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密级:
U D C:编号:
学位论文
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的研究
Theory of mind impairment in alexithymia
顾晨龙
指导教师姓名朱春燕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提交论文日期2013-04 论文答辩日期2013-05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安徽医科大学2013-07
答辩委员会主席汪凯教授
评阅人郝加虎教授方明教授
2013年05月
安徽医科大学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
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的研究Theory of mind impairment in alexithymia
硕士研究生顾晨龙
导师朱春燕
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
研究方向医学心理学
论文工作时间2011年03月至2013年03月
2013年05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医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并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日期: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4)
正文 (6)
前言 (6)
研究假设 (16)
研究意义 (17)
实验一 (17)
实验二 (23)
讨论 (31)
结论 (35)
参考文献 (36)
附件 (44)
附录 (48)
个人简介 (48)
致谢 (50)
综述 (51)
综述参考文献 (59)
英文缩略词表
TAS-20 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AQC Alexithymia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述情障碍量表少儿版MMSE M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ToM Theory of Mind 心理理论
DIF Difficulty Identifying Feelings 情感识别障碍
DDF Difficulty Describing Feelings 情感描述障碍
EOT Externally-Oriented Thinking 外向性思维
PFC prefrontal cortex 前额叶皮层
ACC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前扣带回皮层
OFC orbitofrontal cortex 眶额叶皮层
Cog1 first order cognitive ToM 一级冷心理理论
Cog2 second order cognitive ToM 二级冷心理理论
Aff1 first order affective ToM 一级热心理理论
Aff2 second order affective ToM 二级热心理理论
Phy1 first order judgement of physical condition 一级控制条件判断Phy2 second order judgement of physical condition 二级控制条件判断Cog cognitive ToM 冷心理理论
Aff affective ToM 热心理理论
Phy control physical condition judgement 控制条件判断
RMET “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est眼区测验
ToM PST Theory of Mind Picture Sequencing Task 心理理论图片故事任务
中文摘要
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的研究
目的: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知识、信念、需要、意图等),并借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能力。

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述情障碍者往往难以调节情绪,识别、描述和交流感受,区别躯体感受和内部情感体验。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存在缺陷,然而心理理论内容丰富,例如可分为热心理理论和冷心理理论,探讨缺陷具体体现在心理理论的哪一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则不多。

本研究拟采用Yoni测验等3个心理理论测验考察述情障碍者的心理理论,从冷热心理理论和一级、二级心理理论等不同角度揭示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的受损情况。

方法:实验一:对31名述情障碍者和3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Stroop干扰抑制效应等相匹配的非述情障碍者进行Yoni测验,Yoni测验可以测试热心理理论、冷心理理论、一级心理理论和二级心理理论。

Yoni测验结果的统计指标为测试得分,即正确回答题目的个数。

比较分析述情障碍者与非述情障碍者热心理理论、冷心理理论、一级热心理理论、一级冷心理理论、二级热心理理论、二级冷心理理论的得分。

实验二:对18名述情障碍者和15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Stroop 干扰抑制效应等相匹配的非述情障碍者进行眼区测验和心理理论图片故事任务,运用Hi-Speed眼动仪呈现眼区测验和心理理论图片故事任务并分析实验结果。

眼区测验可以考察热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图片故事任务可以考察冷心理理论。

眼区测试结果的统计指标为测试总分,即正确回答题目的个数,心理理论图片故事任务结果的统计指标为任务总分,包括排列操作得分和回答问题得分。

比较分析述情障碍者和非述情障碍者眼区测验和心理理论图片故事的得分以及兴趣区注视点数目和注视时间
结果:实验一:述情障碍组热心理理论得分与非述情障碍组热心理理论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81±6.30)vs(39.83±6.02), t=-2.55,p<0.05]。

主要表现在二级热心理理论的得分明显低于非述情障碍组得分,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55±6.01)vs(28.80±6.04), t=-2.76,P<0.01)]。

而在冷心理理论方面,述情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19.00±2.11)vs(19.43±2.13), t=-0.08, P>0.05]无统计学意义。

