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困境与应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困境与应对
崔林
【摘要】传统的文献传递工作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知识产权风险、文献获取途径或来源的变化以及用户对文献需求的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更好地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功能和价值,图书馆应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采取措施应对相关变化给文献传递工作所带来的困境,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文献传递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Traditional document supply service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sks, the changing ways or sources of document acquisition, and the changing users' needs. Som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se challenges should be adopted by libraries to provide better document services to meet users' needs.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1(031)015
【总页数】5页(P184-188)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文献传递;困境;应对
【作者】崔林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9.23
文献传递一般是指获取在本地不易获取的文献资料的过程或服务活动[1]。

从图书馆的角度,文献传递服务是图书馆为尽量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将外馆文献通过不同形式与途径传递给本馆读者的一项服务[2]。

文献传递服务克服了单个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不足的局限性,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读者)对相关文献资源的获取。

网络环境下,随着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及其电子传递方式的发展,文献的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传递效率大大提高,理论上给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却表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文献传递机构其文献传递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大型文献传递机构的文献传递量每年下降10%以上[3]。

造成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数量下降的因素,有学者认为主要有:著作权的大宗交易(big deal)模式、回溯期刊数字化、电子书和图书的数字化、开放获取出版、文献传递中的著作权及数字著作权问题等[1]。

文献传递服务在网络环境下遭遇的上述困境对所有国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相比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为用户所需求的文献资源相对较少,在文献传递服务中主要处于需求方(或买方)的地位,因而遭受的不利影响程度更深[4]。

如何应对文献传递服
务面临的困境,更好地实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于用户的功能,是我国图书馆界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拟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困境进行进一步揭示,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或方法,以期对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有所裨益。

2.1 文献传递的知识产权风险
文献传递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对文献资源通过电子形式进行传递过程中可能构成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侵犯。

为保障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的利益,多数国家都规定了作者对其作品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文献传递服务常常导致与作者这一权利的直接冲突而构成侵权。

例如:根据2008年1月新修改的《德国著作
权法》(53(a) 节):除非在例外情形下,电子文献传递将不再被允许,只有以法定许
可的方式通过邮递或传真进行的文献传递才是合法的。

电子文献传递的例外情形主要针对个人(非商业)使用的,当出版商不能为个人用户提供所需电子文献时,就可以由图书馆通过电子方式对此文献进行传递[5]。

就文献的复制而言,依新修改的德国著作权法,图书馆为文献传递(包括邮递、传真或电子形式)而进行的复制都必须由文献收集协会(例如V G Wort)支付许可费[5],即未经许可不得为传递目的对相关文献进行复制。

我国2006年通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也明确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个人将著作权人的作品等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6]。

作为例外,该《条例》第7条规定,图书馆等机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7];《条例》第6条也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等需要,通过信息网络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也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8]。

就文献复制而言,依上述《条例》(第7条)的规定,图书馆等机构只能出于“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的情形下才能以数字化形式对本馆合法收藏的作品进行复制。

依上述德国和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文献传递的行为,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情形都是侵犯权利人著作权的行为。

同时,相关法律都对图书馆以数字化形式的复制行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也不利于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传递,将可能使目前图书馆开展的许多文献传递服务活动被置于侵犯权利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的风险之中。

2.2 文献传递知识产权风险的应对策略
本文认为,应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递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的主要策略有: 其一,修改著作权法,扩大作品合理使用的范围。

相比传统时代,网络环境下作者的著作权因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得到了扩张,基于社会公众(读者)和著作权人利益平衡这一著作权法的理论基础,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围在网络环境下也相当相应的进行扩展,以彻底维护社会公众对知识的接近(获取)和著作权人权利的平衡。

许多发达国家的著作权法对此都进行了充分考虑,如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第404条)规定:图书馆能够为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目的制作
并传播数字形式的复印件[9]。

而加拿大法律则要求应“合理对待为研究或私人学习目的而不构成侵犯版权的行为”,并认为“研究”目的可以包括某些商业运作[1]。

这些规定毫无疑问都扩大了图书馆进行文献传递的能力。

根据我国《条例》第6条相关规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作品享有的合理使用的范围仅限于“为学
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加之《条例》第7条对图书馆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复制作品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这使得图书馆实际上可以合理使用的作品的范围也变得十分有限。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留给社会公众合理使用作品的范围较窄,这与中国在国际著作权贸易(许可)总体上处于买方地位的现实是不相称的。

