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石油在苏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石油在苏丹
中苏石油合作10多年来,苏丹一跃从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并建立起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化石油工业体系。

苏丹国民经济以年8%的速度增长,国家也从战争和分裂逐步走向和平和统一。

回顾这段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的合作历程,我们不禁为中国石油苏丹合作项目的员工喝彩。

他们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用青春与生命,展现了中国石油人的风采,在海外树起了一座丰碑。

本报刊登这篇报道,旨在弘扬他们的精神,展示他们的风采。

中苏石油合作10多年来,中国石油海外员工用汗水、青春甚至生命演绎着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帮助苏丹建立起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石油由进口转为出口,苏丹国民经济增长率每年在8%以上,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在此过程中,中国石油人的付出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目前,苏丹上游投资项目中共有209名员工,其中有124名员工连续在海外工作超过5年,占员工总量近60%。

中国石油人在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的天平上,把自己的砝码放在社会责任上,无怨无悔地用青春与生命,在海外树起了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是以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中国石油榜样王贵海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用鲜血和汗水树立的,是以张立福、薛瑞云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用生命树立起来的,是以1205钻井队、9721地震队为代表的先进集体迎难而上、忘我拼搏建设起来的。

中国石油在苏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石油人的海外创业史,一部中国石油人的奉献史,一部中国石油人的英雄史诗。

一个人就是一面旗帜
1998年5月,非洲最长的管线——苏丹输油管线建设拉开帷幕。

张立福就是第一批率队进入苏丹参与施工的石油管道人。

当时他任管道局苏丹项目部副总调度长。

项目初期,张立福一天奔波上千公里考察确定营地。

项目开始后
在资金、设备和吃住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征地、清关和物资运输等艰难的协调任务和各种后期服务工作。

为了保证钢管及时运输到位,他不顾年龄、不知疲倦地盯在现场研究运输状况,无数次跟车奔波在沙漠荒原中选择路线。

通过调整装车流程、建立钢管集散地等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了运输速度和车辆周转率,确保了管道建设速度,但自己却因为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赶往前线营地的路上。

在苏丹施工,困难数不胜数,仅管道被炸这样的险情就发生了好几次。

但中国石油人在困难面前,没有退却,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苏丹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1/2/4区项目油田采油厂厂长王贵海,来自铁人工作过的大庆油田,在苏丹工作已有9年。

先后参与组织了托马索斯、埃尔纳、埃尔托、班布等油田的投产。

由于工作起来有王进喜的作风,油田现场的同志给了他一个“小铁人”的称号。

1/2/4区项目的钻井监督张桐洲,连续6年工作在苏丹一线,身患马来热仍然坚持工作在现场,在6区现场缺少钻井监督的情况下,他在1/2/4区项目连续工作后,放弃休假到6区连续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3/7区项目高级测量师淳晖,海外工作超过10年,经常风餐露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草丛中,完成了3/7区项目的测量工作,保证了所有测量作业无一例差错。

3/7区项目高级项目工程师李文胜,自1995年7月起,作为唯一一名中方员工在苏丹港工作至今。

在现场工作本应工作28天,休息28天,但他根本不能正常休假,到2006年8月30日第一船油装船出海时,李文胜已连续工作1年多没有休假。

6区项目的金劲松,1999年6月15日到苏丹工作,他不计危险,克服家庭困难,参加过1999年9月苏丹管道第一次被破坏期间的管线重新启运工作。

在苏丹南部局势紧张,管线全线停运期间,他继续坚持值班在一线,进行设备保养。

在临时简易措施条件下,连续三年保证6区完成管输任务。

喀土穆炼油厂的王晓龙,因工作需要,女儿出生仅两天就回到苏丹工作。

在苏丹工作期间,他全过程参与了炼油厂航煤装置的设计审查、施工和装置建成后的投料试车工作,保证了装置开车一次成功,解决了苏丹本地不能生产航煤的问题。

他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多个措施挖潜增效,使航煤日产量由设计的550吨提高到750吨,仅此一项,年增利润达1000万美元。

中国石油测井公司录井专业经理高立利,为了3/7区第一口井3次推迟婚期,在苏丹工作5年多没能回国过一次春节,孩子出生时也没能陪在妻子身边。

中国石油测井公司苏丹作业区总经理于中洋,连续在苏丹工作10年,他把苏丹当成自己的家,把海外的石油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孩子考学,他在苏丹;父亲病危,他还是工作在海外。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苏丹分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杜光鉴,年过六旬,1998年至今一直在苏丹从事油田市场开发、投标报价、合同谈判等工作,主持和参加合同谈判与签约50多个,获得20多亿美元合同金额。

