际比较,谈一点经济学的思考。
在近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两次游离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总的趋势之外,失去了本来可以随势迅速发展的有利机遇。
这主要与指导思想和政策上的失误有关。
中国人民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辉煌的科技成就,也有过在世界经济总量中遥遥领先的份额。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也肯定:/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
019世纪初,中国制造业的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P3。
但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腐败统治,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来的列强入侵和掠夺,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比重跌落到了1900年的612%。
而美国在同期则由018%上升到2316%,欧洲由28%上升到62%。
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而中国清政府则在一系列发展政策上作茧自缚,脱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的轨道,变成列强发展的宰割对象。
结果是导致中国自19世纪30、40年代至20世纪前半世纪的100多年中日益沦为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失去了一次发展的大好机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要解放被旧制度束缚了的生产力,改变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使中国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
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相关思考

经济管理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相关思考陈思思(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摘 要: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变为高质量发展,这是党中央立足于实际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做出的重大论断,面对国内国际复杂的背景,我国审时度势,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中国在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就也说明我国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正确的道路,而研究如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新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
进入新阶段,产生新研究,对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研究学习,更深入地体会党中央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一、关于经济转变的内涵及依据1.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特征主要是高速、投资拉动、内需不足,但高速增长阶段让我国在世界崭露头角,为高质量阶段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了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高速追求的更多是速度,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毫无疑问我国在这一阶段成就颇多,比如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高质量追求的是质量,关注的是发展好不好的问题,不仅要保证发展速度稳步,而且要追求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其中的精神,体会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反映的是经济模式的进步,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其一:高质量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总归是螺旋式曲折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发展恰恰符合这一规律,量扩张到一定可能会遇到瓶颈,从而需要去寻求质的发展,一旦不懂得变通,墨守成规,国家只会停步不前甚至于倒退。
其二,高质量发展是保持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可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生态问题,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生态破坏,因此在新时代下党中央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计划,旨在建设一个美丽新中国,不再以生态为牺牲,我国经济才能循环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 的30年。三十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 到强.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发展成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对社 会的贡献有目共睹,在解决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增加税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GDP持续高速增 长、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 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 政府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鼓励和支持.中国民营企业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总结民营经济30年的 发展经验,可以坚定克服前进中困难的信心,更加 明确它继续健康发展的方向。 一、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历程 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一1992年,民营经济成为 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 历史性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和支持 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力的 补充。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内的城乡个 体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 必要和有力的补充。1988年4月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 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 利益,对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确定了
济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
作者简介:候选光,讲师;徐建军,副教授。
万 方数据
山东纺织经济
法规未禁人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 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 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2004 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 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 和管理。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 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宪法中得