实验二:在眼区测验总分和心理理论图片故事任务总分方面,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44 vs 14.07,Z=-1.600,P>0.05;18.61vs 15.07,Z=-1.066,P>0.05);在眼区测验和心理理论图片故事任务的眼动兴趣区注视点和注视持续时间方面,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3.94 vs 20.67,Z=-1.989,P<0.05;11.78 vs 23.27,Z=-3.471,P<0.01;12.06 vs 22.93,Z=-3.218,P<0.01;13.06 vs 21.73,Z=-2.567,P<0.01)。

结论: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存在缺陷,然而述情障碍者的心理理论并非普遍受损,主要是热心理理论受损。

热心理理论的受损主要表现在二级热心理论。

关键词述情障碍;心理理论;热心理理论;二级热心理理论
ABSTRACT
Theory of mind impairment in alexithymia
Objective Theory of Mind(ToM) is referred to as the ability to infer self’s and other people ’s mental states, such as beliefs, desires and intentions. This ability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behaviour of others. Alexithymia ,“no words for feelings”,is a personality tra it characterized by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difficulties in identifying, describing and communicating feelings, difficulties in differentiating feelings from bodily sensations and affect-related fantasy. Previous studys have revealed there is a general impairment of ToM in alexithymia. However, ToM is rich in content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cognitive ToM and affective ToM. There have been few assessments and arguments of the selective impairment in affective or cognitive componets. This study examines alexithymics’performance on three ToM tasks:Yoni Task, “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ask(RMET) and Theory of Mind Picture Sequencing Task(ToM PST), in order to assess ToM impairments in alexithymia by analysing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TOM and first and second ToM.
Methods Experiment 1: 31 alexithymics and 30 age,sex,education and Stroop Interference Effects 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ere asked to completed Yoni Task. Yoni Task can examine affective ToM, cognitive ToM, first order ToM and second order ToM. The accuracy scores that amounts of correct answers can be used to assess affective ToM, cognitive ToM, first order affective ToM, second order affective ToM, first order cognitive ToM, second order cognitive ToM. Experiment 2: 18 alexithymics and 15 age, sex, education and Stroop Interference Effects 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ere asked to finish “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Test(RMET) and ToM Picture Sequencing Task(ToM PST) with Hi-Speed. The RMET is considered to measure affective ToM and
ToM PST can measure cogitive ToM. The accurary scores that amounts of answer correctly of the RMET and ToM PST,including the sequencing score of ToM PST, FixationTime and FixationCount in Area of Interest were been recorded to assess ToM.
Results Experiment 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ToM scores between alexithymics and healthy controls((35.81±6.30)vs(39.83±6.02),t=-2.55,p<0.05). Particularly, alexithymics got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in second order affective ToM((24.55±6.01)vs(28.80±6.04),t=-2.76,p<0.01). However,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ToM scores btween alexithymics and health controls((19.00±2.11) vs(19.43±2.13), t=-0.08, p>0.05). Experiment 2: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MET and ToM PST scoress(19.44 vs 14.07,Z=-1.600,P>0.05;18.61vs 15.07,Z=-1.066,P>0.05) between alexithymics and healthy controls. Alexithymics took more FixationTime and got more FixationCounts in Are of Interest on both RMET(13.94 vs 20.67,Z=-1.989,P<0.05;11.78 vs 23.27,Z=-3.471,P<0.01) and ToM PST(21.73 vs 13.06,Z=-2.567,P<0.01; 22.93 vs 12.06,Z=-3.218,P<0.01).
Conclusion Alexithymics demonstrate selective impairment in affective ToM, specially in second order affective ToM, not gerneral impairment in ToM.
Key words alexithymia/theory of mind/affective theory of mind/second order affective theory of mind
正文
述情障碍者心理理论的研究
1前言
1.1述情障碍的概念
述情障碍(alexithymia)又称情感难言症或情绪调节障碍,20世纪70年代,学者发现某些心身疾病患者有明显的情感描述困难,并且缺乏想象力,1972年Sifneos [1]将这种症状命名为述情障碍。

Taylor等[2、3、4]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述情障碍者往往具有以下行为和认知特征:不易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难以用言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描述自己的情绪;缺乏象征性思维,不能恰当地表达态度、感受、希望和动机等等;思维具有功利性特点,总是过分关注外在事物不重要的细节;回忆的梦境较少,能够回忆的梦境一般为陈旧的,缺乏趣味的;难以区别情绪状态和躯体感受;经常姿态僵硬,缺乏面部表情;共情能力和内省力有所受损。

