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高一上 期中测试02-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第一手资料又叫原始资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故考古发掘属于第一手资料,故D符合题意;第二手资料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神话传说可信度不高,史书记载和学者推断属于第二手资料,故ABC不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策•赵策》”“秦以牛田”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已使用牛耕,但无法体现出春秋时期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和秦国农业技术先进,故BD项排除。

4.【答案】C
【解析】材料“万物负阴而抱阳”、“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等涉及“阴”与“阳”、“成”与“缺”、“盈”与“缺”的辩证关系,故C符合题意;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强调虚无的道是世界的根源,故A不符合题意;老子的“无为”强调清静自守,故B不符合题意;老子的“以柔克刚”揭示柔弱可战胜刚强的道理,故D不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帝独尊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排除BC;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6.【答案】D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故排除ABC,选D。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从西域传入的有:核桃、石榴、葡萄等,故B符合题意;丝绸、铸铁、开渠、凿井等都是从中原传入西域,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8.【答案】A
【解析】由汉武帝在各郡国设立盐铁官,管理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盐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汉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加强了,A项正确;国家设置盐铁机构,对其专门管理的做法,反映不出盐铁行业的发展,B项错误;官营盐铁是因为其有利可图,不能说明私营工商业的落后,C项错误;材料中国家专营盐铁,首先是国家获利,与民生问题无益,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汉武帝借鉴前朝的教训,设立中朝,通过尚书台把持一切行政大权,使三公只有职位,没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大大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将中央的相权转移给中朝,与削弱地方权力无关,A项错误;尚书台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权至上,B项错误;将相权转手尚书台,削弱的是相权,与外戚无关,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出自然条件、统治者的信息,排除A、B;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地区并未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D。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B选项符合题意;大运河在内地,与边疆地区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两岸城市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并未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D选项排除。

12.【答案】B
【解析】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故C项错误;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血缘世袭与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不符,故A项错误;推荐,与材料中“十年寒窗”“跃登上第”不符,故B项错误;门第恩荫与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相符,故D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两税法稳定了唐朝时期的税收政策,故A项错误;两税法重资产,而不是人丁,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唐朝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正确;两税法事实上承认了均田制的破坏,加剧了土地兼并,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政策,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故选A项。

B、D项材料未反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学,排除C项。

16.【答案】D
【解析】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曲则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明显是唐诗,而且分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代表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属于宋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则是马致远的曲作品《秋思》中的名句。

故本题答案选D 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题干中王安石主张的大意是: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所用。

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9.【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B、D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剧增,出现了最早的纸币,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20.【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21.【答案】B
【解析】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故选B。

A项明显与材料相左;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积极方面。

22.【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的是“北宋”的发明。

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东汉时得到改进;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故C符合题意。

23.【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恩德”是指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割据混战的状态,使人们有了安定的生活。

2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初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项正确;明朝仍实行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故AC项排除;察举制是隋唐时期被废除的,故B项排除。

25.【答案】A
【解析】明成祖时期,不断地南征北战,且派郑和六下西洋,造成国力耗费巨大,到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地停止北征、营建工程和西洋宝船,实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可见明朝统治政策的调整,旨在缓解财政压力,故选A项。

B项只能体现手段而非目的,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二、
26.【答案】(1)分封制
(2)原因:周朝大肆分封诸侯,并赋予诸侯在领地内独立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使诸侯实力逐渐强大,成为国中之国;周天子势力的衰弱,使诸侯不在顾忌天下共主,而开始肆意扩张势力,吞并其他诸侯;诸侯实力增强后,意识到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因此引发战争不断。

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②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融洽③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④促进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3)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成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

27.【答案】(1)秦国商鞅;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蜀吴东晋等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躲避北方战乱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加上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3)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

(4)要有改革精神,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8.【答案】(1)作用: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职能: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