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念上的不适应 , 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
2 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不 、 少政府部 门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 , 习 3%左右 ,它们对 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 18 年 0 99 的不到 l 增长到 20 年的 3%以上。在部分沿海 惯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 。结果 以直接干 % 05 0
制经济 , 如私有资本控制 的国有 、 集体企业 、 股份合 致 两极 分化 。在 这种 观念 的影 响下 , 一些地 方 政府 和 些部门在民营经济发 展问题上很难有大 的突破。 作企业 、 有限责任公 司等 ; 三是公有经济采取私营机
一
制运行 , 如公有 民营 、 租赁经营 、 承包经营 、 合作经营
改革开放后 , 最早被冠以民营企业这个称谓 的, 是民营科技企业。2 世纪 8 0 0年代 中期 , 中国的经济 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了城市 ,城乡个体经济有 了飞速发展 , 但私营企业还没有被正式承认。农村经 院校和科研 院所科技人员的改革热情 。一批科技人
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刚刚兴起 的承包制 ,激发了高等 践证明 ,民营经济 已成为吸纳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 员借科技体制改革 的东风 ,从原岗位分离出来创办 部分地 区的工业化 、 城市化进程。近年来 , 随着越来 科技企业或承包国有集体企业。这类企业既不象纯 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 和公益事业 的投
会 的整体发展, 有效地缓解 了一些社会矛盾 。 二、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矛盾
( ) 一 影响 民 营企业发展 的外部 因素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考

相促进和相互统一。经济增长可 以为保护环境提供
更雄 厚 的物质 基 础 ,良好 的环境 可 以为经 济增 长提
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 交了一次又一次的学费。
供更广阔的空间。四是要摒弃长期以来存在的不问 客观条件片面强调人定胜天等不尊重规律的传统观
念, 树立 自觉利用 客 观规 律为 人类造 福 的新理 念 。 五
放 思想 。党 的十七大 报告 指 出 ,解 放思 想是 一大 法
民创造的财富 ; 经济环境好 , 即让广大人 民群众生活 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 物价平稳 、 就业不断增加 等。 二是要摒弃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增长 , 见物不见
宝。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与时俱 进 的过程 ,就 是不 断地 改革 与生 产力 发展 不
保 护人 类 的生产 和生 存环 境 。
继续推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比较快 的速度 ,因为没 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就不可能解决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 中 的诸多 矛盾 和 问题 , 如就业 问题 、 民生 人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问题等。 只有“ , 但 快”会产生许多 弊端和难 以克服的矛盾 , 如环境问题 、 区域发展差距 问题 、 资源和能源的不可持续问题等 。 因此 , 随着人
相适应 的生 产关 系 的过程 ,就 是 不断地 改革 与经 济 基础 不相适 应 的上 层建 筑 的过程 。要继 续保 持 国 民
・
人 的传统观念 , 树立注重人 的全面发展 , 既见物又见
人 的新理念 。 经济增长本身不是 目的 , 目的在于为 其 城乡居 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摒弃长期以来
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
之所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因为我 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支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对能源 、 原材料等的需求。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的典型特征是依靠大量物质资源的消耗推动经济增 长。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 , 对能源和原材 料等一次性资源的消耗大幅度增加 ,而我国绝大多 数资源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 ,资源和能源 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愈益突出。每年我国需要从国外 进 口大量石油 、 铁矿石等能源和资源 , 对外国资源和 能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未来经济增长的风险也越
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考

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考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思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政策思考:
1. 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政府可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实体产业的支持力度等方式,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可以包括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强产业升级等。
2. 提升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采取措施促进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的发展。
例如,鼓励创业创新、培育互联网金融、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等。
3. 加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虚拟经济的创新应用于实体经济中。
4. 优化监管政策: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监管也面临新的挑战。
政府可以加强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等。
5. 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全国人民的科技素
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3月5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应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局面和挑战,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这份建议是我国未来五年和2035年的发展规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球背景下的重大决策,从总体战略高度思考和部署,确定了未来五年和203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学习这份建议等于学习全国两会的最新成果,为把握时代脉搏和实现自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参考。
一、建议的主要内容一、我国发展现状的分析在分析我国发展现状时,建议指出了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transformation、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针对现状提出了改进和优化的政策措施。
二、我国未来五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和方针在建设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体系,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五年(2021-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和方针。