这一规定既阻碍了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工作,也不利于我国社会公众(用户)对相关文献信息的获取,破坏了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出于图书馆公益性特点,我国应借鉴美国的上述做法,即应允许图书馆出于
文献传递的目的对其馆藏非数字化作品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复制,而对于图书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也可以为文献传递的目的进行复制,而非如现行法律规定,其传播对象仅限于“本馆馆舍内的服务对象”,确保合理使用在网络环境下的真正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著作权人的利益不因合理使用范围的扩展而过分受到限制,上述文献传递用户的使用目的应限于非商业性质的“为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

同时,为防止所传递文献资料遭恶意复制,图书馆在进行文献传递时,应采取适当的技术防护措施,以确保被传递的复制件的接触仅提供给具有上述使用目
的的特定的用户[10]。

其二,积极与出版商(著作权人)进行许可协商。

在著作权法无法在短期内修改的情况下,为减少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就文献传递可能涉及到的文献作品与出版商(著作权人)进行许可协商,在西方国家是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策略[4]。

通过签订许可协议,图书馆在支付一定许可费后,获得文献作品使用许可授权。

为减少因文献传递而发生的许可费用,更好地维护图书馆及文献传递用户的权益,本文认为,图书馆在与出版商就文献的使用许可进行协商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尽量进行集体协商,发挥共同“购买”的优势。

由于单个图书馆与出版商或数据库商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许可费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图书馆可以联合联盟馆或其它图书馆,组成稳定的“采购”联盟,由“采购”联盟代表所有的联盟馆与出版商或数据库商进行谈判,发挥共同“购买”的优势,运用共同拥有的“购买”力量,以降低文献使用的许可费或争取许可条件更为公平合理。

这一策略特别适合在国际版权交易中常处于买方(被许可方)地位的中国图书馆界。

第二,认真审查许可协议条款,防止合法权益遭排斥。

这要求图书馆在签订许可协议时,要对出版商或数据库商提供的标准合同进行仔细审查,特别要注意许可条款是否构成了对图书馆依著作权法享有的合理使用作品范围的不当排斥或限制[4]。

另外,也要注意口头协商好的许可条件是否被写入了最终的许可协议中。

3.1 文献获取途径或来源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文献的途径或来源呈现多样化,其中对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1)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的影响。

搜索引擎有助于用户较为便利地获取网络上的开放资源,导致用户通过图书馆获取文献的需求量大大下降[11]。

据OCLC的调查,84%的用户使用网上搜索引擎
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的用户是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信息检索的[12]。

以Google Scholar为例,其具有的一站式统一检索功能、广泛的学术信息源、可提供免费或低廉获取全文的途径等特征[2]方便了用户对相关文献信息的获取,对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的冲击较大。

(2)开放获取资源的影响。

网络上存在的大量可以免费开放获取的文献资源也部分地满足了用户对文献的需求,减少了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

以欧美国家兴起的“开放文库计划”(open archive initiative,简称OAI)为例,它是一套使用户能以免费或较低价格获取相关文献的
系统。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三项内容:①基于学科的电子印本服务;②开放获取期刊;③机构知识库[3]。

如果用户通过网络可以免费、快捷地获取所需文献资料,当然就无需通过图书馆进行文献传递了。

(3)出版商文献交易(出版)模式变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用户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文献出版商在其网站上公开在线电子期刊及全文电子数据库,用户可以直接进行在线订购、在线下载。

这种交易(出版)模式,不仅方便用户对文献的获取,而且其费用往往要比文献传递时可能因版权许可费而产生的费用低[3]。

出版商为了追求规模效应、给文献购买者施加压力而采取将众多文献资源打包后进行的大宗交易(big deals)模式,也对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带来不利影响。

以打包方式进行的大宗交易不仅包含的文献资源众多,而且价格也较为便宜,这导致图书馆等购买者的持续订购[3]。

其后果使得各图书馆所拥有的电子文献资源趋同性高,使得以电子方式进行的文献传递发生率降低。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导致文献传递在全球范围内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000—2007年,大英图书馆的文献传递量每年下降11-15%[1];2000—2003年,西
班牙大学图书馆下降17%;2001—2002年,法国大学则下降27.37%[13]。


