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诗章》中古典文化的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诗章》中古典文化的中国.
【摘要】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杰弗逊民主主义一起,构成了庞德社会理想的三大来源。

他在儒学里看到一种充满和谐与秩序的美,这种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简朴的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也是他不满意西方现代社会的现实,而回归传统的一个取向。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中国古典文学《诗章》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一、庞德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宿命
埃兹拉•庞德是一位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

庞德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

他从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相互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庞德和中国文化有特别的情分,这是因为在庞德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跨国际的诗人身上,终其一生中国的文化和诗歌都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那成了他自己所称的“宿命”。

庞德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开始于他在威尼斯稍作逗留转来伦敦之后。

当时英国的汉学研究在西方处于领先地位。

他先是受知名的东方学者劳伦斯•尼用影响,接触了中国和日本的绘画艺术,后来读
到了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

作为第一部为西方读者写的此类著作,翟理思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文学名著或片断的英译文,相当适合中文不错的庞德。

在伦敦新结识的诗友爱伦•厄普沃特把这本书介绍给他,两人于1913-1912 年间相识。

由这里,庞德迈出了朝拜中国的第一步。

1913年,就在庞德几首新诗问世和“意象主义者”这个新奇名称浮出水而后不久,他有机会得到了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教授的全部遗稿。

费诺罗萨是西班牙裔美国人,曾在日本东京大学任哲学教授,在研究日本文化艺术过程中发现了中国
文化在其中的影响,进而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学,写有大量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笔记,及从日文转译的中国古典诗的泽稿。

恰逢费诺罗萨夫人偶然间读到了庞德发表在《诗刊》上的诗作,觉得甚有东方风味,是继承她亡夫遗志的最佳人选,于是慨然以所有文稿和笔记相赠。

当时庞德已经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强烈兴趣,只可惜语言造成隔阂。

这些现成的研究成果和汉诗直译手稿,无 1915 年。

庞德进而从费诺罗萨 150 多首中国诗歌译稿中精选了 19 首,加工整理出版,题为《中国诗抄》。

二、庞德《诗章》中的社会理想
就在《中国诗抄》问世的当年,也是他开始系统学习儒家经典的同一年(庞德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时,就初步接触过孔子的著作),庞德动手开始了《诗章》的写作。

他写信告诉别人:“我也在为一首硕大丰富、其长度无法计量的诗歌做工作,如果它不会变成一个令人生厌的东西,它将占去我今后四十年光阴。

”事实上,从 1917 年发表《诗章》最初篇算起,到 1970 年所有未完成的诗稿相继的问世,时间跨度超过了整整半个世纪。

这部长诗累计有 120 章,分别作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境况,却伴随着庞德一生的遭遇相思虑。

《诗章》虽然缺乏一般史诗所具有的历史性情节,但无疑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次严格的全面审视,也是作者个人心灵颠沛流离、跋涉彷徨的一个实录;《诗章》开头部分就出现了荷马史诗《奥德修斯》一个片断的译文,表明作者继承的不仅是中世纪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行吟诗人的传统,也有志追随史前更古老的希腊漫游歌者,同时也暗示,史诗的主人公(即庞德自己)是一位现代的奥德修斯,他处在文明的欲海横流中迫切需要回归家园,当然是精神的家园。

不管应该如何评价庞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亲墨索里尼的法西斯言论,本质上他属于西方 20 世纪初那一代反叛的青年,对畸形发展的工商业文明和市民社会采取抵制和批判的立场,尖锐揭示隐藏在物质繁荣底下的精神荒芜,与此同时又致力于重构已在市场经济的恶性膨胀中受到侵蚀而颓败的艺术文化和精英传统。

构成《诗章》第二部分的第 8至 11 章“文艺复兴篇”,就通过对威尼斯一位艺术庇护者的赞颂,表现了和人文主义传统的认同。

第 14 至 17 的三个诗
章仿佛是但丁《神曲》的中型仿作,其中一部分也有个叫“地狱篇”的标题,其
中的地狱是现代工业国家英国的伦敦,而天堂则是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