其中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是:建设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未来五年和2035年的发展重点与措施建议提出,未来五年要优化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复杂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同时强调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和提高就业水平,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2035年的目标是“两步走”的战略思想,把2035年远景目标作为第一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建议的重要意义1.稳定与发展并重在疫情、国际形势、经济逆势等多重压力之下,制定五年规划是一个政策性选择。
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是建议中强调了优化产业结构,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匹配,合理平衡,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一些思考

税 ;减轻 中低 收入 者税 负,完善 高收入者个税 征收与监管 ;适 二是劳动 机会的公平 ,劳动力 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在保证 效率 时 开征房产税 、遗产税 、财 产赠予税等财 产税 。按 照全覆盖 、 保基 本、多层次 、可持续方 针,以增强公平性 、适 应流动性 、 的前提下 保障公平有效地调节 收入分配 的必要条 件。再分配具 有社会公 平功能 ,就是要加大税收 等经济杠杆对 收入 分配 的调
保证 可持续性 为重点 ,全面 建成包括社会保 险、社 会救助 、社 节力 度,促进社会公平 。当然 ,再 分配 也要注意促 进效率 。如 会福 利制度在 内的、覆盖城 乡居 民的社会保障体 系。进一步加 果把再分 配调 节力度搞得过大 ,出现奖懒罚勤效 应,就 会既损 大对贫 困地 区和 “ 三 农”的财政支持 ;加大教育 、医疗 、就业 、 区倾斜 。 害初次分 配的公平性 ,从而也会损 害效率 ,反过来影 响再分配 都促进效 率与公平有机结合 ,才能 促进国 民收入合理 分配 ,最 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又有利于促进社 会和谐 。
一
那么短时期 内居民不必过于忧虑入 不敷 出的情况 ,也不会 出现 大的经济波动 和危机 问题的 。 2 . 我国 目前总体经济形势 良好的原因 在西方 国家经济危机 的冲下之下 ,我国 的经济发 展势 头非
、
目前总体 良好的经济形势
1 . 稳 定 良 好 的 总体 经 济 形 势 的具 体 表 现
参考文献 :
扶 贫开发等方 面的支 出,并 重点 向农村 、边远 、贫困、民族地 的调节 能力和社会公平 的功 能。所以 ,只有初次分配 和再分配
三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 中的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要 正 确 处 理 收 入 分 配 中 的 效 率 与 公 平 关 系 ,就 要 完 善 收 入
关于如何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关于如何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为何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义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指标达到最优水平,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生产效率、科技创新、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
相较于单一追求经济规模扩张或者GDP增长率的数字化发展模式而言,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不同层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扩大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质量和效益,在生产、服务、营销等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为何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1. 提升产业水平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不同层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在产业层面上通过技术革新、结构优化等手段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商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加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当前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严重,若只是追求经济增长,将降低经济效率与可持续性。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剩余物资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减轻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增强市场竞争力高质量发展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通过在产品质量、价格、工艺、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增加用户体验和忠诚度,强化品牌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综合影响力。
4. 提高国际影响力高质量发展可以提高国际影响力,让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更有话语权,引领全球高科技和产业趋势。
将中国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增加品牌的参与度,提高品牌密度,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第 6 0号 ( 1 9 总 6 5号 )
关于 中 国 经济 发 展战略 的 思 考
内容 提 要 :本 文论 述 了 中国经 济发 展 战 略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 小平 理 论 对 中 国经 济 发 展 战 略 的 贡献 , 析 了实 邓 分
施 中 国经济 发 展 战 略取 得 的成 就和 存在 的 问题 以及 实 施
维普资讯
,
9
勋 f 6
DRC
DEVEI OPM ENT RE EARCH S CENTRE OF THE S TATE
Co U N CI . L PRC
国务 院发展 研 究 中心
调查研究报告
内部 资料 2 0 0 2年 4月 2 4日
分 “ 三步 走” 基 本 实现 现代 化 的 战略 目标 和 战略步 骤 :第
一
步 , 1 8 ~1 9 从 9 1 9 0年 国 民生产 总值 翻 一番 , 决人 民的 解
一
3 一
维普资讯
温饱 问题 ; 二 步 , 1 9 年 到 2 第 从 1 9 0世 纪 末 国 民生产 总值 再 翻 一番 , 民 生活达 到 小康 水平 ; 三步 , 2 人 第 到 1世 纪 中叶, 人 均 国 民生产 总值 达 到 中等 发 达 国家水 平 ,人 民生活 比较 富裕 ,基 本 实现现 代 化 。然 后 在这 个 基 础 上继 续 前进 。 2 .地 区协调 发展 的战 略思 想 。为 了更 好地 实现 “ 步 三
同社 会 阶 层 其 含 义 也 不 同 。8 0年 代 初 ,对 成 就 应 包 括 的 方
面在 国 际上 基 本取 得 共 识 ,它包 括 :人均 收入增 加 ; 由于 经 济增 长 人 民普遍 受 益 ,贫 困减 少 ;促 进 技 术进 步 的能力 加 强 ;国家 自立 的程度 高 ;极 大地损 害 许 多发展 中国家 的 那 种 激 烈 的社 会 冲 突 得 以避 免 。 以上 所有 这 些看 法都是 对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我国宏观经济形势](https://img.taocdn.com/s3/m/ff4a29b2240c844769eaee95.png)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即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科学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该何去何从。