我国国内期刊论文索取量自2007年也开始下降[14]。

3.2 文献获取途径或来源变化的应对
如何应对上述文献获取途径或获取源变化给图书馆文献传递需求量产生的影响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综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应对策略有:
其一,在技术上,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质量。

为应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递面临的挑战,国外有学者认为:为提高传递效率,图书馆首先应将现有馆藏的印刷型文献电子化,以电子形式而非印刷形式作为文献传递的基础[3]。

有学者认为: Web 2.0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终端用户提供友好界
面和较高的服务水平,能使得网络馆际文献交换系统(NILDE)的用户数量不断上升[15]。

还有学者进一步将信息技术在文献传递中的应用分为前台办公系统和后
台办公系统两大类。

前台办公系统是由搜索引擎、网络接口、浏览标准、电子邮件程序以及PDF阅读器等技术构成;而后台办公系统则是由从事文献传递工作人员进行文献定位并进行数据库管理的集成系统[16]。

这一办公系统的应用无疑会提
高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我国,有学者根据我国目前文献传递的状况认为,为应对网络环境下传统文献传递遭遇的困难,在技术上,应首先建立全国性文献资源联合目录和一站式统一检索系统,以实现全国文献信息资源的无障碍共知,在此基础上,应开发一个相互兼容的统一的文献信息传递系统,使得多种传递系统和多种传递方式在一个系统内完成,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形成高效的非中介文献传递服务[2]。

上述学者的建议都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提高文献传递效率及服务质量在技术上值得借鉴和应用的手段。

其二,在文献内容上,应开发尚未被数字化或电子出版商难以提供或不愿提供的文献。

尽管网络环境下可获取文献的途径和文献来源的多元化,满足了用户的部分需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网络用户可获取全部所需文献信息。

事实上,尽管目前存在许多电子期刊,但就科学文献而言,目前占支配地位的仍是印刷型文献[3]。

国外一项调查表明,深网资源(普通搜索引擎无法发现其信息内容)的容量约为表层网(可以利用网页搜索引擎直接检索到)的500倍,而且包含着更多有价值的资源信息。

这种现象在一些核心自然科学领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17]。

这些在网络上无法
获取的文献包括但不限如下信息资料:图书馆收藏的各类研究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内部交流的会议论文、众多的灰色文献、专利文献以及其它类似的文献资料[3]。

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实际上受挑战的主要是那些以正式出版国际化文献为主的综合性文献传递系统,而在许多专门研究领域,例如针对非主流语言、非欧美国家、灰色文献以及特殊文献资源(如科技报告、实验规范、专利文献及其它非正式出版
物等),文献传递仍然十分重要。

因为这些资源还有许多没有实现数字化,或者即
使从数字资源中查找和获取这些特殊文献也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渠道[18]。

因而
图书馆为更好地满足用户文献需求,在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的同时,还应注意采购、增加上述类型的纸质文献资源。

4.1 用户对文献需求的变化
较之以印刷型为主的文献传递时代,网络环境下,文献用户的需求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集中体现为:
其一,在文献内容上,文献传递的用户想要获得的是为他们基础或产业研发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包括在线资源、印刷文献、商业化的作品、灰色文献、存于开放文库和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在Web2.0技术环境下才能出现的隐性资源、其它文献
资料等[16]。

仅依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一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其二,在文献获取方式上,用户一般都希望以快速简便的方式及时发现、获取所需文献,并且希望所传递的文献收费合理或者免费。

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传递模式很难为用户提供十分迅速的服务。

其三,在文献质量上,一些文献用户想要的是高质量的具有附加值的信息。

用户特别喜欢那些经过同行评审过的信息内容,而并非那些未经挑选或尚需用户进行评估的大量在线资源[16],这一需求也对传统的单纯文献传递服务构成了挑战。

4.2 用户文献需求变化的应对
(1)针对用户对于文献内容上需求的变化,有学者认为文献从业人员应扩大其文献传递服务的范围,应将工作重心从“提取和传递”转移到“搜寻和发现”[1]。

毫无疑问,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及用户可获取信息量的增加,用户对文献需求在内容上已远远超过馆藏正式出版物的范围了。

为满足用户这一需求变化,图书馆不但应尽量扩大自己的馆藏资源,还要利用先进的搜索技术去努力“搜寻和发现”相关的文献资源,特别是那些通过普通搜索引擎无法获取和电子出版商不能提供的埋藏在深网下的各类信息资源。