这些特征严重影响了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2述情障碍的本质
虽然述情障碍的概念最初由临床观察得来,但是述情障碍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 并不属于DSM-3-R或DSM-4的任何一个类别。

它不仅出现在各种心身疾病患者身上,还出现在各类神经症、物质滥用患者身上,即使在健康正常人群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

另外,也并非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身上都有述情障碍。

目前存在两种观点得到学者们的认同,一是将述情障碍视为一种稳定的多维人格结构,即原发性述情障碍[5],二是将述情障碍视为是对心理困扰和疾病的反应,即继发性述情障碍[6]。

无论何种观点,普遍达成共识的是:述情障碍是多种心身疾病和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心理危险因素,使得个体容易患上高血压、胃溃疡、进食障碍、惊恐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另外,述情障碍患者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临床医生难以正确了解病情,难以鉴别是躯体症状还是心理障碍,往往导致
许多不必要的检查。

也就是说,述情障碍能够显著降低各种疾病的临床疗效。

所以,述情障碍受到了心理学和临床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1.3述情障碍的诊断
在述情障碍概念提出的早期,述情障碍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观察结果的归纳总结。

然而经验诊断对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并且不同的治疗师的诊断常常会出个体差异。

因此,需要一种客观的诊断标准以适应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开展。

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工具是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

1984年,Taylor等[7]编制了TAS-26(26-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也是最初的述情障碍量表。

该量表由26个项目构成,采用5等级评分,分为4个因子。

经过长时间的使用,TAS-26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

故Taylor等[8]对TAS-26进行了重新修订,于1994年发布了TAS-20(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由20个项目构成,共包括3个因子:因子1是情感识别障碍(Difficulty Identifying Feelings, DIF);因子2是情感描述障碍(Difficulty Describing Feelings, DDF);因子3是外向性思维(Externally-Oriented Thinking, EOT)。

同样每题采取5级评分,症状按照描述得符合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记分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第4、5、10、18、19题为反向计分题。

最终,得分越高,表明述情障碍症状越严重。

根据Taylor 等提出的划分方法, TAS总分≤51可视作非述情障碍, 52≤TAS总分≤60代表中等程度的述情障碍水平, TAS总分≥61表示述情障碍程度较重。

Parker等[9]分析述情障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以及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10],都表明述情障碍具良好的信、效度。

袁勇贵等[11]对精神病人和正常人的调查研究,以及蚁金瑶等[12]对正常大学生的调查研究,都揭示了中文版述情障碍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TAS-20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应用于各个国家的不同人群中。

此外,Rieffe等[13]编制了儿童版述情障碍量表,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凌宇等[14]修订了适应于青少年的少儿述情障碍量表中文版,也已验证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总之,TAS-20是目前诊断述情障碍最为理想的测量工具。

1.4述情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以往的研究可知,对于述情障碍形成原因的解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机制角度出发:认知机制、社会机制、生理机制、行为机制等。

其中,社会机制和认知机制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

1.4.1社会机制
述情障碍社会机制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述情障碍的产生与童年经历有关,它随着人的逐渐成熟而得到发展,并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中得到不断的强化,也就是说,述情障碍受到很多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Le等[15]的研究发现,亚裔美国人的述情障碍量表得分高于欧裔美国人,尤其在情感识别和情感表达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可见,文化差异对述情障碍会产生影响。

但文化的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父母的社会化对述情障碍产生间接的作用,即亚裔美国人的父母更少表达积极情绪。

Montebarocci等[16]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成人依恋类型与述情障碍相关,由此体现出在文化影响下的家庭环境对述情障碍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另外,Honkalampi[17]等采用纵向研究方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持续两年的追踪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述情障碍与儿童早期的一些负性的童年经历有关。

总之,从述情障碍社会机制的众多研究中得出一致的结论是述情障碍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有关,它可能体现了个人在早期社会化上的不足。

1.4.2述情障碍的认知机制
述情障碍认知机制观点认为,述情障碍体现了个体在情绪认知加工上的缺陷,认知缺陷导致了述情障碍的外在特征。

其中,情绪认知缺陷主要体现在情绪图式和心理理论等方面。

很多研究者都从情绪图式缺陷的角度去验证述情障碍的情绪认知加工的缺陷,情绪图式是个体对于一切情绪知识的表征,Leahy等[18]提出情绪图式的缺陷会导致个体在情绪加工上的困难,表现出情感识别和情感描述的障碍。