如何充分发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为此本文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有所启发。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球化;宏观经济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已达到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宏观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巩固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实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 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1 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又有刺激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行调整,可以将经济发展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速度之上。
防治经济泡沫的出现,同时也可对有效避免经济发展的大幅度波动,即保障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保障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在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几点思考

关于在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几点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简称国史研究,又称当代中国史研究,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境内社会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为对象的历史研究。
由于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发展着;更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所以,国史研究的意识形态性要比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研究强烈得多。
正因为如此,对国史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都存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
计划经济的历史评价问题,便是其中一个分歧很大的问题。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深刻的、全方位的。
我国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间如果从1950年统一财经算起,长达42年;如果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也有39年,时间均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57年的70%左右。
因此,能否正确评价我国一度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关系到对相当长一段国史的评价。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作出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决策。
经过14年来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事实说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完全符合我国当时和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
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了综合国力,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任何留恋计划经济体制的想法,都是既缺乏理论根据又缺乏事实根据的;任何试图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都是既不利于跟上时代脉搏又违背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当初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就错了,几十年来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就毫无意义了呢?是否意味着实行计划经济只是从理论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的,只有束缚经济活力的弊病而没有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巨大作用,只有凭主观意志办事的失败教训而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成功经验呢?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给予正确回答,不仅对那段国史的评价难以做到公允,而且不利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达9%以上,但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具有它的必然性,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
因此,理性地思考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
一、正确认识经济增长模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其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来衡量。
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要素投入增长模式,另一种是知识投入增长模式。
要素投入增长模式,主要以劳动力、机器、能源及其它物质生产要素(如钢铁、水泥及煤等)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实物资源为主,但没有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将很容易受到报酬递减定律所支配,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综合要素劳动生产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率亦随之下降。
知识投入增长模式,主要是依赖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及应用,使每单位生产率提高、效益增加。
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是靠知识投入和技术进步,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合方式及生产方法。
知识与技术的累积及使用愈多,价值增值愈多,产量增加,单位成本不增加而降,称之为报酬递增定律。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特区为试点,由供给制产品经济逐步过渡到交换制市场经济,并且不断引进外资及技术,成为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过去二十年来我国的出口产业,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13%。
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生产全球2/5的鞋类,一半以上的玩具及近1/5的成衣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释放大量的经济资源,使农业的过剩生产力不断投入工业和城市,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增长率。
此外,外资的不断涌入,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增长。
因此,我国过去20多年来的持续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
这种要素投入增长模式,主要取决于工资水平及要素价格。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亦是东亚工资水平最低的地区。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新探

手 消 费的 资源少 了,也就 是人们 的生 活 水平 降低 了,那 它又跟 就
业 率 提 高 有 什 么 关 系 昵 , 就 业 率 的 提 高 就 是 把 本 已经 减 少 了 的 资
我 们用 实实在 在 的资源 产 品,换 来一 大堆 只是 人家用 纸随 随便便
度 ,按 照前 面的分 析 ,消费 资源所 占总资源 比例 甚少 ,故 出现 需
求 乏力 ,需求 决定 供给 的现象 。所 以这两种 表现 都是不 成熟 的,
供给 与需 求本 不该 是谁决 定谁 的,而应 该是 相互促 进的 ,在消 费 与投 资平 衡的状 态下 。生产 资源 与用 于购买 产品 的消费 资源之 间
