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平湖龙湖学校初中部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平湖龙湖学校初中部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
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
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理解:这句话表现出了讲学家因能正确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拥有的谦虚和自信,所以被人们所信服。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理解:河中石兽最后被打捞成功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
石头在水流的反冲击力下,终会被冲到河的上游。
C.古人岂欺我哉! 翻译: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理解:刘翀只会死读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变通,种种实践都失败了。
他却一直不悟,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写书的古人在欺骗他。
(3)从甲文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遇事不可“________”,老河兵依靠自己丰富的实际经验方才判断出沉石的正确打捞地点;乙文告诉我们“ ________”的道理,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
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________。
(①②空用原
文问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说:谈论。
③化:融为一体。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则商也日益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水陆草木之花一老河兵闻之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陈康肃公善射
(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
4.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竟:竟然
C.转转不已已:停止
D.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5.阅读《短文两篇》,回答下列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社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C.亭亭净植植:种植
D.宜乎众矣宜:应当
(2)下面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一文,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篇,引出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的阐发,为表达主题作准备。
D.《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厌恶态度。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7.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尧殛鲧于羽山①,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凡大河、漳水、滹沱②、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
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注释】①尧殛(jí)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
②滹沱(hū 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
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
流入河北平原。
(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B.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C.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D.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B.棹数小舟棹:划船
C.其泥岁东流岁:年
D.此理必然然:这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8.古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以为且噬己也,甚恐(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顺流下矣以为且噬己也
B.至则无可用至石之半
C.渐沉渐深耳技止此耳
D.蔽林间窥之然则天下之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9.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夏日赏荷李盛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对下列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甚爱牡丹
B.中通/外直
C.陶后鲜/有闻
D.荷花/为雨所洗
(2)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蕃:多)
B.亭亭净植(植:种植)
C.宜乎众矣(宜:应当)
D.少时,雨过天晴(少时:不久)
(3)下面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可以远远地看望,但是不能亲近而庄重地和它玩啊。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把[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称荷为“花中仙子”,这都是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莲花、荷花的什么特征?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的文体是________,《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调素琴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亭亭净植 ________
(3)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4)“莲,花之君子者也。
”如果请你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5)表述志向和情操时,作者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的比较含蓄,这种写法是什么?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①夜戏
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②,余道镇江往兖③。
日晡④,至北固⑤,舣舟江口⑥。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⑦。
余大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⑧。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奚携戏具⑨,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⑩。
锣鼓喧阗⑪,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⑫,翕然张口⑬,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
②崇祯二年:1629年。
③兖:即兖州。
④脯(bū):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
⑤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
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
⑦噀(xùn):喷水,喷吐。
⑧漆静:漆黑寂静。
⑨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
⑩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
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
⑫摋(shā):揉。
翳(yì),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
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
②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
③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
④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D.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
(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
④啮沙为坎穴________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A
解析:(1)终了,最后;②
(2)A
(3)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
2.B
解析:(1)B
(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
(4)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言之有理即可。
3.C
解析:(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
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4.B
解析:(1)B
(2)A
(3)D
5.C
解析:(1)C
(2)D
(3)D
6.B
解析:(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7.D
解析:(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