情绪图式存在非言语和言语两种图式,因此,述情障碍的情绪图式缺陷即可以分为情绪非言
语图式缺陷和情绪言语图式缺陷。

1.4.
2.1情绪的非言语图式
情绪非言语图式缺陷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考察述情障碍者对面部表情的感知和识别。

述情障碍者的情绪非言语图式缺陷会导致他们对涉及情绪的图片刺激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以及加工信息的速度较慢。

很多研究都已证实了这一观点。

Prkachin 等[19]的研究要求被试对6种基本情绪(高兴、悲伤、愤怒、厌恶、惊讶、恐惧)进行识别,结果发现述情障碍组被试在察觉消极面部表情(愤怒、悲伤、恐惧)上有困难,尤其是在评价恐惧表情的强烈程度时,述情障碍者的评分显著低于非述情障碍者。

另外,蚁金瑶等[20]要求被试对分别对120张情绪图片进行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评分,结果发现,述情障碍组消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而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

在愉悦度的评分上, 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而对负性图片的评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

唤醒度方面, 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评分均低于非述情障碍组。

这些都说明,述情障碍者在非言语情绪表现(面部表情) 的加工上与非述情障碍者相比存在不足,他们的非语言情绪图式存在缺陷,使得述情障碍者不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导致其情绪管理调节等方面的困难。

另一方面,对情绪感知的神经机制研究也显示了述情障碍者与非述情障碍者在非言语情绪图式上的差别。

Franz 等[21]采取odd-ball 范式研究被试对厌恶图片和中性图片的反应,视觉事件相关电位(visu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的结果显示,在厌恶刺激呈现后,述情障碍组被试比非述情障碍组被试表现出了正电成分的增加,特别是P2波。

同时,述情障碍组被试比非述情障碍组被试显示出受到的情绪影响较小。

表现出的正电的增加,说明述情障碍组被试察觉到了情绪信息,而述情障碍者受到的情绪影响较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去加工处理情绪信息,而他们的情绪图式并非存在着“全”或“无”式的缺陷。

另外Matsumoto 等[22]采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分析,对被试呈现消极和中性图片。

结果发现,在加工消极情绪刺激时,述情障碍被试并没有表现出γ 波段力(gamma band activity) 的增强以及相位同步(phase synchronization)的增强,而非述情障
碍被试却表现出了这种现象。

γ 波段力是信息接收和传输的一个指标,能够反应着情绪加工过程。

述情障碍者表现出来的这种效应表明他们在加工处理情绪刺激时,接收和传输以及利用情绪信息方面存在不足。

两个研究虽然具体的视角不同, 但都揭示了述情障碍者在非言语情绪图式上的缺陷,此外,还揭示了述情障碍者对消极或者负性的情绪图片信息加工更加困难。

1.4.
2.2情绪的言语图式
情绪的言语图式缺陷方面的研究主要考察被试对情绪词汇的评价、回忆和再认。

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言语图式缺陷导致他们对涉及情绪词汇的刺激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评价、回忆和再认,使得他们在加工情绪词汇的信息方面表现出困难。

很多研究都已证实了这一观点。

宫火良等[23]以大学生为被试,用各类颜色词为实验材料,实施情绪Stroop任务。

结果显示,非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和疾病关联词,述情障碍组被试对疾病关联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情绪词和中性词;述情障碍各维度得分均与情绪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呈显著负相关,与疾病关联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高述情障碍者存在信息选择上的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重生理信息而忽略情绪信息,这符合Taylor等对于述情障碍者外向性思维特征的描述。

Luminet 等[24]采用记得/知道程序(remember/know procedure),使用中性词、积极词和消极词,在知觉(perceptual)和语义(semantic) 两个加工水平上考察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能力。

结果发现,对于中性词,述情障碍者与非述情障碍者表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记得”反应中,与非述情障碍者相比,述情障碍者在两个加工水平上都回忆了较少的情绪词汇(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而在“ 知道” 反应中,述情障碍的主效应不明显。

“记得”和“知道”将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进行了分离,前者是有意识加工过程,后者是无意识加工过程。