选择威尼斯这个海上商业都市而不选佛罗伦萨这个艺术名城,乃是因为庞德
并不绝对地否定经济生活。

相反,他主张民主制度和现代经济生活的必然联系,
主张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这方面,《诗章》里不少篇章是表达庞
德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通过对杰弗逊、亚当斯等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的字
迹和思想的追忆和概述,表达了对真正的民主政治的向往,认为惟有他们这些民
主主义者,才会让实行的经济政策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为整个社会广大人民谋利,而不是为少数寡头谋福利。

但遗憾的是,庞德在这里走入了误区。

他竟然认为,
意大利的墨素里尼政权推行的一系列施政措施是符合杰弗逊的民主主义精神的,
并因为历史上犹太人通过发放高利贷而聚敛财富,对反犹主义采取同样态度。


题涉及墨索里尼及希特勒上台伊始搞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欺骗性。

庞德作为一个真诚的诗人,毋宁说是受骗者,或狂热的迷信者。

他有自己的
观念和理想,却误把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当成了实现理想的可靠途径,那自然
难免南辕北辙了。

《诗章》从第 74 章以后的各章,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这时候的庞德成了接受惩罚的囚徒、精神病医院的住院患者、假释犯、退隐的老者,但同时又是位孜孜不倦的诗人、幽闭静思的反省者、浴心经典的学者、后现
代诗坛的教父。

其中第 74 至84 章是著名的《比萨诗章》,以庞德战后被美军
关押的监狱所在地比萨命名。

这正是他从诗歌创新、文化批判和社会改革的急先锋失足沦为法西斯帮凶的
一段惨痛教训的自我剖析,是一次穿越灵魂黑夜的荆棘路上的滴血行程,真诚、
迫切、痛心彻肺而坦荡磊落。

1948 年问世后,于当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首次颁发的博林根文学奖。


名候审犯人的作品竟然荣膺大奖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今天公正地看却并不偶然。

经历了所有这一切的荣辱得失,穿过了漫漫长夜的内心炼狱,历经沧桑的皱纹深
深镌刻白发覆盖的前额上,诗人的目光变得平静澄澈,又遮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令我们深为感动的是,在如此漫长的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写作和思考过程里,
中国的古典文化,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始终在庞德丰富多元的视野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充当着批判的利器和理想的规范。

因而《诗章》也贯穿着对
孔子思想的肯定和赞颂,通过作者的想象,在现实的彼岸矗立着一个理想的古典
中国的形象。

《诗章》的 12 至 23 章就提出,相对于现代商业文明和市场竞争的漫无尺
度造成的社会混乱,孔子强调社会秩序、家庭伦理和个人自律的道德哲学是实现
稳定、完善的民主社会的保证。

其中第 13 章相当完备地概述了《论语》记载的
孔子的言行。

第 52 至 61 章专门题为“中国篇”,内容是儒家有关典章制度的
重要著作《礼记》和中国从古至清代的历史:经过庞德理想化的繁荣昌盛的中国
古代社会,既是孔子思想的成功体观,也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学习样板。

《诗章》
第 72 至 73 章,又以意大利文叙述了《礼记》和《论语》的思想内容。

在《比
萨诗章》中,还特别提到,“没有人比孔子对民族做的贡献更大”。

很清楚,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杰弗逊民主主义一起,构
成了庞德社会理想的三大来源。

他在儒学里看到一种充满和谐与秩序的美,这种
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简朴的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也是他不满意西方现代
社会的现实,而回归传统的一个取向。

早在 1900 年,年轻的庞德回答母亲写一
部“西方史诗”的建议时,就反问道:“西方有何德何能,值得为其修写史诗?”这促使他转向东方寻找楷模。

由此,在《诗章》中,呈现出一个文化的中国,一
个古典文化的中国。

那肯定不同于 20 世纪以来的现实的中国,也不同于诗歌世
界里曾经吸引他的意象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庞德著黄云特译.比萨诗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刘岩.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罗伯特•斯比勒著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0.6.
作者简介:陈波(1979——),女,河南籍,硕士,西安市行政学院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作者联系方式:陈波,陕西省西安市科技七路高科朗山,邮编:710000,邮箱:********************电话:151****1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