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比较题系列18 孔子与老子的异同等比较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
哲学类别
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通过“格物致知”通明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首要主张
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的官方学说
8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世界本原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相似
之处
⑴都生活在春秋时期。⑵都是思想家和学派创始人。⑶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⑷都认为历史不断推进。⑸都反对严刑峻法。⑹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85、比较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政治思想主张上的异同
儒家
法家
治国思想
“以德治民”,实施“仁政”,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以法治国”,并主张“法不阿贵”
所处地位
理学的创立者
理学发展到顶点、极端
作用影响
要求个人修养要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
相同
(1)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主张:都承认“理”的存在,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都提倡一种高调的道德理想主义和严厉的文化保守主义。(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4)道德主张:程朱理学主张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陆王心学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5)影响: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联系
心学也是理学,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对理学的批判和继承。二者之间有着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
88、儒家思想的“德治”与现代“以德治国”的本质
儒家“德治”思想
现代“以德治国”
内容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阶级利益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目的
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维护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等现实政治服务
内容
“礼”“仁”“仁政”“民本”等
增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
特点
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大多是关于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地位
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儒学独尊,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对待君主
民贵君轻
强化君主专制
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相同
都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向前发展的;都主张改良旧制度;都是在封建经济发展、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等背景下产生的;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历史比较题系列之18--孔子与老子的异同等比较
84、孔子与老子的异同
孔子
老子
国别
鲁国
楚国
著作
整理出《诗》等“六经”
《道德经》
主张
政治思想
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无为而治”
哲学思想
不否认天命鬼神存在,对鬼神敬而远之
“道”是万物的本原,否定了“天命”
伦理思想
贵贱有序
无贵贱之别
地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原因
⑴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⑵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86、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先秦儒学
汉代新儒学
主民本思想“仁政”等“真理”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