结果显示,述情障碍者对情绪词汇有模糊的熟悉感,表示他们无意识地接收了情绪词汇的信息,但对情绪词汇的记忆量低, 表明他们在有意识的加工上存在不足。

Vermeulen等[25]的后续研究则进一步把词汇分为四类:中性词、愉快、厌恶和愤怒,结果发现,在自由
回忆和再认任务中,高“情感识别障碍”被试的情绪词汇记忆量较少;在“ 记得” 反应中,高“情感识别障碍”被试和高“外向型思维“被试的情绪词汇量记忆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Luminet等的研究结论。

Meltzerp等[26]把情绪词汇分为四类:积极情绪词、消极情绪词、疾病相关词和中性词,呈现给被试后,要求被试在效价、唤醒度和优势度三个方面进行评定,之后再对词汇进行回忆。

结果发现,述情障碍者对消极情绪词的回忆量明显少于非述情障碍者,但与疾病相关词的回忆量则明显多于非述情障碍者。

这些研究说明了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语言图式缺陷,同时,也提示了述情障碍者外向性思维的特征,使得他们不关注内心情感体验,而以致于容易混淆内外感受,更多关注躯体感觉,扩大躯体感受。

述情障碍者的躯体感觉扩大化致使他们对疾病相关词的敏感性提高,导致疾病相关词的回忆量增多。

蚁金瑶等[27]选取大学生作为被试,完成阈下和阈上两种情绪启动任务,比较两组被试在对目标图片作出判断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

结果显示,在阈下和阈上启动任务中的正确率, 情绪启动状态的主效应均显著,启动和控制状态的反应正确率均高于非启动状态,而启动状态的平均反应时则均短于非启动状态;被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正性目标图片; 在阈下启动任务中, 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在阈上启动任务中, 述情障碍组的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非述情障碍组。

这说明在无意识水平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不存在缺陷, 而对意识到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缺陷。

从神经机制的角度,蚁金瑶[28]等进行了后续研究,分析述情障碍者情绪启动中的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 特征,进一步支持述情障碍者对无意识感知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是完整的,而对意识到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的缺陷。

上述研究都揭示了述情障碍者情绪言语图式存在缺陷的同时,又更加详细地揭示了这种情绪认知加工缺陷具体存在于意识水平。

另外,还揭示了述情障碍会更多地关注与躯体感觉有关的等生理信息,验证了述情障碍者外向性思维这一特征。

Suslow等[29]使用情绪启动效应范式,在呈现情绪词或者中性词之前,呈现情绪情境或者中性情境,考察述情障碍情绪认知加工的启动效应。

结果发现,仅仅情绪情境出现在情绪词之前时,述情障碍者会对情绪词的识别会表现出一定的延迟,也就是说,存在着负启动效应。

这说明述情障碍者情绪图式存在缺陷的同时,也反应了述情障碍者的认知图式和情感图式并没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存在着分离。

宫火良[30]采用混合实验设计,综合情绪言语图式和非言语图式两个研究方向,以情绪词和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选取大学生作为被试,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图式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非述情障碍组,述情障碍各维度得分均与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图片的效价判断反应时与非述情障碍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述情障碍组被试情绪图式联结所需反应时显著长于非述情障碍组,情感描述困难与情绪图式联结所需反应时之间相关显著。

这说明了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言语图式以及言语图式和非言语图式参考性链接上的缺陷,而在情绪非言语图式方面并不存在积极/消极区分能力的缺陷。

总之,尽管上述研究观点没有达成统一,但是,这些研究都论证了述情障碍者图式存在缺陷。

同时,很多研究都发现了其他现象,如述情障碍有意识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的缺陷,而无意识的自动加工没有受损;述情障碍的认知图式和情感图式没有很好地整合,存在着分离。

述情障碍的认知缺陷不仅仅只局限于此,还与心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围绕着述情障碍心理理论的主题展开研究。

1.5心理理论的概念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知识、信念、需要、意图等)[31],并借此对相应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能力[32]。

该能力影响着个体的共情能力,对个体的社会认识、社会行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理论是个体顺利进行社会交往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33]。

心理理论包括一级心理理论和二级心理理论,一级心理理论(first order ToM)又称做一阶心理理论,是指个体推测人物A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