在扩大馆藏文献方面,英国研究资源集中存储库(UK Research Reserve,UKRR)的模式是成功的典型。

UKRR由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于2009 年7月发起成立,参与的大学图书馆将其使用率低的过期期刊交由大英图书馆长期保存。

大英图书馆确保用户通过大英图书馆文献传递中心(British Library Document Supply Centre,简称BLDSC)服务系统可以快速、简便地获取相关纸质或电子文献。

据估计,这一项目到第五年末,各大学图书馆将总计有100公里的书架空间被腾空,节约经费29,000,000英镑[19]。

UKRR不但增加了大英图书馆的文献存储量和文献传递能力,也为各大学图书馆增加馆藏创造了条件,节约了经费,这种合作储藏的模式在英国已经为政府、商业、医学图书馆所效仿。

此外,为扩大可供传递的文献资源,图书馆还应着重加强图书馆联盟建设,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对我国图书馆而言,这是在目前文献资源迅猛增加,而采购资金普遍不足的现状下,应对困境,保持或提高可传递文献内容,增强文献传递能力的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文献的“搜索与发现”方面,美国能源部建立World Wide Science联邦搜索引擎的做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该搜索引擎可以对美国能源部的科技报告、会议报告、期刊、图书等各类资源,对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PubMed中心的资源,对美国政府科技信息门户Science gov,对大英图书馆资源,以及对各类机构知识库等进行一站式检索,覆盖文献达4亿篇,其中未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占多数,而且与Google和Google Scholar的重复率仅为3%[14]。

(2)为应对用户希望以快速、简便的方式及时获取相关文献的需求,图书馆应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文献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具体措施如前所述。

此外,为方便用户快速的查找或发现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我国有学者提出如下具体应对措施:一是将馆藏文献的书目数据开放给读者常用的网络搜索引擎,让读者通过他们所熟悉、喜欢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方便的找到所需要的文献信息;二是建立一个以图书馆为主体并联合相关机构学术资源的元搜索系统,通过联合的力量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帮助读者更方便的发现资源特别是高质量的资源[20]。

(3)传统的文献传递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为出发点,其目的仅在于满足于具体文献信息的传送,而不关注所传送文献内容对用户的意义,其具体流程主要分为文献信息的采集存储、组织序化、检索提供。

与这一传统模式不同,网络环境下,面对海量的信息来源,文献用户所需求的文献服务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提供,其要求图书馆所提供的是进行过挑选、加工,融入专业智力分析,具有增值信息,有助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文献服务,这一需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图书馆能以知识服务为内容来从事相关文献传递工作。

为满足用户的具有知识服务内容的文献传递工作,图书馆一方面需要采取开展知识服务所必须的技术,如导航库技术、推送技术、Web访问信息挖掘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多语种信息发现技术等[21]。

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大力提高相关文献从业人员的素质。

由知识服务的内容所决定,相关从业人员应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
识水平和较敏锐的学术视野,同时,从业人员还应具有较高外语水平以及熟练的网络信息检索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这要求图书馆在开展具有知识服务内容的文献传递服务时应该将其与专业学科馆员建设相结合。

具体途径有:第一,图书馆可以在专业学科馆员及其团队与文献传递从业人员及团队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工作流程,以满足用户以知识服务为内容的文献传递要求;或者第二,图书馆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也可以设置专门的文献传递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都应具有与专业学科馆员相当的专业水平,以便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另外,图书馆还应注重知识服务专家库建设,这一专家库应由多方面专业人员有机结合组成,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应包括馆外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从而为具有知识服务内容性质的文献传递服务提供智力、专业方面的支持。

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文献传递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实现图书馆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更好地为用户(读者)服务,图书馆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一挑战。

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我国图书馆界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的同时,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及自身实际情况的有效应对策略。

在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中应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而非传统的“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6]。

在解决好所传递文献的版权问题的前提下,应关注用户的需求,积极采取新技术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满意的服务,同时还应提高文献传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满足用户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

【相关文献】
[1]PATTERSON A.Resource Sharing for the Future:Building-blocks to Success
[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08,36(2): 120-122
[2]徐涤秋.从Google Scholar探索文献传递整体革新[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4):11-14 [3]BROWN D.Is this the end of the“article economy”?A strategic review of document delivery[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03,31(4):253-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