源分 给 了更 多的人 。 综 上 所述 可 以发现 ,生 产者 占有 了 国民收入 的更 多部分 ,而 消 费者 占有更 少部 分 ,生产 者获 利大 部归工 厂所 有者 ,而消 费者 则大 多是 普通 工人 ,于 是贫 者更贫 ,富 者更 富 。于是我 国就 人为 地 走进 了资本主 义 的困 境, 生产所 占资 源过 多 ,而消费 所 占资源
个 作 用在 商品 市场 是 巨大 而不 可或 缺 的,但 能改 善我们 生活 质量
促进幸福 的只有 商品和 资源 。
再 说 说 投 资 增 加 就 业 的 问题 ,投 资 的 钱 进 了 哪 里 ,进 了 生 产
机 构 ,促进 了生 产 , 自然 要雇用 很多 工人 ,就业 就增 加 了。但 这 里 是有很 多 问题 的 ,货 币资本 的作用 是引领 资源 的流 通与 配置 , 我们 把 国民收入 的较 多 部分投 入 了投 资,那 么资 本就会 引导 更多 资源 流 向生产 ,但 总资源 是 一定 的,那 么用 于消 费的 资源就 必然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和思考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和思考作者:黄细嘉来源:《老区建设》2020年第18期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内涵十分丰富,意义非常重大,要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并用于指导江西发展实践,促进真正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涵的认识首先,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里明确指出是以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并不是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提出这个“主体”的说法就是说明,随着外部环境风险加剧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
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通过内需潜力释放,稳住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盘,才能稳定我国的国际战略竞争力,才能够使我国经贸的压仓石在国际市场地位不会降低、作用不会减弱、影响不会消减。
有了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扩大,必然产生引领并促进国际大循环新动能。
国内循环为主,会是一定时期的现状,或是一个大国经济和大型经济体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但不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促进双循环才是我们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内大循环在本质上也是开放的,它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内部循环、搞封闭运行,更不是在中美争议加剧、美国对我国掀起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等打压政策下搞中美脱钩。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需要全球化,全球化也不可能现在就终结,因为世界发达国家均是全球化的结果,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受益于国际循环和全球化。
但本轮全球化已经40多年,全球化也走到一个拐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感通过全球化获得的利益已经饱和,因此对全球化要作渠道调整和规则改变,而以我们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觉得正好,还需要这样的全球化,暂时不调整挺好,这就是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
在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安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
一、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调控了经济运行,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我国还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安排,积极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改革开放和外部经济合作改革开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资金和技术,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拓展了对外贸易,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三、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注重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
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还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战略安排,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我国还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创新发展。
总结回顾,新我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贯穿了整个发展进程。
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城乡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举措,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个人而言,我深刻认识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战略。
通过本文的多角度探讨,相信读者对新我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形势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1. 引言1.1 当前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关键地位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在我国GDP中占比超过60%,在创造就业岗位中更是占据着绝对比重。
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民营企业灵活、创新性强,能够更快更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支撑。
民营经济也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贸易投资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经济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必须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1.2 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民营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难、成本上升、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环境的改善,民营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红利,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竞争优势。
虽然民营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多发展机遇。
关键在于民营企业要有效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 减税降费:政府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减轻民营企业经营成本。
针对小微企业,政府可以实行免征或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
2. 政策红利:政府对于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提供创新补贴、科技奖励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水平。
3. 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向民营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促进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策略的调整和思考