杜光鉴时时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经常加班到深夜。

在苏丹工作9年,只回国休假5次,其中两次还是与开会合并使用的。

他默默耕耘、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孺子牛”精神在大家的心中树立了一面旗帜,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苏丹石油工程建设金牌奖、先进个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2003年,他领导的苏丹分公司被评为集团公司“百面红旗”单位。

苏丹地质状况复杂,破解地下迷宫,擒获石油苍龙需要靠地质家的辛勤付出。

苏永地就是中国石油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

苏永地在苏丹工作的8年时间里,没有在家过一个春节,父母生病没有在床前守候过,女儿升中学他没有过问辅导过。

即使自己生病时,他也没有告诉过家人与同事,坚持工作。

8年时间,他参与完成的苏丹1/2/4区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长度有6座长城那样长(3万多公里),三维地震有35个天安门广场那样大。

直接确定的15口评价井,成功率100%;直接确定的41口预探井,成功率超过80%,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1亿桶,占1/2/4区项目勘探所发现储量的一半以上。

由于他的杰出贡
献,联合公司中的外方专门要求为他设立了主任地球物理师岗位。

他参与完成的苏丹Muglad盆地1/2/4区高效勘探的技术与实践,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技术在海外找油获得的成功和突破,它向世人证明,中国的石油勘探技术是过硬的。

一个集体就是一座堡垒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一名名优秀的海外员工汇成了一个个先进集体,每一个集体,就是一座堡垒,一面旗帜,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中苏开展石油合作以来,工作在苏丹的中国石油的每个集体,尽管来自不同地区,施工地点不同,但他们充分发扬石油企业光荣传统,众志成城,戮力同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1/2/4区项目部面对苏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条件,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一往无前的铁人精神,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建设了年产1000万吨规模的油田,用一年时间建成了1506公里的长输管道。

3/7区项目部在被雪佛龙判定为“没有商业价值”、长满荒草的区块里,但被中国石油人发现了亿吨级的大油田,解决了世界级的“三高”原油输送难题,实现高凝原油的长距离安全输送。

6区项目部在地层结构复杂,稀油、稠油、天然气样样俱全的区块,采用稠油排砂冷采技术,解决了稠油开采难题,建成了迄今世界上处理特高酸值稠油最大的减粘处理装置,展示了中国石油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整体优势。

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品牌
在国外,中国石油人树起了中国石油的品牌,获得了当地人的赞许。

中国石油人头顶炎炎烈日,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滩上,不但建成了喀土穆炼油厂,而且在这个厂建成了世界第一套加工高含钙、含酸原油的延迟焦化装置。

1997年以来,长城钻井公司在苏丹共钻井568口,进尺135.7万米,其中2006年钻井157口,进尺33.64万米。

大庆1205队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一支光荣团队,2006年来到苏丹,1205队员工在苏丹把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沐浴,克服高温中暑、满嘴起泡等困难,开钻后仅17天就成功交出第一口优质探井,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9721地震队,2005年承担了联合公司在苏丹的所有二维沼泽勘探项目,他们的工作地区处于苏丹南北交界,作业环境极其复杂恶劣,还要应付各种热带疾病的传播和毒虫等的攻击,物探员工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积极探索适合复杂地形作业的管理经验和施工方法,按期优质高效完成了作业任务。

多年来,东方物探无论在施工质量、进度、作业规范,还是HSE管理水平和队伍作风方面都得到了投资方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苏丹政府有关部门的广泛称赞。

中国石油测井公司于1998年2月进入苏丹测录试服务市场以来,累计完成测井5780井次,录井486口。

测井公司还发挥测录试和解释一体化优势,积极为甲方提出技术建议,如采用测试、射孔工艺缓解了6区稠油开采出砂难题。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共向苏丹出口井口432套、电潜泵229台及大量管材管线。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在苏丹承建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如1/2/4区1500万吨/年油田生产设施、1/2/4区油田至苏丹港的长输管道、3/7区油田生产设施、6区原油减粘项目、喀土穆炼厂一期工程、喀土穆炼厂二期扩建工程等,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处理高酸、高钙原油的延迟焦化装置、聚丙烯生产装置工程。

进入苏丹市场以来,累计承建和在建了95个项目,其中15个提前完工并交付使用。

管道局于1998年5月以设计、施工、采办方式(EPC)总承包苏丹1/2/4区输油管道1506公里,1999年6月完工,为管道局在国际上赢得了信誉。

此外,管道局还以EPC总承包富拉油田原油外输管道项目、苏丹3/7区管道项目和苏丹5B区管道工程。

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通过在苏丹国际市场的锻炼,一批具有
国际项目管理能力与运作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队伍不断成长。

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也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按国际作业要求建立HSE管理体系。

苏丹项目的成功在非洲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石油服务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品牌效应迅速显现,对周边市场产生了强有力的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了以苏丹市场为中心的非洲合作区。

信息来源:中国石油报 2008年4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