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5鱼我所欲也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式、逐层深切论证论点的方式。

3.明白舍生取义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明白舍生取义的道理。

2.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调动已有的知识积存,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文意。

运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分析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明白作者论述的道理。

朗诵背诵课文。

【学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在横线上补充你以为重要的字词。

苟.()得所恶.()有所不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故而不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将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我所欲.也不可得兼.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
死亦我所恶.有所不辟.如使
..人之所欲凡能够得生者.
由是
..贤者贤者能勿丧.耳.
..是故
..非独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万钟
...得.我
..则.不辨礼义何加
..焉所识穷乏者
乡.为身故是.亦不能够已.此之谓失其本心
..
3.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万章下》)孟子以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他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确实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需遵循的正途。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达而》)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与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江湖义气是不同。

教师家长
评价签字
日期2015年11月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朗诵《鱼我所欲也》,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3. 合作探讨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什么缘故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谈谈孟子“舍生取义”的观念在现在时期有何新内涵。

4.释疑解难
5.小结
三、课堂巩固
1.找出文中其它古今异义的词语,写在下面。

例如:句子:一豆.羮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古义:今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
2.说明以下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通 : 万钟那么不辨礼义_____通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通 : ______通 :
乡为身故_______通 :
3.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会随着语境的转变,意思和用法也随之发生转变。

请阅读《鱼我所欲也》,结合所学文言文,依照例如的方式,找出文中其它一词多义现象。

(至少再找出3处)
故不为苟得.也
例如:(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4.翻译以下句子的意思。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乡为身故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够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5.文意明白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的?如此的方式有什么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
辟也。

”句中“”确实是指“义”,“”确实是指“不义”。

(3)文中表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语句是
(4)文中表现“人不能财迷心窍”思想的语句是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引用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
;缘故是。

四、拓展延伸。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能够得生者何不
用也?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能够
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若是)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情愿)之乎?必不为。

何故?那么冠履不假设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那么天下不假设身之贵也。

争(争辩)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说明加点词。

我所欲.()凡能够得生者.()贤者能勿丧.耳()今谓.人曰(()
2.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译文:
3.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说明观点,具体来讲是用舍鱼而取熊掌那个比喻来论
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切,第一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第二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宝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宝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4.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一样的观点。

你以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咱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什么缘故?
教师评价家长签字
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