当时 中国经济 崩溃的局 面和建立发 展社会 主义经济 , 这 一
变为重点 发展 重工业 , 以钢为纲 , 造成了后 来国民经济的严
重失调 , 引发了后来 的经济策略的改革.
2 解 放 生产 力 . 发 展 生产 力
经济改革 阶段 ( 1 9 7 8年 一 1 9 8 9年 ) ——解 放生产力 , 发展 生 产力 ; 第 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阶段 ( 1 9 8 9年 一 2 0 0 2
中,马克思强调理想社会 的最高成果 是建立在个人全 面发 展和他们共 同的社会生产 能力成 为他们的社会财 富这一 基 础上 的 自由个性 . [ 2 悌 页 I ‘ 另起 炉灶 、 统筹 兼顾 ” 是 为 了挽 救
而全面的发展. 为了打破 当时经济发展 的思 想枷锁 , 邓小平 的经 济思想的落脚 点是 发展生产力 ,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
年) ——发展是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第 四阶段社会 主义 经济调整阶段( 2 0 0 2 年至今 ) —— 实现 经济社会 和人 的全面
发展. 1 另起炉灶、 统 筹 兼 顾
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 ,第 二代 领导 集体 从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实践 出发 ,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同中 国建设的 实际相结 合 ,第二代领导集 体的经济发展 策略主要体现在
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实现共 同富裕.
邓小平指 出 ,我国处于并将 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社 会主要的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 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 邓小平 同志指 出“ 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 滞 “ 页 . ‘ 所 以社会 主义 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8 ) 00 1 (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 院.北京
【 摘
要】 自中央苏区时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但仍
然存在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 规划 )周期与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府任期 的时间不一致 ,计 划 ( 规
划 ) 与实际存在矛盾 ,地 方与 中央计 划存 在偏 差 ,公 平 与效率 的协 调兼顾 方 面有失偏 颇等 问
一 一
中央苏区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 军民
边 开展 军 事 和政 治 斗争 ,一 边 注 重 根据 地 的经
步改进 经 济社 会 发 展 计 划 的制 定 和实 施 提供 了
l 、计 划 管理 经济是 一种 历 史 的延 续
济建设 ,为斗争服 务。实践 中所逐步形成 的有计 划地发展根据地经济建设 的思想 ,为长征 后陕甘 宁边 区的建立及其经济发展提供 了必要的思想 准
・ 一
些基本作法 ,积 累了一定的计划管理经验 ,为
收稿 日期 :2 1 —0 0 1 6—1 5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完善县级 财政体制 与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研 究 ( 题编号 :1BL0 ) 阶段 课 IJ02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
慧 (90一 ) 18 ,女 ,湖南长 沙人 ,中央财经 大 学博士 后 ,管理 学 博士 , 究方 向:国民经 济理 论 研
义计划经济等模式来发展经济。有学者提 出,这 用和优势。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 的有机结合 ,可
是 “ 陕甘 宁模 式 ” 的放 大 版 。而 实 质上 ,这 与建 以充分发 挥二者 的长处 和优势 ,促进经济持 续、
国前对新中国经济管理体制 的探索和设计 有着一 稳定 、协调地发展。改革开放前的五个 五年计划 定 的关系…。新中国成立的头 三年作为 国民经济 中 , “ 一五”计划 的实施效果最好 ,而这一期 间 恢复时期和新经济体制 的初创时期 ,政府通过没 恰好同时运用 了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两 种手段。 收官僚资本 、土地 改革 、统一财经、外 贸管制等 改革开放后 ,我 国的经济高速发展 ,也得益 于这 改革措施 ,不仅从根本上改变 了旧中国半殖民地 两种手段的协调配合。政府这只 “ 有形之手”是 半封建社会 的经济形态 ,还建立 了与当时社会生 使 国民经济 的宏 观调控成为维持经济 高速发展、 产力水平相适应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即在国 平稳 增 长 的关键 所在 ,也是弥补 “ 场失灵 ” 市 、 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的所有制结构和 建立和谐社会 、实现科学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手
【 关 键 词】国民经济;战略布局 ;五年规划 【 中图分类号】F2 【 1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9 — 31(0 1 4— 03 0 05 16 21 )0 04 — 6
一
、
我 国 制定 和 实 施 国 民经 济发 展 计 划 ( 规 成立 初期 搞 的计 划 经 济 ,实 质 上是 对 新 中 国 建立
划 ) 的经验 总 结
前长达 2 2年的中央苏区时期和和陕甘宁边区时期
从 中 央苏 区时 期 关 于 有 计 划 地 发 展经 济 的思 有计 划 地发 展 经 济 的 思 想 与尝 试 的延续 、继 承 和 想形 成 ,到 陕甘 宁边 区 时期 对 经 济 实 行 计划 管 理 推广 ,有计划 地 发 展 经 济 也 与 中央 苏 区 和 陕 甘 宁 的初 步尝 试 ,再 到 新 中 国成 立 后 国 民经 济 发展 十 边 区时期 的经济 体制 一脉 相承 。 二个 “ 五年 计划 ( 划 ) ,我 国积 累 了丰 富 的 实 规 ” 施 国 民经 济 发 展 计 划 与 规 划 方 面 的 经验 ,这 为 进
研究
4 3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模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 14 年后我 国沿用合作化、大跃进和人 民公 99
轮 ,鸟之 两翼 ,缺一 不 可。
历史经验也表 明 。二者并 不是互 相排斥 的 ,
社 化运 动 、工 商 业 的公 私 合 营 和 国有 化 、社 会 主 而是互补的,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发挥着各 自的作
第2 7卷 第 12期 3
21 0 1年 8月 Fra bibliotek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J un lfH n nFn nea dE oo c U i r t o ra u a i c n cn mi n e i o a s v sy
2 Ⅳ0 1 2 7 .3 Aug 2 . 011
关 于 我 国 国 民经 济 发展 计 划 的思考
题 。应协调 计划 ( 划)期 与党代会 、人代会及 政 府任 期的 时间 ,注重 长短 结合 、标 本兼 治 , 规
通过体制创 新构建和谐的 中央与地方关 系,并准确把握政 府与 市场机制 的平衡 点 ,兼顾公 平与 效 率,为今后 不断改进 国家计划和宏观调控 工作 、实现 经济社会发 展规 划指导 国民经 济社 会发 展作 用的最大化提供有益的思路。
独特 的研 究 视角 。
新中国成立之 初 ,鉴 于 当时 国 内外 的形势 , 备。陕甘宁边区时期 ,以中国共产党一元化 领导 我国采取 向苏联 “ 一边倒 ” ,实行 一切 向苏联学 的适合农村条件和战时环境 的经济体制 ,分散 落 习的政策 ,采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 后的个体私营经济 为主体 的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 , 呈现 出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 的色彩。这一选择对 统一领导、分散经 营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这一 新中国成立后 l O年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了 时期对计划工作 的认识与理解在 中央苏区有计划 积极 的促进作用 。然 而 ,梳理 中国共产党有计划 地发展根据地经济思想基础上更为深刻 ,形成 了 地发展国民经济 的脉络 ,我们 就能发现 ,新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